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俊煜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水藤小學,廣東 佛山 528315)
在體育教學和訓練過程中,對于許多從事理論研究和基層教育工作者來說,在一些教學方法上會出現定義表述或理解模糊等現象。在籃球的“兩人體前傳球練習”上,就無法區分是教學方法還是教學手段?或是一種練習方法?再如,跳高項目訓練中,教師一般采用的步驟是:(1)教師講解動作并示范;(2)學生原地模仿動作練習;(3)學生做弧形助跑后起跳收腿,體會主力腿起跳后,擺動腿向上收的感覺;(4)利用踏跳板起跳,體會騰空的感覺;(5)目標訓練法:在跳桿上方選擇一定高度并懸掛合適的參照物,引導學生在起跳后用頭頂接觸并越過跳桿。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很容易地區分基本步驟中哪些屬于講解,哪些屬于示范,在教材中被稱為教授法和講解示范法。對于其他環節我們就無法準確地分辨出是教學方法還是手段。所以,區分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定義是十分有必要的,需要我們科學地劃分和整理。
體育教學方法和手段是促成人們達到各種目標必不可少的因素,由于它們在實踐中所發揮的作用比較相似,在很多文獻和著作中也沒有嚴格地區分,因而經常把它們模糊化、籠統化。
查閱相關文獻后,我認為對“方法”的定義應該是“人們實現目標過程中采用的具體操作程序或辦法”,俗稱定律或原理。根據馬克思對勞動手段的分析,我認為對“手段”的定義應該是“實現目標過程中所使用的實體性工具”。這個工具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人本身可以作為實現目標的工具;二是除人體器官以外延伸的工具。這里所指的“目標”是運用手段的依據和前提,只有在“目標”驅動下,“手段”才被人們選擇或激活。“實現預期的目標”是方法與手段存在的價值,在這個過程中,因側重點不同,所選擇的方法與手段也有所區別。
1.2.1 體育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概念
現有文獻對于體育學和教育學中對一些教育方法的定義界定有些模糊,概念比較相似。毛振明先生的概念為“教師與學生為實現體育教學目標和完成體育教學任務而有計劃地采用的、可以產生教與學相互作用的、具有技術性的教學活動”。周登嵩老師主編的《學校體育學》,對體育教學方法大致分為以下五種:(1)在教學中以語言信息為主;(2)在講解中以直接感知為主;(3)在訓練中以身體練習為主;(4)在模擬比賽中以情景和競賽活動為主;(5)在開拓訓練中以探究活動為主。在毛振明主編的《體育教學論》中,教學方法分為以下幾種:第一,以語言信息為主;第二,以直接感知為主;第三,以身體練習為主;第四,以情景和競賽活動為主;第五,以探究活動為主。但是,與體育教育有關的概念和定義都沒有清楚的界限,唯一提到相關概念的是李祥老師主編的《學校體育學》,對于教學手段的定義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說明學者們在與體育相關的概念上投入的力量不足,在教學方法的定義上不充分,比較模糊。所以,當前首要的工作就是要重新梳理體育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定義及其分辨的根據。
體育教學手段的概念應為“在實現體育教學目標和完成體育教學任務過程中所采用的實體性工具”。如同語文、數學的教學活動,為了完成課堂的教學任務和實現教學目標,加深學生的記憶或快速理解,都會借助相關的教具,如多媒體、掛圖、算盤等。但由于體育教學中,學生身體的參與,學生要進行足夠時間的身體訓練,并積極開發新的體育教學模式,使學生積極投身于體育訓練當中,不斷提高體育課堂的教學質量。在當前的體育教學手段中,有許多實體工具可以充分利用,除了基本的場地器材外,還有先進的器械輔助練習,現代化的裝備進行訓練保護等。
1.2.2 體育教學方法與手段劃分甄異
當前,許多領域對于體育教學方法的劃分持有不同觀點,李秉德教授把教學方法分為五類,黃甫全教授則把教學方法劃分為三個層次。兩位學者對教學手段的劃分依據不同,得出的觀點也有所不同。根據學科特點和教育要求,可以大致分為兩種教學手段:一種為“教法”,另一種為“學法”,學生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體育教學要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積極參與到相關的練習中。體育又是以實踐為主的一門課程,要在學生學習的同時進行有效的訓練,在“教”的基礎上多進行一些“練”的課程。
教學方法是由課堂教學目標而定的,課堂教學目標是劃分教學方法的重要依據之一。學生運動技能的獲得具有一定的階段性,運動技能的掌握過程也是劃分教學方法的重要依據。從學習行為層面看,它包括“學法”和“練法”,可以根據對技術的掌握情況進行進一步劃分,從學生學習過程與行為來判斷也可以作為劃分“學法”的依據。“教法”與“學練法”不是間隔進行和訓練的,因為體育活動的實質是師生共同活動,它們是彼此交錯,相互結合的。
在《學校體育學》和《體育教學論》這兩本書中劃分了體育教學中教學手段的種類,而其他文獻和著作都沒有對此進行劃分。關于“手段”的種類劃分,在前輩們的研究成果上,可以結合“二分法”原理把體育教學手段劃分為身體內部感覺器官的手段與身體以外實體工具的手段。
在籃球教學中,“兩人體前傳球練習”應該屬于體育教學方法,屬于教學方法中的“學練法”,如果在練習過程中利用障礙物對傳練習,此時的障礙物就屬于實體工具,應屬于教學手段。在跳高項目中,教授法包括“教師的講解與示范”。“先進行弧形助跑再后踏跳起跳騰空練習”屬于學練法,在練習騰空動作過程中所用的物體屬于實體工具,可以稱之為體育教學手段。
綜合相關教材與詞典的研究發現,學者們對體育教學方法概念與劃分的研究較多,但不統一,而對體育教學手段的概念、界定等研究涉及頗少。
相關研究表明,體育教學方法應為對目標和任務的完成過程采取有效的操作辦法;對于教學手段的概念可以定義為在體育教學中,完成目標和任務的一種實體性工具。可以從“二分法”原理進行分析,體育中的教學方法包括:“教法”和“學練法”,分別以教師為主和以學生為主。體育教學手段包含身體內部感覺器官的手段與身體以外實體工具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