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水利科學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88)
2017年3月,安徽省委省政府以《安徽省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方案》為指導全面推行河長制,2018年5月,印發了《關于在湖泊實施湖長制的意見》,自此河湖長制工作全面推開。經過幾年的不斷探索和實踐,河湖管護成效逐步顯現,在“十四五”期間,應持續推深做實河湖長制,要在總結取得成效的基礎上,剖析并解決存在的問題,分析面臨的形勢和有關要求,進而明確工作思路,找準總體目標,把握重點任務。
自實施河湖長制以來,安徽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動,把河湖長制作為建設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的一項重要工作進行系統推進,堅持創新引領,敢于探索實踐,構建起黨政領導負責、部門密切協作、社會廣泛參與的治水管水護水新格局,水域岸線空間管控全面增強,河湖面貌明顯改善,水生態、水環境持續向好,河湖長制初步實現了從“有名”到“有實”“有能”、從“建立”到“建成”“見效”、從“管不了”到“管得了”“管得好”的轉變,水清岸綠、人水和諧的河湖新面貌逐步顯現。
省、市、縣、鄉黨委政府先后出臺工作方案,河湖長制體系全面建立,2019年長江、淮河、新安江沿線均調整為由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擔任河長,省、市和133個縣(市、區、開發區)設立了河長辦。目前,全省各級共設立河長53150名、湖長2779名,實現了全省河湖長全覆蓋。省領導共巡河督查暗訪112次,每年各級河湖長巡河百萬次。對近1500多條河湖制定了“一河(湖)一策”方案,建立了河長會議、督查、考核驗收、通報、信息共享等工作制度。同時,安徽省結合自身實際,出臺了巡河指導意見、暗訪制度、投訴處置制度和激勵辦法,各級政府積極探索建立總河長令、督辦問責、河長述職等制度,構建了強有力的工作體系。
a.建立聯合暗訪機制,省河長辦及14個省級河長會議成員單位牽頭,廳直各單位參與,年均開展兩批次聯合暗訪。
b.建立示范引領機制,將新安江屯溪段打造成第一批國家級示范河湖,高分通過水利部驗收;印發省級標準,完成29條省級示范河湖建設,同步開展幸福河湖標準研究工作。
c.強化聯防聯控機制,建立石臼湖跨省聯合湖長制,建立菜子湖、天河等全部跨市湖泊和西淝河等聯席會議制度,啟動聯合河湖長制研究工作。
d.建立執法司法銜接機制,會同省人民檢察院印發《關于協同推進“河(湖)長+檢察長”工作機制的意見》,截至2020年底,各市及108個縣建立了協同機制,各市及112個縣建立了河湖警長制,共設立河湖檢察官326人、河湖警長3164人,向水利部、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等發送河湖生態檢察建議332份。
e.建立考核獎懲機制,將河長制納入省政府目標管理績效考核,制定激勵辦法,省政府對考核居前的市縣進行通報表彰,省財政予以經費激勵,對河湖問題多的縣或河流,實施掛牌督辦,并約談相關縣級總河長,對履職不力的少數河長開展約談問責。
f.建立社會監督機制,省、市、縣分別在主流媒體公布河湖長名單,在河湖沿岸豎立河長公示牌5萬余塊,各級河長辦設立了24小時舉報電話和水利部電話,群眾可以隨時反映河湖問題,宣城、合肥、阜陽等地開展了電視問政、媒體曝光,蚌埠、安慶等地開展了河長訪談。
協調落實長江“三大一強”攻堅行動,印發實施河湖長制工作方案,推進完成5批、266個涉河湖問題整改任務。完成水利部暗訪交辦問題整改任務,2019年、2020年交辦問題全部銷號清零,各地舉一反三,累計排查河湖水生態環境問題點位1.3萬個,其中4個市委托第三方,實施常態化排查。印發專項行動方案,清理非法捕魚矮圍;沿江各市發布總河長令,禁捕工作有序推進。落實省級總河長令,開展“清江清河清湖”專項行動,清理整治河湖亂占、亂建、亂堆、亂采、亂排、亂捕等突出問題。落實淮河省級河長部署,排查整治淮河重點河段堤段突出問題,主要河段及支流管護進一步強化。實施新安江流域河長制提升工程,強化干支流管護機制建設,1920個溪塘渠庫設立河長,新安江安徽段保持為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加強重點湖泊管護,省級湖長督辦,實施巢湖、石臼湖、菜子湖、龍感湖等湖泊岸線整治行動,推進天河流域水岸同治,提升水環境質量。
