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陸洋
(康平縣自然資源保護與行政中心,沈陽 110500)
康平縣地處遼寧北部,屬遼寧中部城市群及環渤海經濟圈的重要節點。境內有西馬蓮河、東馬蓮河、八家子河、李家河、秀水河、螞螂河、公河等河流,已建4座中型水庫,4座小Ⅰ型水庫,74座塘壩。康平縣總面積2175km2,下轄12個鄉鎮,161個行政村,總人口37萬人。研究區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降水量524mm,年均徑流量10765萬m3,降水量的分布呈現出自西部向東南逐漸增加的特點,且主要集中于6-9月。
截止2020年底,康平縣共建設農村飲水工程367處,其中364處為集中供水工程,3處為分散供水工程,解決了29.1萬人的農村飲水安全問題,農村集中供水率99.9%。①按供水規模分類:日供水量W在100m3/d至1000m3/d的有30處,涉及供水人口6.2萬人;日供水量W在20m3/d至100m3/d的170處,涉及供水人口1.7萬人;<20m3/d的164處,涉及供水人口5.8萬人。②按實際供水人口分類:單處供水人口在1000至10000人的97處,涉及供水人口15.6萬人;在1至1000人的270處,涉及供水人口13.4萬人。③按水源類型分類:境內供水全部采用地下水,目前已建成集中供水364處,涉及供水人口29.0人;已建成分散供水3處,涉及供水人口163人。
根據康平縣2019年水質檢測報告,對比《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有關評價標準,四季度共檢測326處,76處未合格。檢測出廠水、末梢水水質,主要不合格項為氟化物、氯化物、總大腸菌群、硝酸鹽氮、色度、渾濁度、嗅和味、錳。
目前,康平縣農村供水水源問題主要分為2個方面。①水質問題:農村水源的類型多樣,高氟、鐵錳超標等區域性水質問題普遍存在,從水源地環境來看,農村供水工程規模小、數量多,保護措施難以落實,導致污染和水質風險大,同時隨著農業的發展,硝酸鹽超標、氨氮超標水日益增多;②水量問題:農村供水工程以地下水為主,存在季節性干旱、水量不穩定等問題,供水保證率不高[1-4]。
農村飲水工程覆蓋面分散、管線長、運營成本高,工程運營困難。目前康平縣農村供水工程建設和運行成本高,大多數集中供水工程水價普遍低于運行全成本,有的還不能從農村用戶收取水費,農民普遍存在喝“福利水”的現象,未能充分發揮工程維護效益;此外,現行水費征收不到位,致使工程維修養護基金缺乏,大部分工程處于帶病運行狀態而無力修復。
大多數工程的運行管理由村委會指定人或領導兼任,專業管護人員缺乏,一旦換屆,易造成管理人員隨意性和流動性現象;供水人員都是臨時工,人員配備不足,部分偏遠地區只有1人,加之工資低、待遇差,致使工作人員經常流動、脫崗、不安心工作,工作積極性不高。在實際工程管理和縣級管理站層面上,部分供水站存在內部管理松散、制度執行不到位、操作規程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等問題,沒有水質檢測、維修養護、運行管理、值班和考勤記錄等,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5]。此外,部分員工的面貌狀態和內部環境衛生差,個別供水站未配備相應數量的人員,未定期巡檢供水工程設施,無應對突發事故的搶修預案。管理人員工資水平低、管理能力及整體業務素質不高,加之專業知識少、未充分掌握水處理設備的操作規程以及工作積極性不高等,無法滿足精準管理和專業管理要求。總體而言,現有供水管理機制的不健全,造成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管理困難重重,舉步維艱。
2005年前建設集中工程,受當時建設標準、施工技術和經濟條件限制,大部分已處于超期服役或帶病運行狀態,管道大多為PVC或UPVC材質,管網埋深不夠,地區冬季容易凍損,“跑冒滴漏”嚴重,亟需重建。此外,經過長期的運行,加之運行管理不善,管網掛垢現象普遍存在,這大大加劇了供水受阻程度,并且維修養護或季節性掛垢脫落易導致階段性水質渾濁,所以加快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和超期運行管網更新改造勢在必行[6]。
水質監測是控制飲水安全的有效手段,精準的水質監測數據是保證水資源安全的最根本的要求,同時水質是否安全還取決于水質監測的頻率。較長的服役運行年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村飲水水質二次污染的概率,所以水質檢測應貫穿于農村安全飲水工程的全過程。必須嚴格按照《農村飲水安全評價準則》的要求,配合縣衛生防疫部門開展農村飲水工程的水質檢測,并對農村分散式供水進行水質抽檢,及時反饋水質檢測報告,督促和指導屬地政府對農村供水工程進行消毒處理。通過配備高級的水質監測器材、建立標準的水質監測中心等,加強各水廠進出水源各環節的化驗,對全縣集中供水工程進行日常性安全生產檢查,確保供水水質達標[7]。
實施飲用水水源地在線監測,建設并完善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城市飲用水水源地的監測網絡,加強飲用水水源地有毒有害污染物尤其是有機污染物的監控,科學、及時、有效地監控預警和應對突發性水污染事件,定期發布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信息。
