李亞貞 肖富良 韓德鵬 戴熙燕 劉開基 王瑞平 陳明 余跑蘭 肖國濱
摘? ? 要:為探討馬鈴薯-中稻-再生稻不同覆蓋方式下馬鈴薯的生長發育特性,選用裸地(M1)、稻草包芯覆蓋(M2)、黑色地膜覆蓋(M3)、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蓋(M4)4種覆蓋方式,以4個馬鈴薯品種為材料,采用2因素裂區設計對不同覆蓋方式下馬鈴薯出苗時間及出苗率、大中薯率、產量和經濟效益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在所有處理中,M4處理的出苗率最高,分別比M3、M2和M1處理提高了1.62%、2.65%、7.71%。馬鈴薯的株高、主莖數、大中薯率和產量均表現出M4>M3>M2>M1。而不同品種的產量則以興佳2號最高,分別比華薯2號、中薯5號、費烏瑞它提高了90.86%、98.70%、103.17%。同時,M4處理下興佳2號的產量分別比M3、M2和M1處理增加了17.32%、30.70%和 43.17%,產投比則分別提高了13.14%、22.22%、41.43%。方差分析表明,品種對產量的影響最大,覆蓋方式對出苗率影響最大。因此,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蓋技術可改善馬鈴薯大中薯率,能顯著增產增收,是江西三熟制地區的高效栽培模式。
關鍵詞:馬鈴薯;三熟制;覆蓋;產量
中圖分類號:S5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871(2021)12-082-05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tato growth under different mulching treatments: potato-mid-season-rice-ratoon rice.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e for the high-yield cultivation of potatoes in three seasonal cropping systems, Jiangxi province. In this study, four kinds of mulching methods were used, which included control (M1), straw (M2), black plastic film (M3), straw and black plastic film (M4). Four varieties of potatoes were planted in all treatments. The potato emergence time and seeding rate, tuber percentage, yield and economic benefits were analyzed using a two-factor split-plot experiment desig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tato emergence rate was the highest in M4 than that of other treatments. The germination rate of M4 treatment was increased by 1.62%, 2.65% and 7.71% compared with M3, M2, M1 treatments, respectively. The plant height, main stems, tuber percentage, and yield was highest in M4, followed by M3 and M1. The yield of Xingjia No. 2 was the highest among the four varieties, which was increased by 90.86%, 98.70%, and 103.17%, compared with Huashu No. 2, Zhongshu No. 5, and Favorita. At the same time, the emergence of Xingjia No. 2 seedlings under M4 treatment was increased by 17.32%, 30.70% and 43.17%, compared with M3, M2 and M1 treatments, the production-to-investment ratio increased by 13.14%, 22.22% and 41.43%, respectively. The statistical anlaysis of data showed that the mulching method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yield and emergence rate of potatoes. The straw core and black mulching technology can improve the potato emergence rate,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production and income. These methods can be efficient for the three seasonal potato cultivation in Jiangxi's, China.
