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體育科學研究所
逆反心理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并且還是心理學中的一個熱門課題領域。有相關研究發現,對于個體來說,適度的逆反有利于激發個體不畏強權敢于斗爭的精神,對于個體的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如果逆反心理過強和過激將會對個體未來發展產生的影響是消極的。相關研究發現,青少年在青春期的發育過程中14~16 歲是青少年塑造人格完整,建立身心健康的重要時期,并且也是逆反心理最普遍存在和最逆反的時期。逆反心理是影響青少年與老師、家長關系的重要原因,也是導致成績迅速下滑,親子關系惡化的重要原因。長此以往會對個體心理健康和人生規劃造成嚴重的危害,相關研究發現適當的體育鍛煉是可以有強健體魄、促進心理健康等多種作用。本研究通過有規律但是運動強度不同的體育鍛煉來降低14~16 歲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水平,并找到最有效的運動強度來降低14~16 歲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水平。
采取學生匿名且自愿的報名方式,選取雅安市田家炳中學選取年齡在14~16 歲的200 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HONG氏逆反心理量表,中學生逆反心理量表和逆反心理測試量表進行評估,選取測試中逆反心理平均得分最高的80 人進行試驗。研究時間為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總共16 周)。所有參加實驗的學生及學生家長(監護人)均對本次實驗研究內容了解,自愿參與并積極配合,所有參與實驗的學生們,均在實驗開始前簽署了《運動心理實驗知情同意書》,此次進行的實驗研究計劃得到雅安市教育局與雅安市田家炳中學相關領導批準同意,并且將實驗內容和方法告知學生家長并得到家長們的同意。
本次實驗采用隨機實驗法進行實驗的分組,分成實驗1,2,3 組和對照組(每組20 人):實驗1 組男學生10 名,女學生10 名,年齡14 歲至16 歲,平均(15.08±0.84)歲;實驗2 組男學生10 名,女學生10 名,年齡14 歲至16 歲,平均(15.77±0.34)歲;實驗3 組男學生10 名,女學生10 名,年齡14 歲至16 歲,平均(14.97±0.91)歲;對照組男學生11 名,女學生9 名,年齡14 歲至16 歲,平均(15.12±0.78)歲。實驗1,2,3 組與對照組學生性別組成、平均年齡比較,統計學軟件得出P 大于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體育項目設計
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相比于跑步,游泳和網球等單人運動,籃、足、排等多人參與的球類團體對抗類運動,可以讓運動參與者有更高的運動參與度,并且最重要的是團隊運動更有利于干預運動參與者的逆反心理。研究者根據雅安市田家炳中學的場地、器材和設施,最終選擇籃球運動為干預手段[1-2]。
2.干預計劃和內容
采用籃球運動對學生進行干預,實驗人員選擇籃球基本運球練習和籃球體能練習和籃球實戰對抗練習三種練習計劃,并且在干預1,2,3 組每次體育運動中,練習項目,時間完全相同,進而控制變量。
實驗1 組學生接受小強度籃球鍛煉,每周在相關人員監督下完成4 次低強度的籃球鍛煉,每次1.5 課時(約60 分鐘),以鍛煉時心率(90~120 次/min)作為低運動強度判定標準,實驗2 組學生接受中等強度籃球鍛煉,每周在相關人員監督下完成4 次中等強度的籃球鍛煉,每次1.5 課時(約60 分鐘),以鍛煉時心率到達(120~135 次/min)作為中等運動強度判定標準,實驗3 組學生接受高強度體籃球鍛煉,每周在相關人員監督下完成4 次高強度的籃球訓練,每次1.5 課時(約60 分鐘),以鍛煉時心率到達(135~180 次/min)作為高運動強度判定標準[3]。干預時間為一學期,總共16 周,實驗期間由作者本人和相關班主任對進行體育訓練活動的學生體育鍛煉進行督導,保證鍛煉質量。對照組不做任何干預,按照自身生活習慣生活,4 個組在實驗本次實驗期間都不對飲食起居進行調整和進行干預[4]。
1.HONG 氏逆反心理量表
量表由11 個問題組成,采用5 級計分法(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依次計1 至5 分),每個題目評分之和為總分。評分超過30 分即被判定為逆反心理強烈,不符合心理健康標準,評分越高表明逆反心理越強心理健康程度越低。對問卷進行一致性檢驗,一致性系數為0.81 符合設計要求。
2.中學生逆反心理量表
量表由29 個問題組成,采用2 級記分法(“是”和“否”依次計1 至2 分),每個題目評分之和為總分。評分超過34 分即被判定為逆反心理強烈,不符合心理健康標準,評分越高表明逆反心理越強心理健康程度越低。對問卷進行一致性檢驗,一致性系數為0.76 符合設計要求。
3.逆反心理測試量表
量表由15 個問題組成,采用5 級計分法(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依次計1 至5 分),每個題目評分之和為總分。評分超過40 分即被判定為逆反心理強烈,不符合心理健康標準,評分越高表明逆反心理越強心理健康程度越低。對問卷進行一致性檢驗,一致性系數大于0.79 符合設計要求。
