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原核生物都是單細胞,以細胞膜、細胞壁等規定其外部的邊界。直到前寒武紀,大型多細胞生物出現,利用細胞堆疊的方式,可以把自己變得更大。但在這個時期,生物“個體”的概念并不明確,它們大部分沒有成型的器官。直到寒武紀時期,像奇蝦⑦那種生命開始擁有強大的運動能力,此時“個體”已經完全可以分辨。此后,多細胞生命大部分都以一個又一個的“個體”形式存在。在各個尺度上觀察一個物種,都會發現它被分割成一塊塊基本單位。細胞內部由膜結構劃分出功能區域,血管把身體分隔成大大小小的空間,小腸絨毛把腸道分成一個個小的腔室……如此才能保證各種生化活動在正常“濃度”下進行。
因此,我們可以給“生命個體”下這樣一個定義:一個維持嵌套結構和自我有序性的“最小邊界”。
那人類補完計劃可能實現嗎?也許可以,但你很難想象人類只占據一個“整體”,這個物種只有它自己一個成員,所有細胞聚合成一片海或者一塊大陸,這樣生命活動反而沒辦法展開。基于熱力學第二定律,一旦失去個體的最小邊界,嵌套結構一層層消失,其中的物質就會陷入無序狀態,向著熵增的方向不回頭地奔去。
男主碇真嗣的個性孤僻,但實際上,孤獨對我們極其重要,因為適當的孤獨感正是對自己作為個體的一種確認。
猴子、猩猩經常在樹林中跳躍穿行。為了避免失手翻車,它們需要對自己的體重、高度、在叢林里的位置有所判斷,這使它們模糊地意識到自己“有一個身體”,但還是有很多猩猩猴子面對鏡子認不出自己是誰,通不過“鏡子測試⑧”。
隨后,智人出現了。這個物種可以輕松通過鏡子測試,意識到自己作為個體存在,并且會因此感覺到一種強烈的不適感。這種個體意識正是孤獨感的由來,它使得我們可以看清自己在社會這個大森林里的地位,以防止我們被樹枝的洪流裹挾,或是掉到地上摔得粉身碎骨。只有正視每個人都需要作為一個個體存在,才能接納生活,和別人親切相擁。
如何讓人類“補完”,2020 年3 月,“互聯網之父”之一,TCP/IP 協議的共同發明者溫特·瑟夫想要開始重新制造一個新的“星際互聯網”。的確,我們不是沒有想過,真正的“人類補完”很可能是互聯網和物聯網的數據之海,在那里我們可以快樂“沖浪”,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可以和善地交流,完成許多有意義的生產和娛樂。實際上,我們也確實已經把自己大腦和身體的很大一部分放到了網絡上,讓自己成了數據的一部分。
但如今,互聯網正在喪失它原本的理想,那些技術本來可以把人類的心之壁安全地瓦解,現在卻陷入無盡的壟斷、內卷和分裂。算法抓緊了人的喜好,只要你想,你可以屏蔽任何你不喜歡的事物。人類看似和他人一起融為一個極大的整體,其實只是縮進了一個極小的信息繭房。但這真的是人類打破心理壁壘,最終達到“補完”的結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