Key words:Potato; Triple cropping; Mulching; Yield
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世界上第四大糧食作物,營養優、成分豐富,是發達國家的主要食物[1]。馬鈴薯主糧化不僅有助于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而且有助于改善和豐富我國居民膳食營養結構[2]。南方利用冬季閑置水稻田種植冬種馬鈴薯,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不與其他作物爭地等優勢[3]。江西耕地資源具有復種指數高、水田多、旱地少、類型多、分布廣的特點[4]。江西是典型的三熟制優勢產區,目前主要三熟制高效種植模式有油菜-稻-稻、綠肥-稻-稻、菜-稻-稻和薯-稻-稻等。中稻-再生稻種植近年來面積不斷擴大,且隨著冬季農業綜合開發力度的加大而逐步擴大,利用生育期短、產量高和效益好等優點發展馬鈴薯,一方面可提高南方稻區稻田復種指數,另一方面也是馬鈴薯主糧化戰略實施的一個重要措施,同時還有效緩解了三熟制的茬口矛盾,因此,本試驗開展了基于馬鈴薯-中稻-再生稻三熟制研究工作。
覆蓋是馬鈴薯高產的重要措施之一,尤其是地膜覆蓋和稻草覆蓋,目前正在應用于馬鈴薯、甘薯、瓜果蔬菜等。稻草覆蓋也即是稻草包芯,由翁定河[5]于2003年首次提出,并對稻草包芯栽培進行了系統研究。前人對不同覆蓋物下馬鈴薯種植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何曉明等[6]研究表明覆蓋黑色地膜處理增產幅度較大;梁冰妍等[7]在西北進行大田試驗表明,秸稈帶狀覆蓋和地膜覆蓋較露地平作種植增產顯著;謝成俊等[8]認為在西北地區使用地膜(白色半膜或黑色半膜)壟作+壟溝秸稈覆蓋方式應優先推廣;鄢錚等[9]則發現不同馬鈴薯品種適宜的覆蓋物有所不同。前人研究大多是選用單品種種植,且研究多集中在馬鈴薯主產區,在馬鈴薯覆蓋研究上,不同地區覆蓋方式多樣,都有其特定的土壤環境和方式,而當前針對馬鈴薯-中稻-再生稻三熟制下馬鈴薯覆蓋方式研究卻鮮有報道,尤其是在江西省冬閑區,不同馬鈴薯覆蓋技術研究還較為缺乏。筆者選擇當前生產上應用較為廣泛的4個馬鈴薯品種為材料,選用4種覆蓋方式,探討不同覆蓋方式下馬鈴薯生長情況,以期為三熟制馬鈴薯豐產栽培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9年1—5月在江西進賢三熟制試驗基地進行。該試驗地的地理位置為E28°15'30″,N116°20'24″。地形為典型低山丘陵,供試土壤為第四紀黏土母質發育的紅壤水田,前茬作物為水稻,質地較黏重,試驗地pH 5.45、有機質含量(w,下同)27.54 g·kg-1、全氮含量1.88 g·kg-1、全磷含量0.67g·kg-1、全鉀含量10.25 g·kg-1、堿解氮含量164.12 mg·kg-1、速效磷含量13.94 mg·kg-1、速效鉀含量100.38 mg·kg-1。
1.2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2因素裂區設計:以供試品種為主區,設馬鈴薯品種華薯2號、興佳2號、中薯5號和費烏瑞它4個水平;以不同覆蓋模式為裂區,設裸地(M1)、稻草包芯覆蓋(M2)、黑色地膜覆蓋(M3)、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蓋(M4)4個水平。采用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面積為17.5 m2(2.5 m×7.0 m)。前茬中稻-再生稻模式,中稻品種為深兩優5814,5月26日插秧,9月5日收獲,再生稻11月9日收獲。供試品種分別是華薯2號:華中農業大學經單株選擇育成的早熟馬鈴薯品種。2016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審定編號為鄂審薯2016001。興佳2號:廣西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選育的中早熟馬鈴薯品種。中薯5號: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育成的早熟馬鈴薯品種。費烏瑞它:1981年從荷蘭引入,原名為Favorita,為我國主栽早熟品種之一。土壤翻耕前施用K2SO4復合肥750 kg·hm-2,苗期用225 kg·hm-2復合肥和150 kg·hm-2尿素液態澆施。病害防治(重點預防早、晚疫病):在4月5日噴施代森錳鋅1次,4月5日和4月18日各噴施氟菌·霜霉威1次。馬鈴薯1月12日播種,行株距50 cm×25 cm,5月15日統一收獲。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同一般高產大田。4個處理詳見表1。
1.3 測定項目
1.3.1? ? 出苗時間、出苗率? ? 出苗時間為小區內出苗50%以上時,出苗率為全部出苗后每小區的出苗數占播種穴數的百分率。
1.3.2? ? 株高、主莖數? ? 成熟期在每個小區的中間行進行調查取樣,每小區連續取樣10株,用直尺測量株高,數主莖數。
1.3.3? ? 大中薯率? ? 參考《國家馬鈴薯品種試驗調查記載項目及依據》中塊莖外觀性狀調查大中薯率計算方法,收獲時統計各小區薯塊質量:單株結薯數(大中)(≥50 g·塊莖-1)和單株結薯數 (小)(<50 g·塊莖-1)數量和質量,統計總結薯數。大中薯率/%=單株結薯數(大中)(≥50 g·塊莖-1)/單株總結薯數×100。