a.強化技術支撐。省河長制決策支持系統投入運行,省市聯動,開發省級河長制APP,利用衛星遙感技術,核查侵占水域岸線等問題,初步實現巡河督查及問題整改信息化。
b.大力宣傳典型。固鎮“河長+檢察長”等3項做法入選水利部典型推廣案例,省河長制專題片《河暢水清 美潤江淮》、視頻片《新安江之戀》等在省部級評選、競賽中獲獎;安徽衛視開設“跟著河長去巡河”專題節目,“安徽省河長制”微信公眾號累計推送信息700多篇,開展“徽水皖韻·幸福河湖”系列報道;村級河長瞿賢寶、護河員陳珊珊分別榮獲全國“十大最美河湖衛士”、全國“巾幗河湖衛士”稱號。
c.織密管護網絡。全省共聘請社會監督員3300名、“民間河長”5800人,發動志愿者及群團組織護河行動。亳州市還在鄉鎮設立生態環境及河長制工作站,增加人員編制800人。推進“河長制+脫貧攻堅”機制,54個縣(市、區)在建檔貧困戶中聘用管護員1.2萬名。
d.提升履職能力。每年舉辦培訓班,4萬名基層河湖長和工作人員得到培訓;安徽干部教育在線新增河湖長制課程;編制河長手冊、河長制知識百科,制定河長制信息化標準2項。
隨著河湖長制工作持續深入,各級河長思想認識不斷提高,各地主動性積極性不斷提升,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圍,但仍然存在一些主觀和客觀上的“推著走”現象。
當前,安徽省河湖長制工作從摸索嘗試階段,已逐步走向穩定成熟階段,但工作機制仍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法制化進程需加快推進,日常管護機制仍不夠完善。
河湖長制的終極目標是打造讓人民滿意的幸福河湖,不僅要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更需要群眾廣泛參與。安徽省根據工作實際,設置了類型多樣的“民間河湖長”“河湖警長”“社會監督員”等,積極鼓勵社會人士廣泛參與河湖管理保護,但總體來看,依舊存在社會各界參與度不高的問題。
“十四五”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河湖管理保護迎來新機遇,也面臨新挑戰,同時,伴隨著社會主要矛盾、治水矛盾的轉變,也對持續推深做實河湖長制提出了更高要求。河湖長制今后的工作方向是不僅要滿足人民群眾對除水害興水利的需求,也要滿足人民群眾對可靠、健康、優質的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的需求。
境內同時擁有長江、淮河、新安江、巢湖等大江大湖的安徽省,目前仍面臨諸多河湖治理挑戰,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水旱災害頻發,仍然是全省人民的心腹大患,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等需要鞏固提升。在當前和未來,關于河湖治理的水利建設將迎來新一輪的高潮,水利發展方式將發生深刻轉型,持續推深做實河湖長制也將步入持續攻堅期。
河湖治理與保護本身也是一個長期、艱巨和復雜的過程,面對依舊存在的河湖自然形態被破壞、傳統工農業生產方式未能全面實現向高效化集約化轉變、人的錯誤行為一時難以根本糾正等問題,必須深刻領會黨中央國務院重要戰略部署,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順應主要矛盾的轉變,堅持依法護水、協同發力、系統治理、強化管護的工作思路,通過強化履職盡責、健全組織體系、完善制度體系、夯實工作基礎、凝聚治水合力等一系列舉措,持續發力,久久為功,逐步形成河湖治理和管護長效機制的新格局。
目前,河湖長制已實現了“有名”,能否實現“有名”到“有實”的轉變,河湖長作為領導者、決策者、組織者、推動者,他們的履職擔當是關鍵。“十四五”期間,應進一步明確各級河湖長職責,特別是日常直接參與到河湖管護的鄉、村級河湖長和民間河湖長;建立健全河湖長述職、總河長令等履職機制,充分發揮黨政領導擔任河湖長的牽頭優勢,進一步壓實各級河湖長責任,促使河湖長重視日常履職,正視存在問題;完善各項制度,特別是河湖長巡河暗訪、問題整改、問責等相關制度,讓每一位河湖長都了解責任河湖的情況、清楚存在的問題、掌握整治的進展、主動作為、擔當盡責。
