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震 ,陳 俊 ,滿育平 ,黃 翔 ,寇亞麗 ,覃 麗
(1.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1;2.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廣西 南寧 530021)
隨著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B超、CT、核磁共振(MRI)等影像儀器應用越來越普及,醫學影像資料在臨床診治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醫學影像專業教育也迅猛發展。人體斷面解剖學一直是我國醫學影像專業教育教學課程體系中一門必修基礎課,如何把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盡早結合,提高教學效果,各高校的斷層解剖學專家不斷進行教學改革,目前形成了3種不同的教學模式[1]:(1)傳統斷面解剖學教學模式:純斷面解剖學主要是從標本斷面上進行人體解剖學教學的模式,類似局部解剖學,教學內容不包括影像解剖學知識。(2)斷層影像解剖學教學模式:斷面解剖學+影像解剖學又稱為“大斷面、小影像”的教學模式。此種教學模式是以講授斷面解剖學為主,CT、超聲和MRI等影像圖像為輔,該教學內容包含層面影像知識。(3)影像斷層解剖學教學模式:影像解剖學+斷面解剖學又稱為“大影像、小斷面”的教學模式。此種教學模式是以講授影像解剖學為主、斷面解剖學為輔,該教學模式更接近于純影像解剖學。2016年3月,全國高等學校醫學影像專業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規劃教材評審委員會將教材更名為《人體斷層影像解剖學》[2],這是對本課程教學改革中人體斷層影像解剖學教學模式成果的肯定。遺憾的是,目前國內高職高專醫學院校影像醫學專業仍多以傳統斷面解剖學教學方法為主,人體斷層影像解剖學教學模式的相關研究還很少。為此,我們擬結合高職高專特點及本校教學情況,探討人體斷層影像解剖學教學模式的應用及與傳統斷面解剖學教學模式的比較,供同行參考借鑒。
在我校醫學影像專業2018級影像技術班級中隨機選擇2個班級共計125名學生,分為實驗組(n=62)和對照組(n=63)。
兩組均使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王振宇、徐文堅主編的《人體斷層影像解剖學》第4版,總學時40學時,其中理論課28學時,實驗課12學時,每次課2學時,100分鐘。對照組采用傳統斷面解剖學教學模式,具體如下:(1)按純斷面解剖學的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無斷層影像解剖知識內容。(2)理論課采用多媒體進行傳統斷面解剖學授課,同層影像解剖學知識為自學內容,教師不講授。(3)實驗課授課方式采用“集中示教+分組觀察+教師巡回指導+總結”的方式,僅觀察斷面標本、模型,無同部位同層影像解剖學知識,無同部位相關臨床案例閱片內容。實驗組采用人體斷層影像解剖學教學模式授課,具體如下:(1)結合臨床崗位特點,整合教學內容,針對臨床應用,突出重點和難點,重新編寫新的符合人體斷層影像解剖學教學模式的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增加新的影像解剖學知識內容。(2)理論課采用多媒體授課,每次課斷面解剖學和影像解剖學按1∶1時間分配,先講授斷面解剖學,再講授同層影像解剖學知識,適當插入一些相關臨床案例的影像資料并講解。(3)實驗課授課方式采用“集中示教+分組觀察+教師巡回指導+總結”的方式,授課內容除了觀察斷面標本、模型外,還插入一些同部位相關臨床案例閱片內容。兩組統一進行期末考核,分實驗考試與理論考試,實驗考試采用標本考試;理論考試重點放在人體形態結構的識別上,采用填圖考試來代替傳統的考試模式[3](傳統考試模式中多為名詞解釋、選擇題和問答題為主的考試模式),試題中斷面解剖學內容占80%,影像解剖學內容占20%。完成考試后對實驗組進行問卷調查。
利用統計軟件SPSS17.0對標本考試、理論考試和總評成績的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與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達,兩組間對比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達,兩組間對比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用Ridit分析。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從表1可見,無論標本考試成績、理論考試成績、總評成績還是優秀率,實驗組都好于對照組(P<0.01或P<0.001)。
表1 兩組期末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期末考核成績比較(±s,分)
注:*Ridit分析
分組 標本考試成績 理論考試成績 總評成績*優秀率(%)及格 中等 良好實驗組對照組t/χ2/u P值89.11±1.74 83.10±1.49 t=20.753<0.001 88.87±5.56 81.16±7.14 t=6.729<0.001 02 2 13 29 33 u=3.460<0.01優秀31 15 50.0 23.8 χ2=9.216<0.001
發放調查問卷62份,回收有效問卷61份,有效回收率為98.4%,問卷調查結果見表2。