1.3.4? ? 產量? ? 收獲時稱量每小區實際產量。
1.3.5? ? 經濟效益計算? ? 按照當年平均收購價及種植成本計算產值和投入產出比。產值(元·hm-2)=產量(kg·hm-2)×價格(元·kg-1)×大中薯率。
1.4 統計分析方法
采用 DPS 7. 05統計分析進行數據分析,LSD進行多重比較,Excel進行作圖。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覆蓋方式對馬鈴薯出苗時間及出苗率的影響
由表2可知,不同處理下各品種出苗時間、出苗率表現出了明顯的差異,在同一播種時間下,M3處理出苗時間最早,其次為M4處理,M1、M2處理出苗時間最晚。M3分別比M1、M2、M4平均出苗時間提早了6.75、10.75、4.25 d。不同處理下出苗率也表現出了明顯差異,M3和M4處理出苗率差異不明顯,出苗率較其他處理高,出苗率最低的為M1處理。M4處理分別比M3、M2和M1處理平均出苗率提高了1.62%、2.64%、7.70%。
2.2 不同覆蓋方式對馬鈴薯株高的影響
不同覆蓋方式下植株株高表現出了顯著性差異,見圖1。M4處理株高最高,其次為M3、M2、M1處理。不同覆蓋方式由于出苗早晚和品種不同,其植株的生長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興佳2號株高明顯高于其他3個品種。以費烏瑞它為例,M4處理分別較M3、M2和M1處理分別提高了3.72%、5.28%、19.19%。
2.3 不同覆蓋方式對馬鈴薯塊商品性的影響
由表3可知,不同處理下薯塊的商品性表現出了明顯的差異,不同品種中以興佳2號單株結薯數(大中)和總結薯數最高,較華薯2號、中薯5號、費烏瑞它總結薯數平均分別提高了10.18%、9.19%、8.95%。不同覆蓋方式下各處理均表現出M4>M3>M2>M1。以興佳2號為例,M4處理較M3、M2、M1處理總結薯數每株分別提高22.13%、47.92%、69.50%。本試驗以大中薯率表示馬鈴薯商品薯率,不同處理下商品薯率達到了顯著性差異,M4處理下商品薯率最高,其次為M3、M2、M1處理。M4提高了馬鈴薯的商品薯率,較M3、M2、M1處理分別提高5.73%、10.83%、15.24%。
2.4 不同覆蓋方式對馬鈴薯成熟期主莖數的影響
由表4可知,不同覆蓋方式下成熟期主莖數表現出了明顯的差異,興佳2號品種成熟期主莖數最多,其次為費烏瑞它、華薯2號、中薯5號。不同覆蓋方式下主莖數各品種均表現出M4>M3>M2>M1。M4處理較M3、M2、M1處理單株主莖數每株分別提高了9.67%、 14.78%、21.06%。以興佳2號為例,M4處理較M3、M2和M1處理主莖數每株分別增加了0.47個、0.55 個、0.67個,分別顯著增加了15.11%、18.15%、23.02%。
2.5 不同覆蓋方式對馬鈴薯產量的影響
由圖2可知,不同處理下不同品種產量表現出了顯著性差異,以興佳2號產量最高。不同覆蓋方式下各處理均表現出M4>M3>M2>M1。以興佳2號為例,M4處理較M3、M2和M1處理鮮薯產量1 hm2 分別增產2 871.30 kg 、4 567.20 kg 和5 862.90 kg,分別增加17.32%、30.70%和43.17%。以本地種植面積較大的費烏瑞它為例,M4處理較M3、M2和M1處理鮮薯產量1 hm2 分別增產1 785.90 kg、3 897.00 kg 和5 205.60 kg,分別增加20.14%、57.66%和 95.41%。
2.6 各品種農藝性狀與覆蓋方式間的方差分析
應用方差分析檢驗兩因素裂區試驗不同農藝性狀和覆蓋方式之間的關系,結果見表5,品種對出苗率、株高和產量的影響均達到了極顯著水平,對單株節薯數(大中)和單株主莖數的影響達到了顯著水平。覆蓋方式除單株結薯數(小)外,其他指標均達到了極顯著水平。品種對產量的影響最大,覆蓋方式對出苗率影響最大。品種與覆蓋方式的交互作用對出苗率影響最大,達到了極顯著水平。
2.7 不同覆蓋方式對馬鈴薯經濟效益的影響
不同覆蓋方式下經濟效益比較見表6,不同處理下,在種薯、肥料、農藥投入相同條件下,產值、純收入和產投比以M4處理最高,具體表現為M4>M3>M2>M1。產值M4處理較M3、M2、M1處理分別提高了17.83%、40.61%、71.72%,純收入提高了36.49%、81.68%、195.93%,產投比提高了13.14%、22.22%、41.43%。
3 討論與結論
地膜覆蓋對馬鈴薯生長和發育產生顯著的影響,徐康樂等[10]研究表明地膜覆蓋能促進馬鈴薯出苗。王連喜等[11]研究認為地膜覆蓋能延長生育期6~13 d。本試驗地膜覆蓋處理出苗時間最早,主要是由于地膜栽培可明顯提高土壤溫度[12],與祼地栽培相比,由于秸稈覆蓋在馬鈴薯生育前期具有降溫作用,生育后期具有增溫作用[8],這是各處理生育期差別的另一方面原因。本試驗結果顯示稻草包芯+地膜覆蓋處理顯著提高了馬鈴薯大中薯率。何曉明等[13]研究表明黑膜以大中薯為主,商品薯率較高。也有研究顯示覆蓋方式能夠提高馬鈴薯單株塊莖數與增加單薯結薯率[8],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稻草包芯+地膜覆蓋處理提高了馬鈴薯的大中薯率,較無覆蓋處理提高13.24%。
地膜覆蓋與稻草包芯對馬鈴薯生長發育及產量產生影響。霍軼珍等[14]研究表明液態地膜覆蓋增幅最為顯著。王友生等[15]認為覆蓋較露地處理產量提高了33.60%。何長征等[16]研究認為地膜覆蓋處理產量較裸地處理提高了31.20%,本研究結果和前人研究結果一致,以本地種植面積較大的費烏瑞它品種為例,地膜覆蓋處理較裸地栽培產量提高62.66%。福建省馬鈴薯稻草包芯栽培[17]是把稻草覆蓋、有機肥或菌土施用和第一次培土有機結合進行,而本試驗為了肥力的一致性,未添加有機肥或其他肥料,保持肥力均等,所以本研究結果稻草包芯產量與地膜覆蓋處理相比低,關于稻草包芯技術研究在本地區也有待進一步深入。
