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峰
(遼寧省沈陽市法庫縣農業技術推廣與行政執法中心,沈陽 110400)
遼寧省位于中緯度亞洲東部沿海和太平洋西北岸,地處E118°53′-125°46′、N38°43′-43°26′,總面積14.75萬km2,海岸線總長2920 km。該區域屬溫帶半干旱半濕潤季風氣候,因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各地的氣候差異顯著,年均降水量600-1100mm,平均氣溫5℃-10℃,平均風速2-5m/s,日照時數2270-2290h,平均無霜期124-215d。境內地勢自東西兩側向中部,自北向南部傾斜,總體呈“馬鞍型”的地勢特征,山地丘陵大致分列東、西兩側,中部為廣闊的遼河平原,其中山地、平地、水面占總面積的58%、33%、9%。入境河流有東遼河、西遼河、大凌河支流、渾江、柳河等,出境河流有青龍河、東遼河、老哈河和輝發河支流,入海河流有遼河、渾河、太子河和沿河諸河。借鑒水資源公報,2019年遼寧省降水量687.2mm,折合水資源量999.98億m3,與多年平均相比高1.3%,時空分布差異較大。全省水資源總量為255.98億m3,比多年平均值少25.1%,水資源利用以地下水為主。
調查顯示,局部地區水資源浪費、地下水過度開采等問題突出,水資源存在開采成本高、邊際效益低、開發難度大、可開采總量少等特點,加之受氣候環境、歷史發展、地形地貌等客觀條件限制,山區依然普遍存在人畜飲水問題。其中,遼西低山丘陵區、遼東山地丘陵區的人畜飲水問題最為突出,而供水設備年久失修、人口規模擴大增加用水壓力、水資源客觀條件變化等是造成水資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一般地,水資源緊缺問題集中于生態環境不佳、居住分散、山區農村、人煙稀少的地區,且大部分存在作業成本高、作業規劃考量因素負責、水資源和地質勘查難度大等問題。
受多種條件的限制,遼西低山丘陵區缺乏必要的飲水安全工程,加之缺少有效的運行管理,這極大的制約了農村供水工程功能效益的發揮,無法保障山區村民的飲水安全[1-2]。其中,水源凈化處理不規范、作業管理不到位、工程選址不科學等為飲水安全工程存在的常見問題,并對供水工程的正常運行和管理維護產生一定的影響。
水資源質量是保證農村飲水安全的根本條件,也是解決遼寧省山區農村飲水問題的基本要求[3]。然而,由于山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氣候環境較為惡劣等,農村高氟、鐵錳超標等區域性水質問題普遍存在,從水源地環境來看,農村供水工程規模小、數量多,保護措施難以落實,導致污染和水質風險大,并且隨著農業的發展,硝酸鹽超標、氨氮超標水日益增多。因此,長期飲用此類水源易產生疾病,可對山區居民飲水安全及身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山區現有供水設施大多建于2000年前,受當時建設標準、施工技術和經濟條件限制,大部分已處于超期服役或帶病運行狀態,村民居住分散無法使用集中供水系統,管網埋深不夠,地區冬季容易凍損,“跑冒滴漏”嚴重[4]。此外,經過長期的運行,加之運行管理不善,管網掛垢現象普遍存在,這大大加劇了供水受阻程度,并且維修養護或季節性掛垢脫落易導致階段性水質渾濁,因此無法保證村民飲水質量。
隨著近幾年物價水平的上漲和農村水利工程的建設實施,大部分地區已實行了水表計量供水的收費制度,這使得農村用水量逐步減少,加之農村地區群眾素質不高,依然存在欠繳水費以及偷水現象,現行的水費標準只能勉強維持運行,甚至存在部分的虧損。部分地區的收費標準已無法滿足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運行需求,現有水價標準已嚴重脫離實際,如何制定合理水價已成為遼寧省農村山區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為解決由于自然災害、水體污染、水源變遷等引起的農村飲水安全反復問題,實施配套改造、管網延伸和新建各類供水工程等,主要工程措施有穩定水源工程、改造小型供水工程、改造老舊供水工程和管網更新改造工程等。①結合山區農村供水工程規劃,按照鄉鎮實際需要建立供水廠,從而解決鄉鎮范圍內的農村人口飲水水質和水量的問題。此外,要充分考慮《村鎮供水工程設計規范》要求,對現有水廠構筑物進行升級,形成完整的供水工藝,新建水質化驗室,完善信息化建設,規劃鋪設供水管道。采取“永久取水泵房”的方式取水,主要由配水井、V型砂濾池、活性炭濾池、絮凝斜管網格沉淀池、清水池、送水泵房、加氯、加藥間、臭氧車間、鼓風機及反沖洗泵房等組成[5]。②加快小型供水改造工程建設,新建水源地及管網工程,并安置進用戶IC卡入戶水表,按照有關要求安置進水水廠計量裝置。其三,規劃更新改造供水工程,對老舊失修的集中供水工程進行改造更新,新建部分水源地及管網工程,安置IC卡入戶水表。
