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軍

摘要:美術教學要讓學生經歷“像藝術家一樣創作”的過程。基于課標的指引和美術教學與研究的經驗,提煉出“像藝術家一樣創作”的美術教學的三個簡要步驟——探究、操作、展評。探究環節,學生自主識讀,為創作做準備;操作環節,學生通過動手實踐,體驗美術創作過程;展評環節,基于展示,學生展開多元評價。
關鍵詞:“像藝術家一樣創作”;美術教學;研究性學習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指出,美術教學要讓學生經歷“像藝術家一樣創作”的過程,包含主題、欣賞、技法、構思、創作、展評六個環節。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這六個環節并不是順承關系,其中有相互重疊與交融的部分;而且,對于一線教師來說,六個環節較多,不便于在課堂上具體實施,實際操作性不強。
筆者基于課標的指引以及美術教學和研究的經驗,對“像藝術家一樣創作”的過程做了一定的簡化和整合。“主題”“欣賞”和“技法”雖然要求不同,但其實質均為探究,即探究創作主題、探究作品風格、探究表現技法等。因此,筆者將這三個環節統整為“探究”。課標對“構思”和“創作”的解釋分別為“搜集創作素材,構思構圖(創意實踐)”,“尋找媒材與工具動手創作(設計、制作)”,共同指向操作實踐。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將這兩個環節整合,概括為“操作”;最后,“展評”是美術課程研究性學習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此處沿用課標的說法與要求。由此構成筆者所提煉出的美術教學的三個步驟,即探究、操作、展評。這三個步驟以研究性學習為基礎,圍繞一個(或多個)主題, 借助一定的學習材料,引導學生通過交流、互助等形式展開學習,實現“像藝術家一樣創作”。本文以七年級地方美術課程中的《如東現代民間繪畫》一課教學為例,淺析“像藝術家一樣創作”的美術教學實踐。
一、探究:基于識讀的創作準備
探究是學生美術學習的起步和準備階段,主要借助識讀卡、創作工具、創作素材等,由學生自主識讀,再輔以同伴間的互助學習和教師的提問引導,讓學生明晰學習任務、熟悉學習材料,重點指向圖像識讀、審美判斷、文化理解素養。
如東現代民間繪畫為江蘇省南通市如東地區的民間美術作品。這些作品貼近當代農民的日常,藝術化地再現了新時期如東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堅忍不拔的精神品質。教學《如東現代民間繪畫》時,筆者精選了8幅典型的如東現代民間繪畫作品以及6幅其他畫種的作品,制作成識讀卡;又分別從題材、色彩、構圖、造型四個方面設計問題,讓學生通過對比讀圖,發現如東現代民間繪畫的創作特點。而后,筆者提問引導,幫助學生全面了解其藝術特色。教學片段如下:
師識讀卡上的如東現代民間繪畫作品都畫了些什么?
生我看到畫面上有的人在洗衣服、有的人在釣魚。
師有同學補充嗎?
生還有在閑聊、做飯的。
師這些畫面可以用什么詞語概括呢?
生畫面表現的都是人們的“日常生活”。
師你總結得很到位,如東現代民間繪畫作品一般以農民的日常生活為題材。再來看《妞妞》和中國畫作品《老子出關》(圖略),兩者的色彩有什么區別?
生《妞妞》的色彩比較鮮艷,《老子出關》的色彩比較淡雅。
生《妞妞》的色彩很豐富,而且以暖色為主,給人喜氣洋洋的感覺。
師如你們所說,如東現代民間繪畫作品的色彩一般都很豐富、鮮艷,表現出新時期如東人民美好、祥和的生活圖景。那么,如東現代民間繪畫作品在構圖上有哪些特點呢?
生通過《歡樂漁家》和中國畫《安晚圖冊》的對比,我發現如東現代民間繪畫作品的構圖比較飽滿。
師很不錯!你分析出了主要的構圖特點——飽滿。最后,請同學們比較識讀卡中的幾組動物和人物造型,你能發現如東現代民間繪畫作品在造型上有哪些特點嗎?
