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 麗
(山東理工大學,山東 淄博 255000)
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就業難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特別是近幾年,全球經濟發展速度放緩,跨國、跨地區貿易處于發展困難階段,失業率不斷上升,就業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為解決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各省市紛紛出臺就業新政,積極推進大中專院校畢業生的就業,促進了畢業生就業工作,但也出現了“慢就業”現象。
大學生“慢就業”是指高校畢業生在畢業時不選擇馬上就業,而是以繼續學習考研、居家考證、等待更合適的就業機會、外出游學、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等方式將就業時間推后,以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來換取更加適合自身發展的就業機會。近幾年的就業市場中,95后高校畢業生的“慢就業”現象越來越普遍,其主要影響因素是大學生個性特征、社會多元文化及家庭經濟基礎。應重點解決此類問題,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落實率和就業質量。
95后是在互聯網技術裂變式增長下而成長起來的一代,網絡、電子產品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95后所處的家庭結構來看,普遍是獨生子女。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經濟噴涌式發展,與之帶來的是家庭財富的迅速增長。95后物質生活豐富,所以在他們的職業價值觀中不僅僅考慮薪資待遇,更多的要考量工作地域、工作壓力、人際關系等方面。從職業價值觀角度來講,他們考慮更多的是自我感受,而不是承擔家庭經濟責任問題[1]。95后大學生價值觀更加多元,“中心化”“權威感”在95后心中是不被認可的,他們更相信自我的價值判斷,不管是在高校學習階段還是以后走上工作崗位,更關注內心的感受,畢業階段如果沒有符合他們價值取向的崗位,他們就會通過“慢就業”來推遲就業,通過拉長就業時間來獲得自己價值體系認同的工作崗位。
國家在擴大高等教育招生規模方面的改革效果不斷顯現,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2021年,大中專畢業生人數達909萬人,預計2022年畢業生人數將突破1 000萬人,規模增長必然使就業形勢更加嚴峻。經濟轉型滋生了很多新業態新模式,如線上服務、個體經濟、共享經濟、自媒體經濟等多元化社會性崗位增多,與之相應的政策性崗位占比不斷降低,這些多元化的社會性崗位多集中在中小微創企業,學生對這部分崗位的接受程度不高,就業積極性受挫。
從家庭角度來看,95后高校畢業生的父母多為70后,家庭經濟條件相對優越,他們有實力也有意愿讓子女慢慢尋找合適的就業機會,相比迫于生計的就業,他們更愿意給孩子機會,慢慢思考未來。70后家長的從業經驗使得他們更希望孩子進入政策性崗位,因此家長的意愿會成為絕大多數畢業生求職時的重要參考,他們對工作比較挑剔,這為“慢就業”的流行提供了一定的社會基礎。從國家公務員考試到各省市、地方的公務員和事業編招考仍是不少95后畢業生的首選,這些95后畢業生在職業價值觀的選擇上更看重“社會地位”所帶來的隱性價值,他們認為這類就業不僅“穩定”,更能凸顯自身價值,在未來的擇偶和家庭組建方面也會更有優勢。從現實來看,公務員事業編的招考時間較晚,招考過程時間跨度較長,這對于6月份畢業的學生來講“慢就業”自然就形成了。
“慢就業”成因有95后個性特征的因素,但本質上是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種現實反映。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反映的是由較低層級供需矛盾向中高層級供需矛盾的轉變,從“數量短缺型”供需矛盾向“優質不足型”的供需矛盾轉變。從社會主要矛盾的視角可以看出,“慢就業”現象體現出了95后大學生更加期待高質量就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迫切[2]。
物質豐富的時代已經到來。2020年,我國全面脫貧,取得了脫貧攻堅戰的巨大勝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人們對生活物質方面的追求變成了對生活質量層面的追求,比如需要接受更好的教育、有一份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多樣、個性、優質是這些需求的特點。大學生認為公務員、事業編等政策性崗位更能滿足自身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較高的社會地位、不錯的經濟收入、適中的工作壓力及完善的社會保障,方方面面都能滿足美好生活的要求,特別是理想化程度較高的高校畢業生,更是把學歷提升、政策性崗位作為就業首選,如果不能實現,則通過以增加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來換取符合個人價值體系的工作崗位。
利:“慢就業”有助于畢業生調整心態,提高就業穩定性。導致“慢就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過調研發現,“慢就業”最直接的原因是有近60%的學生感覺“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但問到所謂的“滿意的工作”標準是什么的時候,絕大多數受訪者并不能給出確切的答案。從實際調研可以看出,大學生的職業認知并不清晰,職業價值觀并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奥蜆I”方式空余出來的時間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和認識社會,做好職業規劃,科學地進行求職就業,提升就業穩定性,有利于職業向縱深發展。有學者認為,“慢就業”是社會發展進步的表現。有評論認為,“從一定意義上來講,這是工業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青年一代主體意識覺醒后的自覺或不自覺的抗爭,是一種對‘田園詩’式生活的向往和回歸?!?/p>
