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昌松 梁慶平 鄒成林 黃梅燕 侯青光 黃春東 韋德斌 勞賞業 陳輝云 黎鍵湧0 張述寬*
(1.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廣西 南寧530007;2.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530007;3.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廣西 南寧530007;4.崇左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廣西 南寧530215;5.河池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廣西 河池市546306;6.玉林市農業科學院,廣西 玉林市537000;7.百色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廣西 百色市533612;8.合浦縣農業科學研究所,廣西 北海市536100;9.桂林市農業科學院,廣西 桂林市541006;10.廣西百色農業學校,廣西 百色市533000)
青貯玉米是以收獲玉米的鮮綠植株為主,經過切碎發酵,用于牛羊等草食牲畜飼料的玉米[1]。它具有生物產量高、纖維品質好、營養豐富等優點,是喂養牛羊的優質飼料,是奶牛不可或缺的飼料[2-4]。當前世界上畜牧業發達的國家都大量種植青貯玉米作為飼料[5-7]。2017年農業部印發了“糧改飼工作方案”〔農牧發(2017)8號〕,廣西南寧、崇左、河池、百色等地積極響應中央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要求,組織規模養殖場、飼草料收儲加工業主實施糧改飼項目,籽粒玉米改青貯玉米、飼料草等種植模式得到大力推廣,“種植—青貯—飼喂”種養結合模式逐步興起。為了解廣西青貯玉米的生產現狀、技術需求及畜牧業養殖需求,廣西玉米創新團隊于2019年4~6月采取實地走訪、填報調查問卷和電話咨詢等方式收集產業數據,分析廣西青貯玉米產業的發展背景和生產現狀,以及該地區青貯玉米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從區域尺度探討青貯玉米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和對策,為廣西青貯玉米的品種選育、相關產業技術研發和產業發展提供依據。
數據來源包括: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廣西玉米創新團隊試驗研究獲取的數據;政府相關部門公布的統計數據;到廣西36個縣(市)實地調研、問卷調查以及電話咨詢相關市(縣、區)農技推廣人員、企業代表、種植戶、種子經銷商等獲取的數據。數據統計分析利用Excel進行。
畜牧業是廣西重要的扶貧產業。2016-2018年,廣西牛羊養殖業的規模和肉產量均穩步提升(圖1、圖2)。至2018年,存欄牛328.57萬頭,增長8.75%,存欄羊223.5萬只,增長9.74%,奶牛存欄5.1萬頭,增長2.16%。2019年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市場對牛、羊肉需求量增加,不少企業計劃增加牛羊養殖的投資規模。
肉牛肉羊和奶牛業優質飼料缺口大。據調查,廣西人工草地只有9.93萬公頃,其中優質草地7.73萬公頃,鮮草及農作物秸稈供給量為1051.35萬噸/年,按照飼料需求和供應量,缺口183.81萬噸/年。但這些牛、羊粗飼料主要是自然野草、作物秸稈等品質不優的材料,且普遍存在季節性缺草、結構性缺草和營養不均衡的狀況,造成了養殖規模擴張慢、生產周期變長、成本高及產品品質差等現象。隨著牛、羊養殖規模擴大,優質飼料缺口還將擴大。
青貯玉米是飼喂草食家畜的優質飼料[8,9]。據專家估算,1hm2全株青貯玉米,可養15頭母牛,一年保證得15個牛犢;1hm2青貯玉米過腹轉化后可實現產值9萬元左右,是種植糧食的10倍以上。廣西肉牛肉羊養殖對青貯玉米飼料需求在不斷增大,調查的11家養牛企業,養殖規模從2016年的6523頭增加到2018年的12992頭,青貯玉米飼料需求量從3.57萬噸增加到6.98萬噸(見圖3)。按照牛羊飼料中50%為青貯玉米的標準,廣西需種植青貯玉米14.67萬公頃,缺口極大。