全面推行河湖長制以來,安徽省河湖長體系已經實現了全覆蓋,長江、淮河干流等重要河湖也調整為省級河長由省級總河長擔任,沿線河長由各級黨委主要負責人擔任的增強體系,“一河(湖)一策”加快實施,河湖水體管護成效明顯。“十四五”期間,應考慮推進河湖長制責任體系向流域面積在50.0km2以下的河流和0.5km2以下的湖泊,以及其他小微水體延伸;針對重點河湖、跨界河湖、管護任務重的河湖適當調整河湖長體系,由屬地黨委主要負責人擔任河湖長;參照國內其他先進省份先進做法,結合實際,調整河長辦主任由同級分管黨政領導擔任的升格配置,提升河長辦組織協調平臺規格和能力。
在全面推行河湖長制進程中,河湖長制相關工作制度為河湖長制從“有名”到“有實”的逐步轉變提供了動力,但在“十四五”期間仍要通過不斷實踐進行補充和完善。推動暗訪督查常態化規范化,組建河長辦協調組織,河長制會議成員單位帶隊,水利部門直屬單位參加的常態化暗訪隊伍,提升暗訪隊伍人員素質;推動暗訪督查問題采集、上傳、審核、整改等流程規范化,加大暗訪督查APP開發完善力度,推廣暗訪APP使用。逐步開展對市級黨委政府及市級河湖長的考核,考核內容包括河湖長履職、河長辦工作、目標任務完成程度、河湖治理成效等。全面推行跨市縣界河湖聯防聯控,逐步推動跨界河湖從末端治理、區域治理向系統治理、全域治理轉變,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形成治水合力。
河湖長制作為河湖管護的一項創新制度,在不斷的實踐運行中,制度內涵趨向于穩定,立法將會使河湖長制運行更具穩定性和可預期性。在河湖長制立法方面,安徽省也通過不同方式做了一定探索,但目前仍未在省級層面將河湖長制的主要內容寫入法律法規中。下一步可推進河湖長制省級立法,以強化河湖長履職、落實部門職責為主線,強化考核問責和表彰激勵,推進制度升級、體系升級、行動升級、監管升級。
“一河(湖)一策”主要包括加強對河湖管理保護中存在問題的摸排,解決方案的擬定,工作計劃的安排,責任主體的明確和治理措施的確定等方面,是根據每條(個)河(湖)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開具的不同“藥方”。根據水利部辦公廳《一河(湖)一策方案編制指南(試行)》和安徽省實際,2020年是第一輪“一河(湖)一策”實施完成和新一輪“一河(湖)一策”開始實施的時間節點。安徽省水利廳于2020年底組織開展了省級河湖“一河(湖)一策”實施方案落實情況評估工作,對“一河(湖)一策”實施后河湖管護機制完善、河湖空間面貌改善、重點目標任務完成等情況進行了評估。基于評估成果,積極謀劃新一輪“一河(湖)一策”修編,對第一輪“一河(湖)一策”中指標設置、計劃制訂、任務安排等內容的適用性進行評價,有針對性、側重點地指導編制,保證其順利實施。
按照一項幸福河湖治理現狀大調查、一套幸福河湖評價體系、一個幸福河湖建設總體思路,每個市一個幸福河湖建設方案、一項幸福河湖長效機制謀劃思路,開展全省河湖治理現狀調研,研究制定安徽省幸福河湖建設標準,深入挖掘幸福河湖內涵,明確幸福河湖建設的內容,建立幸福河湖評價指標體系,按照每個市每年幸福河湖建設目標任務,制定安徽省幸福河湖建設“十四五”行動計劃,各地根據自身實際制定具體實施和推進方案,逐步形成幸福河湖長效機制。
暢通社會公眾參與渠道,豐富社會公眾參與方式。依托省級河長制工作專欄及微信公眾號,大力宣傳工作典型和河湖管護成效,廣泛征求社會公眾對河湖長制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規范群眾監督舉報處置反饋流程,充分發揮“12314”水利監督服務舉報平臺作用。大力推進“河長制+黨建”“河長制+脫貧”等工作模式,充分發揮黨建引領水環境治理作用,引導黨員承擔治水責任,加大河長制扶貧力度,織密貧困戶參與河湖管護的網絡;創新探索“河長制+課堂”“河長制+健身”“河長制+公益”等模式,在學習知識、鍛煉體質、志愿服務的同時,引導群眾主動參與到治水行動中,促進共保共治共享。
河長制是強化水環境治理、維護河湖健康、實現河湖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一項創新制度,在“十四五”期間要強化河湖長的責任擔當,充分發揮河湖長的牽頭作用,協同推進河湖系統治理、全域治理;要建立健全各項工作機制,完善各項工作制度,逐步推動其法制化進程;要積極引導社會公眾參與治水、護水、管水,努力建設一批人民滿意的幸福河湖,這樣才能保護好、利用好大自然賦予的財富,為人民帶來更多的福祉,保障人民生命之泉永不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