本次實驗相關涉及的問卷由作者本人發放和回收。為確保研究的科學公正和保護受試學生相關隱私,匿名方式填寫問卷。將數據錄入Excel,并且在錄入結束后檢查相關數據后,及時修改錯誤數據以免影響實驗結果[5]。
采用 SPSS 17.0 軟件處理實驗相關的統計數據。數據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以 P 小于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顯示,干預1,2,3 組在不同強度體育鍛煉的干預后與干預前相比評價總分都有所降低,但是只有干預2 組干預前后有差異(P 小于0.05);干預1、3 組和對照組在干預前后總分評價無明顯變化(p 大于0.05)。如表1所示。
結果顯示干預1,2,3 組在不同強度體育鍛煉的干預后與干預前相比評價總分都有所降低,但是只有干預2 組干預前后有差異(P 小于0.05);干預1、3 組和對照組在干預前后總分評價無明顯變化(p 大于0.05)。如表2所示。
表1 不同運動強度鍛煉前后對14~16歲青少年HONG氏逆反心理量表得分評價(x±s)
表2 不同運動強度鍛煉前后對14~16歲中學生逆反心理量表得分評價(x±s)
表3 不同運動強度鍛煉前后對14~16歲逆反心理測試量表得分評價(x±s)
結果顯示干預1,2,3 組在不同強度體育鍛煉的干預后與干預前相比評價總分都有所降低,但是只有干預2 組干預前后有差異(P 小于0.05);干預1、3 組和對照組在干預前后總分評價無明顯變化(p 大于0.05)。如表3所示。
青少年是社會關注的主體,并且也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時期出現相關的逆反心理和叛逆的行為是正常的現象。本實驗實驗對象選取的是具有代表意義的14~16 歲青少年,通過不同強度體育鍛煉的體育鍛煉來找到最有效的辦法來干預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讓青少年在體育運動的干預下降低心理逆反水平。如果家庭、學校及社會加強相關交流合作,創建出優秀的生活、學習環境使得其度過這一關鍵敏感的時期,他們會終身受益。但是,一旦采取不合理的教育方法,將會加劇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造成不可逆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要重視該問題,運用智慧和真情,深入實際,全面查找根本原因,因材施教,為了青少年的未來,探索出解決問題之道[6]。
本次研究得出,不同強度的籃球鍛煉都會對14~16 歲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有一定的干預作用,但是只有中等強度的籃球鍛煉對14~16 歲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有明顯的作用。關于體育鍛煉在心理健康中的特殊地位與作用,得到了不少專家學者的認同,實際應用效果也得到廣泛認可。據調查資料顯示,60%以上的心理醫生和相關從業者都認為在某些心理相關的疾病的治療中,體育鍛煉是一種有效并且可靠的治療手段,并且80%以上心理醫生和相關從業者都認為體育鍛煉能讓心理疾病患者病情減輕甚至康復。大多數醫生在面對心理健康有疾病的病人時,都認為運動處方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讓病人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由此可見體育鍛煉在心理疾病的治療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并且在國內外很多文獻資料中,都驗證了體育鍛煉對于心理健康的促進能起到積極并且比較明顯的作用。還有文獻報道顯示,采納運動處方進行心理健康干預的人群,干預后,相關的人際關系、心理焦慮等負面心理狀態的評分均顯著降低。
本次研究表明在不同的運動強度鍛煉中,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是對逆反心理最有效的干預手段。所以建議在今后學校的常規體育課程中,學校應加強體育課中等強度鍛煉時間與頻率,讓學生充分鍛煉享受體育鍛煉帶來的自信與身體素質的提升。若是繼續采用放羊式體育模式,反而會更加讓學生養成懶散,隨意的性格,這些不經意間的習慣就為逆反心理成長的提供了足夠的溫床和空間。并且青少年學生處于身心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期,隨著外部競爭壓力的增大,在生活、學習、人際交往和自我認知等方面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如果想解決這些復雜的青少年心理問題,只有通過家校共育,共同配合,積極引導,多措并舉,才能幫助青春期的青少年學生解決成長中出現的逆反心理,增強他們的心理適應能力,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形成健全的人格[7]。
綜上所述,規律的中等強度體能鍛煉能夠有效的降低14~16 歲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水平,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