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凱
(黑龍江省科學院石油化學研究院,哈爾濱 150001)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要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結合科研院所部門職能與實際,解放思想,以“提高創新質量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工作思路,激發科研要素活力,推動科研人員能夠潛心、高效開展科學研究,以提升科研院所整體創新能力,促進科研院所高質量發展目標的實現。
加:在全面提升創新平臺能力建設,業財融合信息化建設,項目規劃導向,人員培訓等方面,善用加法。
減:研究落實創新大會中預算調整、資金使用、結轉結余等配套政策,在為科研人員減負方面勤用減法。
乘:推進自主選題、自愿參研、自覺守規,促進學科團隊與財政自擬課題質量的提升,推進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在尊重人才、激發活力方面活用乘法。
除:圍繞財政績效評價要求,研究適合科研院所發展的、以目標任務結果產出為主的績效評價的基本模式,在抓服務轉變、消除堵點方面巧用除法。
創新平臺是科學研究的基礎,是創新水平提升的關鍵。目前,以文獻、技術轉移等為主的跟蹤模仿式科研紅利正在逐漸消失,實驗數據可靠性、實驗能力匹配性將直接影響科研水平。
一是完善重點實驗室建設。針對目前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存在的一定程度的形散、機制散的問題,組織整章建制,規范使用流程,空間集中整合,完善“儀器使用記錄本”制度,設計“大型儀器設備共享系統”建設,既堅持誰選型誰負責原則,又不搞一刀切,按型號、類別、功能細化判定規則。
二是完善全周期科研儀器設備管理。啟動設備選型可行性論證,完善流程,加強政策督導,強化與科研項目的匹配度,完善儲備庫,關注應急目標。
三是強化基本條件保障。開展公益性實驗室基礎能力建設,推進各類資源庫建設,為發展提供基本條件保障。
一是堅持政策長期導向。在實際操作層面組織進一步細化、優化,以問題為導向,充分擴大院所自主權,提供政策解讀與引導,促進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使其更好地成為科研院所創新發展的基本運行機制。
二是建立適時調整機制。引導、組織科研院所根據各自的改革定位,圍繞單位發展目標,自主進行修訂、調整,建立財務預警機制、財務預評估機制,使政策更貼近單位實際,更順應發展要求。
業務與財務的融合是我國會計管理改革的方向。近年來,以信息化為依托,建設科研項目核算系統,進行數據收集、分析、整理、展示成為關注重點。
一是充分利用科研項目管理系統。將系統科研項目數據整合、匯總,充分利用信息化能力,使決策者可查詢某科研人員近幾年科研項目承擔情況、支出情況,某類項目支出偏好、成本分析,使科研人員可事前安排支出計劃,按節點加快支出進度。
二是加強業財交流與培訓。加強財務人員業務知識培訓,了解業務工作流程,了解科研人員的問題和困難,完善科研財務助理制度,建立定期交流制度。
三是加強財政項目規劃設計。深入推進“自上而下”項目篩選方法的有效性,推進“自下而上”項目篩選方式與發展目標的匹配性和合理性,探索項目前、后補助方式的可行性,完善項目評審機制,通過加強科研項目管理,使科研能力貼近科研院所發展規劃,符合科研運行規律,牽引帶動科研院所創新能力的提升。
一是圍繞科研院所定位,積極穩定財源。整合科技資源,加強財政在基本支出的保障支持,化解收支需求矛盾,把握好長期與短期的關系。
二是圍繞解放思想,創新性開展工作。政策已下放的要積極落地,管理模式已改變的要積極應對,科學測算成本,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
三是以人文本,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對財務人員的培養,開展系列政策培訓活動;創造財務與業務人員及時溝通氛圍,開展財務人員進實驗室活動;以服務為基本宗旨,開展認證與培訓,打造合格的科研財務助理團隊,促進科研質量提升。
現代化科研院所發展過程中,財務管理和戰略管理兩者之間密不可分,互相促進。通過財務規劃和戰略實施,決策者能夠意識到財務管理與科研院所戰略布局、自身運營管理相結合的重要作用,通過尋求戰略布局及改善科研能力的戰略財務管理創新思維和方法來提升科研院所的財務經營決策能力與成本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