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怎樣運送犀牛嗎?當然是把它吊起來(犀牛:您禮貌嗎?)。在非洲南部,黑犀牛的棲息地遭到人類活動的破壞,為了幫助它們更好地繁殖,科學家們不得不考慮給黑犀牛“搬家”。要移動這些龐然大物除了需要動用直升機外,還要思考用什么姿勢才能保證注射了鎮靜劑的犀牛在運輸過程中減少出現血氧不足、換氣不足等不良反應。通過分組測試,研究人員把側臥和被倒吊的黑犀牛的生理指標進行比對,發現在短時間內被麻醉的黑犀牛,“四腳朝天”的倒吊姿勢沒有側臥那么傷身。順便一提,該研究喜提2021 年搞笑諾貝爾交通運輸獎。不過,不管哪種姿勢更合適,從根源上保護犀牛的棲息地才是上策。
改善土壤環境,減少人為破壞,培育移植修復……保護海洋生態從拯救珊瑚礁開始!來自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通過各地田野勘察者提供的珊瑚礁信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繪制出了由世界各地200 多張衛星照片組成的全球珊瑚礁地圖。這張地圖記錄了全球海洋深達15 米區域的生態環境,其中包括珊瑚礁、沙子巖石和海草等物質的結構信息。同時,地圖包含的監測器還能檢查水下是否存在因氣候變暖、海水溫度升高而導致的珊瑚礁白化現象。目前該地圖正在被用來為海洋保護,碼頭和海堤等基礎設施的空間規劃提供有用信息。
過目不忘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能力,但我們在學習生活中總上演著“ 馬冬什么”“馬什么梅”“什么冬梅”的尷尬場景。而在這方面,墨魚的表現卻十分驚人。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 輯》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墨魚可以記住特定事件的發生時間和地點,直到生命的盡頭,而且它們的記憶力并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研究人員對24種常見的墨魚進行記憶測試,發現墨魚大腦中與學習和記憶有關的結構是“垂直腦葉”,并沒有人類大腦中影響情景記憶的海馬體,所以它們的情景記憶不受年齡影響,并且能夠憑借記憶優化覓食行為。也許未來我們能夠通過墨魚來研究記憶系統如何抵抗與年老相關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