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節能監測中心 貴州 貴陽 550001
為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走低碳發展道路,破解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能源與環境瓶頸,助推我省能源工業發展轉型升級、走低碳發展的模式,實現貴州“后發趕超”的轉變,推動貴州經濟可持續發展。貴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二五”期間“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工作思路,實施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戰略,重點振興電力、煤炭、裝備制造等十大產業,推動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煤炭、電力作為我省主要基礎能源,2017年一次能源原煤消耗占能源消耗總量的81%左右,我省煤炭資源相對豐富,煤炭資源儲量615億噸,位居全國第五,是西南地區重要的能源基地。我省煤炭資源主要集中在六盤水、畢節以及黔西南和遵義地區。2017年終端能源消費電力消耗占終端能源消耗量的37.8%,電力成為終端能源消耗占比最大的二次能源。
火力發電既是二次能源電力的主要生產企業也是一次能源原煤消耗的主要企業,同時還是碳排放主要企業,是能源工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隨著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能源以及清潔能源水電不斷發展,煤電正逐步向調節性電源轉變,能源結構發生了變化,能源工業發展路徑發生了較大轉變,因此,研究能源工業低碳發展路徑,有利于從源頭上優化能源結構,全面促進能源安全高效、綠色低碳智能發展,加快實現現代能源經濟體系。
近年來,我省煤礦兼并重組步伐加快,由于受采掘失調、產能利用率不高、擴大生產難度大,煤炭有效產能少且發揮不足,煤炭及電煤供應保障能力亟需提高。近年我省煤礦生產及試運轉產、產能、產量及銷情況如下表1所示。
目前我省30萬千瓦及以下等級機組占40%左右與全國平均水平20%相比占比較大,導致火電企業煤耗偏高,由于煤耗水平高、燃料成本上漲、利用小時數不足和標桿上網電價較低,我省燃煤機組的運行質量和效益不高,火電企業效率普遍較差。近年來,我省統調機組6000kW及以上火電企業(不含自備電廠)發電及供電煤耗情況如下表2所示。

表1 煤礦生產情況表

表2 火電生產煤耗情況表
近年,我省發電機組整體裝機不斷增加,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和規模化發展風能、光伏發電等新能源裝機發展迅速。我省燃煤火電機組、可再生能源水電機組及新能源機組裝機情況如下表3所示。

表3 發電機組裝機情況表
燃煤發電面臨的挑戰:一是污染物排放控制更嚴格,二是隨著技術進步和規模化發展,風電、光伏發電經濟性快速提升,煤電失去低成本優勢;三是碳排放將受到嚴格控制;四是煤電產能過剩嚴重;五是電力系統調峰人物艱巨,煤電正逐步向調節性電源轉型。
截止2019年底,我省88個縣市區,僅有79個縣級城區通天然氣輸氣管道,天然氣管網及儲備設施有待完善。我省一次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燃煤發電仍然占有較高比例,我省能源消費高碳特征明顯。
為大力推動煤炭產業安全綠色智能高效發展,發揮煤炭資源優勢,加快煤炭安全綠色智能高效開采利用,鞏固發揮煤炭工業基礎性戰略性地位和作用。應根據煤炭資源賦存條件,科學合理優化煤炭開發布局,推動煤炭產能向煤炭資源稟賦好的畢節、六盤水和黔西南集中,在煤炭資源富集區建設現代煤化工、清潔高效沒點和優質高載能項目。持續優化煤炭產能產品結構,加快煤礦智能化建設,加快煤炭綠色開采利用,強化瓦斯、煤矸石、礦井水綜合利用。
為加快推動電力清潔高效發展,調整優化電源布局和結構,建設清潔高效煤電機組,有序協調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進現役煤電機組供熱和靈活性改造。優化用電負荷側結構,加強電力需求測管理,推動負荷側與源網協調發展。推廣電能替代,推進電力儲能項目建設。
應加快推動天然氣“縣縣通”,天然氣(油氣)產業穩定有序協調發展,用好外來中緬、中貴管道天然氣,突破頁巖氣、煤層氣等天然氣勘探開發利用,提升天然氣儲備能力,提高天然氣消費利用水平。
堅持發展多能互補、協調智能的綜合能源工業,加強規劃引導、優化能源工業生產開發布局,縱深推進煤制油、煤制氣、煤制氫等煤制清潔燃料產業發展,積極開發氫能、抽水蓄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加快煤電機組升級改造,打造超超臨界循環流化床燃用高硫無煙煤發電項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火電機組供電煤耗。加強規劃統籌,建設以智能電網為基礎,與熱電管網、天然氣管網、交通網絡等多種類型網絡協調布局,確保能源網絡結構合理、運行高效、安全穩定。因地制宜推進電儲能、熱儲能、化學儲能、機械儲能等多種儲能方式融合發展,多種能源形態協同轉化,集中式與分布式能源協調運行。
加快推動能源工業利益聯結,堅持企業利益共同化、全省利益最大化,深化能源工業運行新機制,圍繞產業鏈條利益聯結、能源區域協作發展構建均衡協調、有機融合的利益緊密聯結機制。推進沒點聯營機制,優化完善水火交易機制,創新能源產業聯動機制,拓展能源區域合作機制。
結合火電企業所在地實施的工業強省戰略,與周邊工業園區用熱企業構建優勢,實現能源梯級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能源企業能效水平;優化能源結構使用天然氣替代原煤有效降低碳排放水平、實現減排二氧化碳。
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貫徹能源安全新戰略,縱深能源工業運行新機制,加快基礎能源產業和清潔高效電力產業振興,加快轉變能源生產和消費模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大力推進能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促進能源安全高效、綠色智能發展,加快發展現代能源經濟體系。
根據相關政策進行“上大壓小”、“等容量替代”、“等量置換”轉型升級。60萬千瓦等級超臨界機組、超超臨界機組及技術更先進的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設計供電煤耗分別為303克標煤/千瓦時、285克標煤/千瓦時及282克標煤/千瓦時,效率明顯優于我省現有機組供電煤耗,節能減排潛力巨大。
進行節能提效技術改造,比如通流改造、供熱改造、鍋爐低負荷穩染改造、汽輪機切低壓缸靈活性改造、高壓點蓄熱技術、鍋爐排煙余熱回收利用技術、汽輪機間隙調整及氣封改造等。
未來,通過優化布局推動煤炭產業安全綠色智能高效發展,調整優化電源布局和結構,建設清潔高效煤電機組,有序協調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進現役煤電機組供熱、煤改氣等靈活性改造,發展多能互補、協調智能的綜合能源工業,推動能源工業利益聯結,堅持企業利益共同化、全省利益最大化,創新能源產業聯動機制,拓展能源區域合作機制,調整能源結構降低碳排放水平,引領帶動能源工業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