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隱性分層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在的口腔解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口腔醫學專業兩個平行班學生(52名)進行研究。對照班使用不分層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觀察班使用隱性分層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并對兩組教學效果進行對比。結果 觀察班學習效果評分(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自信心評分)、學習有效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口腔解剖學實驗教學中合理的使用隱性分層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值得推廣。
【關鍵詞】隱性分層小組合作學習;口腔解剖生理學實驗教學;學習效果評分;學習有效率
實驗課程(口腔解剖生理學)要求學生能夠把理論重視構建成三維立體結構(有層次的),對牙體和局部解剖結構進行定位。學生在學習該課程的過程中需要學習較多的新的專業名詞、復雜的內容、較高的操作技巧,再加上一個班級的學生較多,導致學生需要面對較大的學習壓力,極易出現焦慮、畏難等情緒,教師的工作強度和難度都比較大。本研究分析了隱性分層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在的口腔解剖生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口腔醫學專業兩個平行班學生(52名)進行研究。對照班使用不分層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對照班男:女(21:31),年齡19-21歲,均齡(20.15±0.24)歲;觀察組男:女(22:30),年齡19-20歲,均齡(19.96±0.21)歲,兩組資料(P>0.05),能比較。
1.2 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不分層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隨機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6個人左右。
1.2.2 觀察組
觀察組采用隱性分層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1)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師要以“組內異質”原則為基礎對學生進行隱性分層。教師以本班學生上學期課程的實際成績,然后結合學習態度、自主學習能力統計結果,再根據實驗課(前兩次口腔解剖)的實際操作和課堂表現,暗中把學生分成三個層次( A、B、C )。把握理論知識程度較高、自身自主學習和操作能力較強、學習積極主動性較高的學生化為A層;把握理論知識程度中等、自身自主學習和操作能力中等、學習積極主動性尚可的學生化為B層;把握理論知識程度不高、自身自主學習和操作能力不佳、學習積極主動性不高的學生化為C層。教師按照學生的分層把一個班級的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6人左右,每組都要包含三個層次的學生。教師自己把握分層結果,學生只知道分在哪個組。(2)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主要培養A層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主要培養B層學生運用新知識能力,使其能夠完成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主要培養C層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動機。
1.3 指標觀察
(1)對比兩組學習效果評分。以自制量表中的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自信心評分評價。(2)對比兩組學習有效率。學習有效率=(非常好+好)/總例數×100%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學習效果評分
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自信心評分:使用前兩組對比(p>0.05),使用后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 討論
分層合作學習是教師結合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的程度、個人學習能力、個性特點等把學生分層不同的層次,然后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方法,將學習能力相同的學生分到不同的小組,實現異質合作學習。以隱性分層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為基礎,教師要把學生分層的情況隱藏起來,只把學生分組信息的情況公布出來,從而實現最大化的教學效果,促使所有學生一起發展和進步。教師可以鼓勵掌握知識程度強、學習能力高的學生在掌握相關章節和學科內容的基礎上拓展和融匯貫通新知識。結合發展區理論發現學生的基本能力可以通過小組中學生互教互學取得,通過教師的引導和鼓勵能夠深入挖掘學生的潛在發展空間。另外,教師的關注能夠有效對學生的學習動機進一步激發,能夠提升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綜上所述,在口腔解剖生理學實驗教學中合理的使用隱性分層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陳誠,張琳梅.思維導圖在口腔解剖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0,No.493(5):100-101.
[2]孫慧玲,張文青.不同教學模式下《口腔解剖生理學》教學效果的比較分析[J].西北醫學教育,2020,28(3):505-509.
[3]郝程,王瓏,李菲.多元化教學模式在牙體解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24):3-4.
[4]張海英、馮倩、郭固楠.3D打印技術在口腔解剖生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20,36(24):3-4.
作者簡介:姜麗媛,1984.4 女,漢族,黑龍江,本科學歷,實驗室中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