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琦 北京城市學院
紀錄片的選題往往是記錄某一事件,紀錄片的創作者就是要把事件故事化敘事。當然,并不是所有專題片都有故事,但是故事往往才是最吸引人的,最能打動人的,紀錄片的一大特點是要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觀眾。
策劃者拿到一個選題,首先要看這個選題有沒有故事線的結構,有沒有完整的開端、發展以及結局。策劃者要找出故事里面的矛盾和沖突點,將之轉化為節目看點。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播出的紀錄片《杜甫》[1]則是以詩圣杜甫的詩歌為線索,以立體刻畫杜甫才華橫溢、辛勤勞苦的形象為主題,故事內容主要講述了杜甫與李白的情誼,和他一生坎坷的仕途經歷,以及杜甫在安史之亂期間所見所聞。杜甫本人的一生是充滿傳奇色彩的,許多觀眾都背過杜甫的詩,但是并不了解詩圣的一生,人物紀錄片以名人一生跌宕起伏的經歷為主要看點,而且故事有足夠的時間跨度,相比直接分析研究杜甫的文學價值和文化意義,故事化敘事更好地讓觀眾對杜甫產生同情和敬佩之情。
紀錄片《英雄兒女》[2]同樣擅長用故事打動觀眾,特點是利用微觀敘事視角著眼于抗美援朝戰爭。影片的第五集《萬眾一心》,講述了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為籌款支援軍隊四處演出的故事,常香玉最后甚至為軍隊捐出了一架戰斗機。該選題的故事動人之處還在于,常香玉為了巡演籌集軍費,將自己三個孩子全部送進幼兒園。故事的講述更能直接引起觀眾的情緒,觀眾帶著疑問,一步步跟隨鏡頭,在故事結束時領悟到紀錄片的主題。醫療類紀錄片《人間世》[3]同樣是群像式的敘事方式,影片中患者在得病時、被病痛折磨時、家屬的抉擇時、患者面對死亡時,不同的情境下每個人的不同反應,就是故事的看點,敘事有時間層次,有多角度刻畫。《人間世》成功的關鍵是選題的拍攝對象都是有獨特性的,當觀眾們看到兒童患者飽受絕癥摧殘,無不為之落淚,但每當看到他們天真可愛的一面,不由得會心一笑。《人間世》用故事來表現主題,讓觀眾笑中帶淚,從創作者的角度來看,選題的故事性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
紀錄片在策劃初期,必須要考慮實際拍攝的可行性,包括具體的拍攝難度以及選題是否符合國家規定的規章制度和播出條件。對于一些故事十分精彩但是事件已經發生的選題,應該首先考慮是否有足夠的畫面來支撐,比如重大歷史事件,就要尋找影像資料,采訪知情人士。紀錄片《抗美援朝保家衛國》[4]真實再現并且描繪了抗美援朝戰爭歷程,敘事線索圍繞志愿軍的秘密赴朝、歷次重大戰役、停戰談判、志愿軍凱旋等歷史事件的過程。對于此類歷史選題,事件的發生已經是過去式,該片畫面結合電影片段、真實戰場影像和軍事專家采訪,進行多角度敘事。尋找這些資料,采訪許多位專家,這都是需要攝制組具備一定材料收集能力。許多自然類紀錄片,例如《動物世界》《完美星球》《地球脈動》,需要長時間在荒無人煙的冰原、沙漠、熱帶雨林進行拍攝,這大大增加了實際的拍攝難度,因此,策劃此類選題的紀錄片更應充分考慮實際拍攝的可行性。
目前國家號召廣播電視行業弘揚主旋律,宣傳正能量的主題,作為選題策劃者應具備政治敏感度。對于一些故事性好,且具有社會典型意義的選題,首先要站在審核者和觀眾的立場上,分析其選題是否具備播出的條件。周浩導演的紀錄片《龍哥:一個平凡吸毒者的故事》獲得臺灣的金馬獎,但是在大陸卻被封殺了許久。本片展現了廣州一群社會底層的吸毒者貧困墮落的生活,龍哥總是信誓旦旦要戒毒,但是周而復始,生活也越來越拮據。該片將鏡頭聚焦陽光照不到的社會陰暗面,刻畫了龍哥有血有肉的形象。拍攝毒販是十分困難的,該選題的拍攝難度毋庸置疑。周浩先是跟龍哥交朋友,贏得信任之后才去不斷拍攝積累素材,拍攝期間周浩一直借錢給龍哥,這是他和阿龍之間的相互利用,這也是他能夠完成拍攝的前提。影片雖然成功且頗具社會意義,但是將社會的陰暗面直接暴露在公眾的視野中,并不符合當前主流的紀錄片選題;雖然對公眾有毒品的警示作用,但是如果模仿拍攝此類選題則需十分慎重,否則拍攝項目很有可能遭到封殺。紀錄片選題時盡可能弘揚主旋律,突出時代歷史意義。紀錄片的選題還應該緊扣時代的脈搏,最好是既唱響主旋律,又傳播了正能量,紀錄片選題要為廣大觀眾喜聞樂見,爭取為各個文化水平、年齡層的受眾所接受,還應該爭取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廣播電視策劃者應該為作品負責,在保證影片播出的前提下進行選題,主旋律的選題也并不意味著枯燥的說教,合理選擇“好故事”,再講“好”故事才能夠被越來越多的年輕受眾接受。