生水彩畫和工筆畫的魚很像,就跟真的一樣。水彩畫的兒童也很逼真。
生如東現代民間繪畫中的魚和人物雖然不太像,但很好玩,也很可愛。人物畫沒有工筆畫那么多的線條,輪廓比較簡單。
師能否用幾個詞語概括一下呢?
生簡單。
生夸張。
師很好!如東現代民間繪畫作品中的造型簡約、樸素,甚至略顯笨拙、夸張,但是內容卻很豐富。我們可以用“夸張樸拙,外簡內繁”來概括。
如東現代民間繪畫已是區域的一張文化名片,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對在校初中生而言,這依然是一種相對陌生的文化。借助識讀卡的探究活動有別于純文本知識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在獨立觀賞美術作品的同時進行識別、判斷,獲取有用信息,避免了滿堂灌式的講授,讓學生在主動思考、辨析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二、操作:基于實踐的創作體驗
操作即使用創作工具動手實踐。在教學《如東現代民間繪畫》一課時,筆者在學習單上出示了以魚為例的如東現代民間繪畫創作過程圖(如圖1所示),為學生演示了從一條真實的魚到“夸張樸拙,外簡內繁”的民間繪畫的魚的完整創作步驟。學生需要根據這一過程圖,選擇自己喜愛的事物,使用“夸張樸拙,外簡內繁”的造型手法對形象作出藝術化處理,并以線描的形式畫出草圖。
操作能夠很好地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暴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對學生練習情況的觀察,筆者發現,學生常拘泥于參考對象的外形,糾結于“像不像”,導致造型不夠概括、夸張。為此,筆者采用比較法,進一步引導學生比較如東現代民間繪畫作品和其他以寫實為標準的繪畫作品,發現其區別,加深學生對“夸張樸拙,外簡內繁”的理解;并且,以板凳為例,為學生實際演示了這一變形過程。
從圖像識讀到動手操作,從自主練習到教師點撥,學生基本了解了如東現代民間繪畫的創作過程。在創作時,學生不僅要對事物形象大膽地做“減法”,更要有自己的個性化思考,表達美術理解,發揮美術創意。
三、展評:基于展示的多元評價
展評包含展示和評價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相互依存:展示指向評價,評價基于展示。在創作完成以后,筆者鼓勵學生展示學習成果,交流學習思考,在互相評價中提升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展示分為小組展示和班級展示。小組展示要求學生在四人小組內展示自己的成果,聽取同伴的評價;班級展示則要求學生向全班同學和教師介紹作品,闡述理解,并聽取評價、建議。教學片段如下:
師同學們已經完成了設計草圖,下面請大家在小組內展示自己的作品,然后在班級內展示。展示時請說明你的技法表現和創作靈感,其他同學可以對展示的作品作出點評,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便幫助同學改進。
生我畫的是我家的貓,因為它的頭比較扁,所以我用一個倒梯形來夸張地表現了它的頭;又想到貓愛吃魚,所以我用很簡單的魚造型來表現它身上的花紋。
師有沒有同學對這幅畫做點評?
生我覺得他畫得很好,符合“夸張樸拙,外簡內繁”的特點,而且發揮了他的創意。
生我覺得他畫的貓還不夠夸張,比如嘴巴部分還是很寫實的,我覺得這里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圖形來概括……
本節課設計的課堂練習只需要學生呈現草圖,因此,在展評時可重點關注學生對“夸張樸拙,外簡內繁”這一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在這一環節,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評價量表,使學生能夠更具體、更客觀地鑒賞美術作品。
從以上案例不難看出,筆者提倡初中美術教學讓學生經歷“像藝術家一樣創作”的過程,不是自上而下的灌輸式教學。教師將知識和技能融于識讀卡等學習材料中,并借用學習單、評價表等輔助性學習工具幫助學生在探究中思考、在操作中獲得。實踐證明,這是一種可行的教學思路,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同時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一舉多得。
參考文獻:
[1] 王大根.核心素養本位的美術教學方式的轉變[J].新課程評論,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