實現農村供水工程建設關鍵在于增加投入,要廣泛宣傳,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堅持“水利為社會、社會辦水利”的原則,多層次、多渠道增加供水工程的資金投入。遵循加大地方投入,受益群眾、地方、中央共同負擔的原則多渠道籌措資金。①積極爭取中央、省級專項資金;②通過政府投資、貸款、融資等,積極落實地方政府投入;③創新投入機制,引導供水企業和業主投入,鼓勵社會資本與政府進行合作,參與飲水安全基礎設施的建設;④堅持“誰負擔、誰受益”的原則多方集資,形成多元化的投入體系。
在資金管理上,嚴格執行國家水利資金管理辦法和省農村飲水安全項目相關資金管理辦法,對農村供水項目資金專款專用,嚴格財經紀律,加強財務審計,杜絕違紀行為,確保政府投融資資金用到刀刃上。實行縣級報賬制,加強項目資金管理。財政、審計部門隨時對項目資金進行監督檢查,跟蹤使用情況,紀檢監察部門對項目實行全過程監督。
積極采取措施不斷探索工程建后管理模式,落實維修養護經費:①全面推進農村供水專管機構建設,積極推行“供水總站(公司)+水廠+農戶”、“水廠+協會+農戶”、“以大帶小”等管理模式,并創新管理模式,降低運行管理成本。②完善水價形成機制,建立“運行成本+大修費用+折舊費+微利”和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水價形成機制,并從水價中計提相應的維修養護資金實現“以水養水”;③全面建立縣級維修養護基金,各級政府應通過稅收優惠政策、財政補貼、水價反哺等方式給予資金支持,確保工程長效運行。
農村供水工程具有較強的技術性,為解決集成管理水平較低和技術力量薄弱的問題,要進一步加強基層管護人員的技術培訓。不定期邀請相關的專家教授和技術人員對農村供水工程相關人員,尤其是工程管理人員進行建設管理、工程技術、施工技術以及新技術應用的系統培訓,以提高行業職工的整體素質和專業技術水平,確保農村供水工程的順利實施。與衛生、環保聯合對集中供水工程經營管理從業人員進行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實際操作能力,確保供水安全,使工程長期發揮效益[8]。
從改善作業條件、降低運行成本、保證供水水質和安全可靠度出發,積極推進農村供水工程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的應用,加強取水、制水、混凝投藥、加氯消毒等新工藝和自動化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引進和推廣維護方便、重量輕、韌性好、安裝方便的新型供水管材和凈水材料;大力推廣全自動恒壓變頻設備、水位自動報警系統、自動化監控系統、便攜式水質檢測設備和水質在線監測技術設備等新產品、新技術的應用,增強供水設備的壽命,使工程能長期發揮效益。
①推進用水戶參與,接受社會監督。為加強對康平縣農村供水工程的建后管理,將引入用水戶參與,建立和健全約束監督機制。縣農村飲水安全工作領導小組對全縣農村供水工程管理單位進行全面監督,同審計、物價、財政、計劃等部門不定期進行監督檢查,監督檢查范圍包括水價的制訂和水費征收、專項資金的使用、財務制度的落實、工程建設的項目管理等,確保工程正常化管理和運行。設立監督電話,使農村供水工程接受用水戶及社會監督。②加強技術推廣,做好宣傳培訓。康平縣農村供水工程立項建設前,必須認真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即深入項目進行勘測選址,做好水源保護工作,充分尊重農民意愿,選擇具體的工程措施和建設方案,工程建后管理,由農民集體討論,確定管理方式和制定管理辦法,有利于工程更好地發揮效益。
為確保康平縣農村供水工程建設質量,必須加強項目建設管理,對工藝簡單、工程投資較小的分散式供水工程,由受益群眾選擇經驗豐富的施工隊伍城建,縣、鎮(鄉)兩級質量監督部門對其進行質量監督,對工程投資相對較大,施工技術要求較高的集中式供水工程采取公開招標或從優選擇和指定有經驗、有資質、有實力的隊伍城建,為保證施工質量符合要求實行監理制。康平縣農村供水工程交付使用后,必須加強工程運行管理,除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外,對相對貧困落后地區的飲水工程,當地政府還將在資金上給予扶持,使工程建成一處,見效一處,并能持續利用。
為解決困擾農村群眾的飲水問題,近年來康平縣陸續開展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并取得巨大的成效。然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具有單個規模小、管理難度大、覆蓋范圍廣、工程數量多等特點,加之受多種因素和條件的限制,現階段工程建設與管理仍存在諸多問題。因此,必須結合農村飲水工程實際情況和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科學評價工程運行情況,系統查找關鍵制約因素和薄弱環節,圍繞用水方便、水質水量達標、水源保護,突出長效管護機制、立足鞏固以往成效,按照標準化建設、專業化管理、規模化發展目標提出科學合理的對策建議,為進一步完善工程運行管理體系及實現規范化、科學化建設提供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