從問卷調查中我們不難發現,人體斷層影像解剖學教學模式中針對“在教學中講授同層面的影像知識”問題,有67.2%的學生認為非常必要,能為盡快進入臨床角色打好基礎;有29.5%的學生認為必要,能開闊視野、加強記憶;只有3.3%的學生認為不必要,會增加學習負擔。同時,有95.1%的學生覺得對斷面的結構形態、位置關系的辨認有幫助,只有4.9%的學生認為無幫助。這表明大部分學生認識到斷層影像知識的重要性,除了能使學生提前進入臨床角色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影”與“物”的對照中,作為“物”的標本由于在尸體切割工藝上的缺陷,存在斷面的結構顯示不清、位置偏移等問題,而作為“影”的CT或MRI圖像是不存在這些問題的,所以“影”對斷面結構形態、位置的顯示更有優勢,學生更容易辨認,從而對標本有更深的認知,“影”與“物”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極少數學生認為不必要主要是畏難厭學的體現。針對“在教學中插入一些相關臨床案例的影像資料”問題,有68.9%的學生認為非常必要,提前接觸臨床,對學習有促進作用;有26.2%的學生認為必要,可以提高學習興趣;只有4.9%的學生認為不必要,以后專業課還會講,多此一舉。同時,100.0%的學生認為對理解斷面結構的功能、位置關系有幫助。這表明大部分學生既能從臨床案例中體會到解剖結構的重要性,又能學習到其結構在人體中的功能及在臨床上的應用,增長了知識,提高了學習興趣。針對教學中斷面解剖學與影像解剖學的時間占比問題,78.7%的學生贊同1∶1,21.3%的學生贊同2∶1。這表明大部分學生還是希望教師能多傳授一些影像知識,雖然在考試中影像內容的占比只有20%,但掌握影像知識對加深認知斷面知識是有幫助的。由此可見,開展人體斷層影像解剖學教學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表2 問卷調查結果
從期末考核結果來看,無論標本考試成績、理論考試成績、總評成績還是優秀率,實驗組都好于對照組(P<0.01或P<0.001),提示人體斷層影像解剖學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優于傳統斷面解剖學教學模式。這主要是因為人體斷層影像解剖學教學模式中包含影像知識,容易讓教師在課堂上順勢而為,輕松引入如案例教學法等先進的教學方法,引入的臨床影像知識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讓原來枯燥無味的斷面解剖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起來,從而帶領學生從“填鴨式”“滿堂灌”的傳統講授課堂中擺脫出來,仿佛置身于臨床真實環境,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責任感和學習欲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也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教學效果。
我們嚴格踐行工學結合的指導思想,以臨床崗位為導向,聯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的臨床影像科室專家,結合本學院的現有條件和具體情況,制定了人體斷層影像解剖學的教學大綱,整合教學內容,在大綱中突出臨床影像與斷面解剖的融合,突出對學生的素質教育。由于臨床醫生在診治過程中對患者的CT和MRI等影像的水平斷面、冠狀斷面和矢狀斷面都會做全方位觀察,故在教學內容上不能“厚此薄彼”。除此之外,還要不斷收集新的臨床案例,保持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在實施新課程教學方法過程中也發現不少問題:(1)課堂時間問題。由于教學內容增加了影像知識,對人體各部位重點、難點的講授時間有點倉促,教師沒能很好地拓展和發揮。對一些案例的導入,學生缺乏足夠的時間參與和討論,容易流于形式,教學效果不是很好。為此,我們利用QQ、微信等平臺增加了課后討論和交流的輔導環節,收到了一定的效果。(2)教師水平問題。作為基礎課教師,臨床知識十分有限,對CT、MRI、B超等不同的影像圖很難全面掌握,對一些斷層影像學常用術語如MRI中的T1、T2加權像等理解不透徹。為此,我們每年都派相關教師到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臨床影像科室實踐,提高自身影像知識水平。(3)學生問題。很多學生還沒有養成自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在課后交流和討論中還是比較依賴教師,習慣等待教師進行分析。
總之,人體斷層影像解剖學教學模式契合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人體斷層影像解剖學的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扎實掌握斷面解剖學知識和斷層影像學知識,能為后續專業課程和臨床影像操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對高職高專影像專業影像技術人才的培養有重大意義。雖然實際教學中還存在若干問題,有待于教師繼續積累教學經驗,日趨完善,但我們還是認為應在本課程教育教學中大力推廣,以期提高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好的高職高專影像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