如《大國外交》《輝煌中國》《超級工程》等主旋律紀錄片,都是這些年來廣受好評的正能量選題的扛鼎之作,這類紀錄片真實地記錄了二十一世紀的中國高速發展的宏偉歷程,體現出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但是策劃者應注意,紀錄片的選題不應一味為了符合主旋律而對黨和政府歌功頌德,要注意選擇的選題是否真實且具有典型性,并且利用合理的敘事結構來講好中國故事,揭露社會的典型問題也能推動社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紀錄片要吸引更多受眾,就要緊跟時代主題,探尋當下熱門的話題,利用熱度搶占市場先機贏得受眾。紀錄片的選題應該選擇具有歷史背景意義的選題,記錄當下真實的社會現狀,為后世所參考。選題還要有前瞻性,就是說紀錄片的選題模式要對所拍攝事件的發展方向有超前的預測。
策劃者要掌握專業的新聞敏感度去審視和分析選題的社會典型意義,判斷這一選題是否具有時效性,能不能成為經濟社會現在關注的焦點,是否對社會的輿論起到導向作用。
誰能對紀錄片爆款選題進行超前預測,誰的紀錄片就可以贏在起跑線上。近幾年反腐相關話題在社會上持續引起高度關注,每一次高官落馬都能在互聯網上激起網友的熱烈討論。十八大以來,我國的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并鞏固發展。中紀委和央視合作拍攝的反腐紀錄片《永遠在路上》[5],不僅具有記錄歷史的價值,而且具有映射現實的借鑒作用。本片列舉了多個高層干部違法亂紀的典型案例,又針對這些反面例子進行切題的點評和分析。《永遠在路上》圍繞反腐這一焦點話題,抓足觀眾眼球,反腐這一選題弘揚了社會正能量,給廣大黨員干部以警示作用。
2020 年新冠肺炎席卷全球,疫情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話題,眾多紀錄片也都選擇了疫情這一極具分量的選題,但是紀錄片《武漢:我的戰“疫”日記》[6]卻創造性地采用了民眾共同參與的多元敘事視角。抗疫題材紀錄片《武漢:我的戰“疫”日記》創造性地以武漢疫情親歷者的拍攝短視頻為素材,鏡頭直面疫情的災難性,歌頌了人們的抗疫的勇敢精神。《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由疫情下不同行業的群眾拍攝的 Vlog 組成,以Vlog 拍攝者的視角講述抗疫經歷,觀眾也跟隨著他們鏡頭看到了武漢各界的抗疫之路。
脫貧也是2020 年的熱點選題。中央一號文件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中國扶貧題材紀錄片,是在中國政府提出扶貧這個概念后,而出現的一個紀錄片類型。扶貧題材紀錄片往往以貧困群眾和扶貧干部為表現對象,展現被幫扶村莊的變化,記錄真實的扶貧日記,客觀反映當前中國社會貧困現狀,體現扶貧的巨大成果。紀錄片《2020 我們的脫貧故事》[7]有意識地選擇特困地區,以真實的畫面和微觀敘事視角體現脫貧難度,以多條線索合而推進的形式展現拍攝對象的脫貧過程,敘事語言極具審美,彰顯黨員帶頭脫貧的動力。微紀錄片《中國扶貧人物故事》,整體風格以簡潔明快為主,內容上將扶貧故事與扶貧成果濃縮在短短的四分鐘里,展現出脫貧后鄉村的嶄新面貌。廣州電視臺制作播出的四集大型紀錄片《新山海經》,每集選擇四五個廣州對口扶貧的代表性人物,記錄了廣州在對口幫扶地區開展產業扶貧、民生扶貧等方面的成功案例,以紀實手法,描繪出一幅脫貧攻堅路上的美麗畫卷。紀錄片《激越怒江》講述了云南怒江州脫貧攻堅歷程,攝制組歷經兩年持續記錄制作。
2021 是個特殊的年份,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的一百周年。為貼合最新的建黨百年紅色話題,我國的廣播電視工作者創作出了大量建黨選題優秀紀錄片。為講述紅色故事、發揚紅色精神、繼承紅色基因,在2021 年年初,安徽廣播電視臺策劃了六集紀錄片《八月桂花遍地開》[8]。本片全面完整展現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內容以安徽金寨縣59 位開國將軍為主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制作的六集大型紀錄片《鋼鐵脊梁》同樣是以鋼鐵為話題展現建黨一百周年這一選題。該紀錄片將以百年為歷史跨度,通過全面反映中國的鋼鐵企業和鋼鐵人篳路藍縷的奮斗歷程,本片內容展現他們偉大的奮斗歷程和光輝的成就以及所獲得的寶貴經驗,是獻禮中國共產黨建黨 100 周年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