圖1 2016-2018年牛羊養殖規模

圖2 2016-2018年牛肉、羊肉生產情況

圖3 11家養牛企業規模和青貯玉米飼料需求情況

圖4 36個縣市玉米和青貯飼料玉米種植情況
調查廣西36個縣(市)年均玉米種植面積31.03萬公頃,約占廣西玉米總面積的52.57%。青貯飼料玉米源自鮮食玉米秸稈和青貯玉米,其在36個縣(市)的面積逐年增加,從3.07萬公頃增加到4萬公頃,其中青貯玉米面積從0.24萬公頃增加到1.06萬公頃(見圖4)。橫縣、桂林是廣西種植鮮食玉米最大的市縣,其中橫縣1.66萬公頃,有80%~85%的秸稈被加工為青貯飼料,銷往區內外養殖場。河池都安則是青貯玉米發展最快和種植面積最大的縣,從無發展到0.26萬公頃,其他市縣種植面積較小。
按照廣西生態氣候環境來看,一年可種植兩季或三季青貯玉米。第一季單產為52.5~67.5t/hm2;第二季單產為49.5~64.5t/hm2,第三季單產為22.5~43.5t/hm2。其中,第二季受到一定高溫脅迫影響;第三季產量偏低,受干旱及低溫寡照影響較大(見圖5)。

圖5 2018-2019年青貯玉米各季度單產情況
我國及廣西青貯玉米科研投入均不足,專用型品種很少[10]。廣西現有青貯飼料玉米品種類型如下:甜、糯玉米類型,主要有“廣良甜27”“泰系甜玉米”等,約占廣西青貯玉米面積50%;糧飼通用型玉米品種,主要有“桂單0810”“亞航670”“桂單818”“油玉909”“中原單32”“正大808”“正大1689”和“迪卡008”等,它們用作青貯玉米始自2017年;專用型青貯玉米品種數量較少,有“曲辰九號”“雅玉青貯04889”和“青貯3號”等,僅少數企業和農戶進行試種。目前廣西青貯玉米主要指糧飼通用型品種,其產量、品質與專用品種還有一定差距,而引進的專用品種普遍不適應廣西的生態氣候條件,抗病性較差。種植戶和企業對青貯玉米品種特性需求順序為:產量>品質>抗病>抗倒>生育期>持綠。
青貯玉米按照傳統玉米耕作方式進行管理。對籽粒、鮮食和青貯玉米的生產投入情況進行比較(表1),鮮食玉米每公頃投入成本約1.5375萬元,籽粒玉米0.675萬元,青貯玉米0.6萬元。與籽粒玉米相比,青貯玉米的優勢是降低了勞動力成本,主要減少了玉米果穗收獲后的晾曬等環節。鮮食玉米則屬于高投入產業,勞動力、肥料、農藥和種子等投入極大。其次,相比普通農戶,企業和部分種植大戶等經營主體化肥、農藥等投入更多,在播種、施肥、收割等環節還推行機械化作業,節約了時間和勞力,產量更高。目前,僅少數企業和種植大戶實現了機播、機收等全程機械化作業。從市場發展需求看,現有耕作管理普遍效率低,抑制了優質飼料的生產需求,制約了廣西現代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表1 不同類型玉米生產成本比較
鮮食玉米每季可生產青貯秸稈27.75t/hm2,鮮苞約15.6t/hm2,年產值約8.7萬元/hm2。糧飼通用型青貯玉米每季產量為52.5~60.0t/hm2,年產值約4.28萬元/hm2。
4.1.1 生態氣候及土地資源廣西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長冬暖,雨量充沛,光、溫、水條件非常適宜青貯玉米的生長發育以及提高土地的復種指數,能滿足青貯玉米的生產供應[11]。另外,農村務工人口流動、土地撂荒現象時有發生,可加強土地流轉集中發展青貯玉米。
4.1.2 重視產業政策畜牧業發展迅速和優質飼草料供給不足的矛盾已引起黨和國家的重視。2015-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開展和推廣糧改飼試點,重點支持青貯玉米等優質飼草料種植,加快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12]。2018年4月國務院《關于構建現代農業體系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情況的報告》及2018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文件,也提出要推動種植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推廣糧改飼,發展青貯玉米等優質飼草料產業。
4.1.3 助力產業扶貧,促農民增收玉米的主要用途已從傳統口糧改為飼料[13-15]。與籽粒玉米相比,青貯玉米耗水量更少、生產期短,具有省時省工優勢,其經濟效益一般較高(見圖6)。據調查,青貯玉米年產值為3.98萬~4.56萬元/hm2,比籽粒玉米增收1.5萬~2.06萬元/hm2。崇左市等地把牛羊養殖與扶貧工作相結合,提出“牽著牛和羊,生活奔小康”口號,把牛羊養殖作為鞏固脫貧手段,建立了“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典型模式,牛羊規模養殖場戶、飼草收貯企業和農戶的效益都得到明顯提升。