弊:“慢就業”容易滋生惰性情緒,造成社會脫節?!奥蜆I”現象可以幫助畢業生更好地認識自我,科學進行規劃,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慢就業”群體中不乏因為學生在求職階段沒有行動起來、待到畢業時仍然沒有工作單位接收而重新選擇考研或重新求職的被動“慢就業”,這部分學生在校期間大多數消極對待個人發展,有些甚至沉迷網絡,畢業之后選擇回家做“啃老族”,或者以繼續學習、考研為名,在學校或學校周圍生活,成為“賴校族”[3]?!奥蜆I”群體過分關注自我,對外探索較少,在校期間成長獲得有限,心理成熟度不足以支撐其投入工作,進入社會后慢慢地對就業產生畏懼情緒,加之生活經濟來源長期依靠家長,更容易滋生惰性情緒,造成社會脫節。
造成“慢就業”的一個直接原因是畢業生不想參加工作進入社會,因為專業所對應的崗位和自己的職業期待不相符,所以通過“慢就業”的方式來進行暫時逃避。從現實情況來看,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對專業的理解和認知并不清新,高中生在選擇專業時,依據個人職業特性的并不多,專業的選擇多是根據家長的觀點、分數的限制。真正的職業規劃多是進入大學階段之后才開始,雖然有些高校在大一階段有重新選擇專業的政策,但畢竟是極少一部分。對于絕大多數學生而言,選擇了專業,也就意味著選擇了畢業后的就業大方向。建議不僅是高校,更多的是高中階段,就導入職業規劃的相關課程,對專業發展、職業發展甚至是生涯發展進行學習,降低學生選擇專業的盲目性和盲從性,更加科學地進行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提升學生進入職業階段的心理期盼,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就業過程中。
高校就業指導從業人員都有一個實際感受,現實的就業情況并沒有十分殘酷,真正的就業難是難在畢業生的心理預期和招聘企業的綜合待遇之間的差距。畢業生在擇業時,還是以政策性崗位為首選,其次是企業等社會性崗位,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中小微創企業貢獻了絕大多數的社會性就業崗位。對社會性崗位的選擇,最看重的幾個要素分別是薪資待遇、工作時間、人際關系、工作地域等。95后大學生對于這幾個要素的關注程度顯示出其職業價值觀中缺乏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95后大學生對物質有需求,但又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低欲望,抱負意識不強,對職業成就的欲望不強。95后大學生就業后的離職率較高,說明了95后大學生在職業發展中更多關注的是內心感受,對工作過程中的不順遂采取回避的態度較多,以離職來解決這種工作受挫。高校在培養過程中,要針對95后大學生這一心理沖突進行有效引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為契機,加強大學生職業觀教育。
學生在求職階段,面對漫天的招聘信息,會表現出不知所措、無從下手的心理現實,針對這一現狀,要求高校就業指導服務人員要以更高的責任心、更強的專業素養來做好學生的一對一就業指導。就業指導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生源地,如來自西部地區的學生,要做好西部志愿項目的宣傳,引導西部地區學生通過西部志愿項目來解決就業問題。對于以考研選擇“慢就業”的學生,除了西部志愿項目,也可以引導其通過參軍入伍的方式來進行就業。對于各地出臺的人才政策,就業指導人員要了解情況,并對學生進行宣講,充分依托各類就業專項平臺,做好就業崗位推薦。針對95后價值多元的現狀,在就業指導過程中,要做好“一對一”個性化指導,根據學生個性特征、職業價值觀,幫助學生確定求職目標、篩選就業崗位,做好制作求職簡歷、傳授面試技巧等指導服務性工作,提升學生的應聘成功率和就業后的職業穩定性。
從“慢就業”現狀來看,也有一部分畢業生是主動就業,但因為專業問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被動選擇“慢就業”。例如:歷史、考古、哲學、社會學等專業對口的崗位較少,學生可選的對口單位較少,從而導致“慢就業”。目前,社會產業升級轉型,科技水平不斷提升,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產業快速發展,人才需求不斷增加,軟件、計算機、通信等專業的就業前景較為樂觀。據測算,整個大數據產業人才缺口2 000萬人,而畢業生供給遠遠不夠。由此可見,隨著社會高速發展,高校中的一些專業設置已無法適應社會需求,已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培養需要,急需調整方向,因此新興專業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問題較為突出。針對這一現狀,高校要做好畢業生的就業跟蹤,結合校友工作情況,持續做好畢業生就業情況跟蹤反饋,了解社會需求,及時進行培養方案修正,真正承擔好高校為經濟發展培養人才的歷史重任。
目前,各高校紛紛進行校企合作,將企業需要逐步納入大學生本科教育培養方案,以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學生培養主要是以學校培養教育為主,在學校培養教育的大框架下將企業的實習實踐等以科目、學分的形式予以體現,關鍵是在學生畢業求職階段,企業方更多的是以推薦就業為主,這時的企業方擔任更多的是一種中介機構的角色。在此基礎上,高校應繼續深化校企合作模式,與企業方進行更深一步的合作,建立一種訂單式的培養模式,即從新生入校階段就建立訂單式培養方案,同時根據學生意愿簽訂包含就業在內的培養方案,學生大三之前完成學校學業,大四階段以企業實習生的身份進入企業進行實習實踐,為真正的就業進行模擬演練。深化校企合作不僅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促進大學生對就業的理性認知,從而改善“慢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