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心玥 諸定國
摘要:“瘋”貫穿《哈姆萊特(節選)》全文,“瘋”是哈姆萊特的表象,是劇中其他人的懷疑與評價。以“瘋”為線索,佐以三個標點,統領三個教學階段:用感嘆號詮釋,概括哈姆萊特的表面狀態;用問號質疑,挖掘哈姆萊特的真實狀態;用引號升華,歸納文學作品中“瘋”者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 線索;標點;小切口;《哈姆萊特(節選)》
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二單元的《哈姆萊特(節選)》歷來是戲劇教學的經典篇目。“生存還是毀滅”這一段著名的獨白,折射了哈姆萊特復雜而隱秘的內心世界,體現了他復仇前痛苦的心靈沖撞。這是全劇最為重要、最難理解的部分,自然也是教學解讀的重難點。如何選擇一個切入口,讓學生突破閱讀障礙,快速進入文本的關鍵之處,實現與作品中形象深層次的對話,是教學要著重考慮的問題。梳理課文可以發現,“瘋”貫穿全文:“瘋”是哈姆萊特的表象,是劇中其他人對其的懷疑與評價。這樣,“哈姆萊特是不是真瘋”就成了理解文本的一個有價值的問題。于是,教學以“瘋”為線索,佐以三個不同的標點,統領三個教學環節。
一、教學過程
(一)瘋!——用感嘆號詮釋,概括哈姆萊特的表面狀態
【片段1】
師在周圍人看來,哈姆萊特處于怎樣的精神狀態?請同學們在文本中找佐證材料。
生國王認為哈姆萊特“神魂顛倒”“瘋狂”“精神錯亂”。
生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吞認為他“神經迷惘”“假作癡呆”。
生奧菲利婭說“讓他清醒過來吧”,他已經“瘋狂”。
生王后也認為哈姆萊特變得“瘋狂”。
師同學們從文本中找出了一些依據。大家的觀點是什么?
生(齊)哈姆萊特瘋了!
(學生重讀“瘋”字。教師板書:瘋?。?/p>
(二)瘋?——用問號質疑,挖掘哈姆萊特的真實狀態
【片段2】
師哈姆萊特真的“瘋”了嗎?(板書:瘋?)他的話難道都是瘋話嗎?請大家再讀文本,找出哈姆萊特并非瘋言瘋語的臺詞。
生“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這一段是哈姆萊特對生存、毀滅的認識。這一段充滿哲理,并非瘋言瘋語。
師哈姆萊特的這段獨白可謂整部悲劇的核心。我們一起來朗讀一遍,邊讀邊思考,哈姆萊特對“生存”“毀滅”做了怎樣的詮釋?
(學生朗讀。)
師請大家用文中的話告訴我,哈姆萊特眼中的“生存”意味著什么?
生“誰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官吏的橫暴和費盡辛勤所換來的小人的鄙視?!边@段話揭示了哈姆萊特眼中生存之艱難。
師你可以用獨白中更精練的詞來概括嗎?
生“重擔”“煩勞”“磨折”。
師哈姆萊特眼中的“毀滅”意味著什么?
生 “死了;睡著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這一種睡眠之中,我們心頭的創痛,以及其他無數血肉之軀所不能避免的打擊,都可以從此消失,那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結局。死了;睡著了;睡著了也許還會做夢;嗯,阻礙就在這兒?!边@里可以看出哈姆萊特認為如果死了就能一了百了,那是求之不得的。問題是死了還會做夢,未知的夢令他躊躇顧慮,不可知的死令他懼怕。
師所以,在“生存”與“毀滅”之間他做出了怎樣的選擇?
生生存。
師在做出選擇之后,他又進行了怎樣的思考?
生怎樣生存。
生“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這里提出了兩種生存方式,一種是茍且偷生、得過且過;另外一種是肩負起重整乾坤的重任。
師這是我們解讀的思路,先是對生死的選擇,然后是對怎樣生的選擇。然而,哈姆萊特在做詮釋時,思路又是什么樣的呢?
生我覺得很亂:他先解釋兩種生存方式;接著,他提出死亡意味著不可知的夢,是痛苦的延續;然后,他又來談生存的艱難;最后,他才說明自己的選擇。
師國王是如何評價他的言論的?
生“雖然有些顛倒,也不像是瘋狂?!?/p>
師所以說哈姆萊特的邏輯雖然混亂,但是說的卻不是瘋話,是向我們揭露世道混亂、袒露生命思考的。他還有其他關于社會現狀的認識嗎?