遼寧省山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以國家批復或確認的農村飲水安全規劃為依據,按照國家明確的解決范圍和核定標準,以縣為單元,按年度安排實施。對規模以上的單項工程編制初步設計,并按照工程技術規范實施管理;項目所需資金,實行國家、省、市、縣(市、區)財政和受益地區群眾共同負擔;項目設備、材料以縣為單位實行集中招標采購;規模以上集中供水工程,由相應資質的監理單位實行全程監理;工程建設質量,實行政府監督、供貨或施工單位保證、技術負責人或監理單位控制、建設單位負責相結合的質量管控體制;工程驗收實行以縣為單位、以項目為單元實行建卡制度。
根據工程實際情況和現場施工條件,采取目標管理責任制、民營制、股份制、公開拍賣、租賃、承包等多種管理模式,并制定行之有效的管控措施;全面推進農村供水專管機構建設,積極推行“供水總站(公司)+水廠+農戶”、“水廠+協會+農戶”、“以大帶小”等管理模式,并創新管理模式。通過設立縣級維修養護基金,各級政府應采取稅收優惠政策、財政補貼、水價反哺等方式給予資金支持,確保工程長效運行。
1)加強水質監測。山區大部分農村供水工程的服務年限較長,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飲水水質二次污染的可能,因此水質檢測要貫穿工程運行的全過程。結合《農村飲水安全評價準則》,配合縣衛生防疫部門開展供水工程的水質檢測,對農村分散式供水進行水質抽檢,并及時反饋檢測報告,督促、指導屬地政府對供水工程進行消毒處理。通過配備高級的水質監測器材、建立標準的水質監測中心,加強各水廠進出水源各環節的化驗,對全縣集中供水工程進行日常性安全生產檢查,保證供水水質達標。
2)加強水源保護。地表水屬于山區農村供水工程的主要水源,對現有水源保護區、集中式水源地要設立警示牌、制定保護辦法,禁止有害物質、污水和垃圾進入水源區,嚴禁將排污口設置于水源地周邊,在水源保護區嚴防有害物品與垃圾的堆放,加強供水水源保護。因建廠、采礦和其他因素造成工程破壞、水源改變、水體污染和群眾飲水困難的,按照一定原則限期有關責任方解決問題,保證正常供水。對供水人口較少的飲用水水源要按照相關要求劃定保護范圍,同步實施污水的處理,通過建設農村污水處理廠以防止水源出現二次污染。
3)規范制水行為。對超過百人的集中供水點配套消毒設備、凈化設施,修建標準化水廠,水廠實行管理員持健康證上崗、制水過程全程監控、依法取得衛生區可證等制度,公司經營的水廠要定時補充消毒用品,安裝自動加藥機以保證出廠水安全。加強水源保護。地表水屬于綏中縣農村供水工程的主要水源,對現有水源保護區、集中式水源地要設立警示牌、制定保護辦法,禁止有害物質、污水和垃圾進入水源區,嚴禁將排污口設置于水源地周邊,在水源保護區嚴防有害物品與垃圾的堆放,加強供水水源保護。
供水設施穩定運行的根本就是要提升飲水安全工程的運行能力,并保證山區村民的飲水安全。因此,相關管理部門和水利建設單位要加大資金投入,進一步提升供水系統功能,以提供長期安全穩定的供水水源。
從改善作業條件、降低運行成本、保證供水水質和安全可靠度出發,積極推進農村供水工程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的應用,加強取水、制水、混凝投藥、加氯消毒等新工藝和自動化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大力推廣全自動恒壓變頻設備、水位自動報警系統、自動化監控系統、便攜式水質檢測設備和水質在線監測技術設備等新產品、新技術的應用,增強供水設備的壽命,使工程能長期發揮效益;引進和推廣維護方便、重量輕、韌性好、安裝方便的新型供水管材和凈水材料[6]。
此外,工程效益的發揮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村飲水工程的運行情況,應考慮山區的地形條件、氣候環境、經濟發展狀況等因素,制定科學合理的工程管理措施,成立專業運維管護小組,對供水設施運行情況實行定期的檢查,及時解決發現的問題,保證供水工程的長效運行以及山區居民的用水需求。工程管理人員要多渠道籌措資金,積極開展運行管理工作,充分利用運維管護資金保證山區的供水能力??紤]到山區地勢復雜、村民居住分散、供水設備能力有限的實際情況,為提高供水系統的輸水能力,飲水管理部門和水利單位應在山區村口處搭建增壓站,以提升偏遠山區的供水保證率。
物價部門要核準各供水企業水價,水費收取前邀請用水大戶、村民代表召開聽證會和座談會,遵循適時調整、公平負擔、優質優價、合理收益、成本補償的原則,經充分討論協商制定合理水價,收費標準一般不高于市區,經核準后實行。采用“一事一議”的方法,核定單村水廠水價,村集體組織用戶代表大會以核算維護成本,在水價中分攤成本,不足部分由村集體給予適當補償[7]。此外,還要根據實際收支情況,采取擴寬服務范圍、創新管理模式、安裝遠程監控系統、智能水表等方式,降低供水公司運行成本。
一般地,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存在覆蓋范圍廣、工程數量多、單個規模小、管理難度大的特點,加之山區村民居住分散,易受地理條件、氣候環境等因素的限制,現階段山區村民的飲水問題依然提出。因此,必須結合區域水資源條件和農村供水工程現狀,按照專業化管理、標準化建設、規?;l展的要求,堅持突出長效管護機制、立足鞏固以往成效的原則,圍繞水源保護、用水方便、水質水量達標的目標,制定行之有效的農村飲水管理對策,為規范化工程建設以及完善工程運行管理體系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