圖6 各種類型玉米年均產值比較
4.2.1 群眾認識和管理技術不到位廣西青貯玉米生產存在諸多管理和技術問題,導致產量不高、品質不優。首先是青貯玉米專用或糧飼通用型玉米品種較少,群眾選擇品種不當或盲目,如盲目選擇北方品種或者溫帶種質青貯玉米品種,不適應廣西生態氣候條件,抗病性差,產量和品質低,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其次是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控技術缺失,如種植密度偏低、病蟲害防控不當等,特別是2019年草地貪夜蛾入侵,應對失措,致使產量低甚至失收。
4.2.2 規模化集約化生產能力不足,成本高青貯玉米普遍種植規模小、分布零散,采取傳統耕作方式,成本偏高,農戶生產積極性不足。為滿足優質飼料需求,不少養殖企業采取“自種基地+購買”模式擴大規模。但受土地流轉、氣候、管理和種植成本等影響,總面積不到1萬畝。土地流轉困難和不足大大制約了玉米規模化、機械化生產技術的推廣和生產效率的提高。
當前畜牧養殖業發展態勢良好,是地方政府鞏固脫貧的重要手段[16,17]。廣西青秀區田野牧業有限公司通過建設年產8萬噸大型加工廠,以自種青貯玉米300多畝作示范,帶動周邊1.5萬畝青貯玉米生產;大新縣上甲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自種600畝,與周邊農戶成立的隴那生態專業養殖合作社合作建立了1800畝青貯玉米基地。為促進廣西青貯玉米產業發展,助力產業扶貧,提高廣西農村經濟發展質量,建議如下:
一是引導成立新型農業合作組織,促進土地流轉,為青貯玉米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奠定基礎;二是培育產業鏈企業,形成區域特色鮮明、關聯度高、功能互補性強的產業集群模式[18,19];三是鼓勵種養結合模式發展,建立種養一體化基地,實現種植和養殖產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最大化[20];四是制定補貼政策,參照種植糧食補貼政策制定青貯玉米相關補貼政策。
長期以來,受糧食不足的影響,青貯玉米品種選育及技術研發沒有得到重視,基本沒有投入,建議科技管理部門加大資金投入。一是用于青貯專用和糧飼通用新品種選育;二是用于優質高產青貯玉米栽培技術研究;三是用于大窯青貯技術研究,提高品質、減少損耗、降低成本;四是用于適宜廣西地形的播種、施肥、收獲等農業機械的引進和研發,提高生產效率。
企業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的主力軍[22]。一是推廣實行標準化生產管理模式,降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二是推動科研單位與龍頭企業或專業合作社合作,研究發展機械化生產技術模式,實現規模化生產;三是發揮龍頭和標桿企業的示范帶頭作用[23],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等成熟生產模式,加快實現新品種新技術成果轉化的落地。
鮮食玉米在提高廣西玉米產業質量和經濟效益的同時,還滿足畜牧業對飼料的需求。鮮穗可作為口糧或蔬菜消費,收獲鮮苞后的玉米秸稈、加工后的苞葉、穗軸也是牛、羊、魚的優質飼料。廣西最大的甜玉米生產縣橫縣有多家專門以甜玉米秸稈為原料的青貯飼料加工企業,通過生產經營青貯飼料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我國及廣西青貯玉米處于發展啟蒙期,民眾對青貯玉米的認識水平較低,部分小型奶肉牛養殖場、農學專家和管理部門也缺乏青貯玉米基本知識,導致優質青貯玉米品種利用率低[24]。須樹立大糧食觀、大食物觀,動物產品也是居民消費的重要成分,應在數量、品種、質量和營養等多個維度上確保動物產品可持續安全[25]。因此應提高農戶意識到肉牛肉羊和奶牛業優質飼料缺口大,積極提高農戶生產積極性,并不斷提高農戶生產青貯玉米技術,掌握各項技術,提高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