隨著我國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的推進,南方冬閑田生產潛力巨大,可進行馬鈴薯種植[18]。但雙季稻種植模式下早稻茬口緊張,從而限制了早稻產量潛力的發揮。馬鈴薯一般在5月中下旬成熟產量較高,而中稻蓄留再生稻可以進一步實現水稻增產,且再生稻生育期短,可以進一步接茬種植馬鈴薯,馬鈴薯收獲后可以直接接茬中稻,從而實現水稻和馬鈴薯的雙豐收。然而稻田土壤冬季種植時存在土壤板結、黏重、耕作困難等不利于薯塊膨大的因素[5]。江西省馬鈴薯配套栽培技術的研究較為落后,還停留在傳統的翻耕種植方式[19-20],需要加強栽培新技術的研究[20]。而馬鈴薯的栽培方式多種多樣,不同覆蓋方式在冬閑田馬鈴薯應用效果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不同覆蓋方式影響冬閑田土壤性狀等還需要探討。
本試驗結果表明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蓋技術可以提高馬鈴薯出苗率、薯塊的商品性、產量和經濟效益等,是江西三熟制地區的高效栽培模式。
參考文獻
[1] 鄭慶福,張偉紅,程艷芳,等.我國馬鈴薯產業與其栽培土壤培肥的研究進展[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29(2):186-190.
[2] 盧肖平.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的意義、瓶頸與政策建議[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7.
[3] 江立凱,馬旭,武濤,等.南方冬種馬鈴薯收獲機的應用現狀與研究展望[J].農機化研究,2016,38(7):263-268.
[4] 黃國勤.江西省耕地資源及其可持續利用[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0(2):30-33.
[5] 翁定河.馬鈴薯稻草包芯高產栽培及其生理機制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1.
[6] 辛國勝,林祖軍,韓俊杰,等.黑色地膜對甘薯生理特性及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5):233-237.
[7] 梁冰妍,韓凡香,王聞天,等.不同覆蓋材料對土壤溫度及馬鈴薯產量的影響[J].安徽農學通報,2019,25(11):35-37.
[8] 謝成俊,王平,陳 娟.不同覆蓋方式對農田土壤水熱狀況及馬鈴薯產量的影響[J].土壤通報,2019,50(5):1151-1158.
[9] 鄢錚,張小紅,王正榮.不同覆蓋物對不同品種馬鈴薯產量的影響[J].福建農業科技,2019(3):15-18.
[10] 徐康樂,米慶華,徐坤范,等.不同地膜覆蓋對春季馬鈴薯生長及產量的影響[J].中國蔬菜,2004(4):17-19.
[11] 王連喜,錢蕊,曹寧,等.地膜覆蓋對粉用馬鈴薯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J].作物雜志,2011(5):68-72.
[12] 湯瑛芳,高世銘,王亞紅,等.旱地馬鈴薯不同覆蓋種植方式的土壤水熱效應及其對產量的影響[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3,31(1):1-7.
[13] 何曉明,黃芳,蘆峰,等.不同地膜覆蓋對冬作中晚熟馬鈴薯宣薯2號的影響[J].耕作與栽培,2019,39(2):21-25.
[14] 霍軼珍,丁春蓮,銀花,等.不同材料覆蓋對馬鈴薯田土壤水熱狀況及產量的影響[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9,33(1):90-94.
[15] 王友生,王多堯.不同覆蓋種植模式對馬鈴薯土壤溫度、水分及產量的影響[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7,35(6):59-64.
[16] 何長征,劉明月,龍華,等.不同覆蓋方式對冬閑稻田馬鈴薯生長及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07,23(11):249-252.
[17] 翁定河,張招娟,郭玉春.馬鈴薯稻草包芯栽培的發展[J].中國馬鈴薯,2009,23(3):174-176.
[18] 楊雅倫,郭燕枝,孫君茂.我國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及未來展望[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7,19(1):29-36.
[19] 戴興臨,湯潔,張弢,等.江西馬鈴薯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江西農業學報,2009,21(2):188-190.
[20] 肖旭峰,陳團顯.江西省馬鈴薯產業化生產的發展思路[J].現代園藝,2011(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