生“我也知道你們會怎樣涂脂抹粉;上天給了你們一張臉,你們又替自己另外造了一張。你們煙視媚行,淫聲浪氣?!彼谩巴恐ǚ邸薄盁熞暶男小薄耙暲藲狻钡仍~語揭示了當時社會虛偽造作的風氣盛行。
師面對這樣的風氣,他向奧菲莉亞提出了什么樣的忠告?
生“出家去吧。”
師選文中共出現了5處“出家去吧”。請你們畫出來,告訴我,他為什么要反復5次強調這個問題?
生首先是為了裝瘋,其次是為了讓奧菲莉亞意識到現實的黑暗,能夠遠離塵世污濁,避免美好品質被污染。
師分析到這里,我們發現,表面上哈姆萊特是癲狂之狀,事實上他對現實有著獨到的判斷與反思。哈姆萊特對社會現實的認知是否符合實際呢?我們可以從別人的對白中得到認證嗎?
生波洛涅斯說,“人們往往用至誠的外表和虔敬的行動,掩飾一顆魔鬼般的心,這樣的例子是太多了”。
生國王暗中自語,“涂脂抹粉的娼婦的臉,還不及掩藏在虛偽的言辭后面的我的行為更丑惡”。
(三)“瘋”——用引號升華,歸納文學作品中“瘋”者的藝術價值
【片段3】
師當時虛偽矯飾成風,哈姆萊特的評價不無道理。由此可見,哈姆萊特的“瘋言瘋語”都是“鋒言鋒語”。這些“鋒言鋒語”,實際上直指當時的社會現實。
(教師板書:“瘋”。)
師哈姆萊特為什么要裝“瘋”呢?
生借瘋言瘋語,不斷試探對方,不斷尋找事情的真相。
生保護自我,避免受到迫害。
生迷惑對方,尋找復仇時機。
生借瘋言瘋語,發泄不滿。
師哈姆萊特看似瘋狂,實則清醒,裝瘋是他的一種生存藝術、斗爭方式。
(教師板書:清醒者。)
師瘋癲是一種背離主流價值和規范的精神狀態。但在文學創作中,很多作家卻將瘋子視為真理的化身,借助瘋子傳達思想主旨,大家還了解哪些類似的瘋子形象?
生《狂人日記》中的狂人。他言行瘋癲,在生活中受到排擠、敵視,被視為異端,卻一語道破中國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呼吁“救救孩子”??袢耸敲擅習r代的覺醒者、啟蒙者。
生堂吉訶德。他對游俠騎士充滿幻想,雖然瘋瘋癲癲,荒唐固執,卻擁有很多高貴的品質,他勇敢無畏,堅信正義,堅守理想,熱愛自由,反對壓迫。作者借堂吉訶德的瘋癲,揭示社會的黑暗腐敗和人性的卑劣虛偽。
師瘋癲者并不是真的“瘋”。相反,他們能清醒地洞察社會弊病,對社會問題有著深刻體悟和反思,他們只是一群未被時代格式化的遠見者,是真正能夠引領群眾、時代向前的先驅者。正如傅斯年所說:“我們最當敬從的是瘋子,最當親愛的是孩子。瘋子是我們的老師,孩子是我們的朋友。我們帶著孩子,跟著瘋子走,走向光明。”
二、教學評析
文學作品創作有小中見大之法,精彩的課堂教學猶如文學作品創作,也可以小中見大。 “小”是指小切口,如一個“瘋”字,三個標點;還可以指小活動——簡單的師生對話以及生本對話?!按蟆眲t是指研讀對象以及研讀效果——對文本重點、難點及主旨的深挖,這是閱讀教學的本質;甚至指向學生素養的培育。就上述教學片段而言,圍繞“瘋”字,開展的三個活動、與文本的三次對話,往“大”的方面說,可以看到語言揣摩、思維分析與推理、文學形象審美甚至多元文化理解的影子,這實際上就是對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等多方面核心素養的浸潤與具體落實。
(一)一個“瘋”字:小切口,大追求
經典文本,如《哈姆萊特(節選)》,其教學內容、教學價值異常豐富。正因為如此,教學解讀的切入就需要選擇恰當的角度。這個教學片段的切入口小而巧妙。
哈姆萊特是瘋,還是不瘋?哈姆萊特是一個瘋子,還是一個清醒者?教師圍繞一個“瘋”字,組織教學,開展閱讀活動,這就是小切口。圍繞這個“瘋”字,組織了三次與文本的對話,在對話中聚攏學生的目光,引向深入的解讀——對哈姆萊特精神的準確詮釋,對特定時局中哈姆萊特特殊表現的準確理解,從而挖掘出文本的深層意蘊。從文本教學的角度來說,這就是一種大追求。圍繞這個小切口設計的閱讀活動,分別指向語言、思維、審美諸方面的素養訓練,自有其綜合效應。早在20世紀80年代,于漪老師就指出語文教學要追求綜合效應。上述教學片段也體現了這方面的“大”追求。圍繞一個字,教學進程不蔓不枝,時張時弛,體現了教學節奏的藝術化,這也可以視為一種大追求。
(二)三個標點:小活動,大素養
經典文本的研讀與解讀中,閉合型問題于思維培養不利。其一,容易得出單一的、簡化的乃至二元對立的結論,即學生容易在“是”或“不是”兩者之間做二元對立的選擇;其二,容易將思維空間窄化、思維過程簡化。執教者沒有這么做,而是通過反復研讀文本的小活動,幫助研讀者打開思維的空間,細化思維過程??梢钥吹剑處熗ㄟ^三個問題展開細讀文本的活動,具體問題如下:
問題1:在周圍人看來,哈姆萊特處于怎樣的精神狀態?
問題2:哈姆萊特是真的“瘋”了嗎?
問題3:哈姆萊特為什么要裝瘋呢?
問題1引導學生進入文本,讓學生在文本中找出克勞迪斯、羅森格蘭茲、吉爾登斯吞、喬特魯德及奧菲利婭等人對他的評價,利于學生對文本內容形成整體的把握。問題2“真的‘瘋’了嗎”,在問題1的基礎上形成追問,引導學生披文入意,從表層信息的把握進入深層內涵的挖掘?;趩栴}2所承擔的豐富的理解內涵,在師生對話中,教師用適當的問題支架,分步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一是找出哈姆萊特并非“瘋言瘋語”的“清醒之語”——“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二是理解哈姆萊特人生價值的終極之問,理解他的選擇,理解他選擇過程中思想的矛盾與掙扎。學生對這些形成充分的理解后,對形象的豐富性、真實性也就把握到位了,對整部作品的意義與價值也就理解了。三是引導學生找出哈姆萊特評價社會的其他語言,并以這些語言來驗證哈姆萊特實際上處于清醒狀態。探究問題2的問題支架與研讀活動,將學生的目光引向深入,實現了學生與文本深層次的對話,促成了學生的深度閱讀、深度學習。問題3從另一個視角來解讀形象,豐富學生對形象的體認,即了解形象為什么如此。
至此,教師用同一個“瘋”,分別以三種標點符號予以標識,每一種標點被賦予了特殊的功能:感嘆號(?。┍硎緞≈腥说脑u價;問號(?)表示學生的質疑;雙引號(“”)表示學生閱讀理解所獲得的豐富的含義。在這種設計中,其匠心就充分顯示出來了。
這一教學更有意義的地方在于:在特定的學科認知情境中,通過具體的言語實踐活動,實現對學生的學科素養的浸潤。用一個“瘋”字,佐以不同的標點,形成特定的解讀含義,本身就是新穎、富有趣味與意義的,且為學生所喜愛的言語實踐活動。推敲、理解“瘋”字上的三種標點,完成三個問題的任務,就是思維過程的外顯。三個問題本身形成了思維之鏈,尤其是第二個問題的展開探討,體現了思維的嚴密性品質,也彰顯了思維品質的提升。這個教學環節,本身就是審美鑒賞與文化理解的過程,審美與文化理解的連接,推動了創造性的審美理解與文化理解。學科核心素養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如鹽入水,實現了滲透與浸潤,得到有效的落實。
教學的最后,教師以文學作品中的瘋子形象為載體,將學生的閱讀視線從文本空間帶入更廣闊的文學作品空間,引導學生在更廣闊的層面上探究文學現象,了解文學規律。
盡管囿于積累,學生只列舉了兩個文學形象——《狂人日記》中的“狂人”與堂吉訶德,只闡述了對這兩個形象的粗淺的理解。但這種設計已具有學習任務群的雛形,假以時日,對豐富學生的積累,幫助學生確立研究性學習的專題、形成學習策略,都會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