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寧,韋巧英
(1.廣西電子高級技工學校,南寧 530031; 2.廣西南寧技師學院,南寧 530007)
技工學校是培養專業型、技能型產業人才的主要陣地,教師需擁有職業(專業)能力和創新科研能力。但我國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尚不完善,有利于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的配套政策尚未完全落實,技工院校的教學水平和教師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技工院校教師的科研能力與技工院校注重實用型技能人才培養的目標息息相關。技工院校教師的教科研能力是教師在其所從事的實用性職業技能教學中以科學的思維和適當的方法來對未知領域進行科學探索的能力,以凸顯其職業(專業)的創新能力,是教師掌握專業知識深度和廣度的綜合體現。在專業領域具有較高教科研能力的教師對其所從事的專業技能教學質量水平提高具有最直接的助力,其蘊含的創新能力和思維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對職業院校專業建設和培養高素質實用型技能人才具有重大作用。
目前,各地技工院校存在一些普遍性問題,如教師教科研能力和水平與專業建設要求不匹配,影響了教學質量和專業設置發展,亟需破除現有格局積極探索出新的模式或路徑來推動發展,滿足技能人才的培養需求。我校在當地主管部門的大力扶持下,搭建了教科研實驗基地,在教學能力提升、技能人才培養和教科研能力升級等方面取得了較大成效。
教師的教科研能力與其投身教科研的積極性、主動性緊密相連,但許多教師參加教科研工作是為了評職稱,收效不佳,缺乏有效的組織引導。由教育部(廳)組織開展的教學成果獎,反映了一定年限內所運用的教育教學規律具有獨創性、新穎性、實用性等特點,對提高教學水平、教育質量和實現培養目標具有明顯效果,主要形式包括教育教學研究成果的實施方案、研究報告、教材、課件、論文、著作等。技工教育被列入職業教育類參加教學成果等次評定。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具有權威性,能客觀反映出職業院校及教師投身教科研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技工院校申報獲得的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必須在一定年限內經實踐檢驗行之有效且為企業培養出了大批高素質技能人才。
本研究以教學成果獎為度量來分析教科研工作成效,以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推薦名單為例,共有各省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軍隊系統推薦的成果1 054項,其中只有13個項目是有技工院校參與的,占比1.2%。2019年,某省(自治區)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評出165個獎項,其中只有8個是技工院校參與并獲獎,占比4.8%。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當前部分技工院校不夠重視對教師教科研能力的培養。技工院校教師教科研參與熱情與學校政策有一定關聯,常見內因有教科研工作辛苦,教學等工作任務繁重,時間精力有限,等等。常見外因包含學校支持力度不足,缺乏配套投入,缺乏組織指導,骨干教師認定及待遇不明顯,等等,這也是造成教師參與意愿不高和積極性不足的主要原因。
我校在上級主管部門領導組織下,于2017年3月成立了技工教育科研實驗基地試點,以研究探索實用性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規律和踐行職業院校責任為導向,組建了專家團隊對口指導我校開展教師教科研工作,確定了教科研實驗基地的基本運作模式:①由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牽頭組建教科研實驗基地,由專家團隊負責具體指導。②基地的專家團隊到校開展教師當前對教科研工作認識的問卷調查摸底,開展教科研工作方法講座,使教師明晰如何完成課題立項、書寫申請、開題報告、課題研究、結題等任務。③學校組織教職員工參與培訓學習,按教研組對口各專業探索實用技能人才培養規律,模仿教科研申報研究全過程,并由專家團隊進行點評。
教師教科研成績實現歷史性突破,在《職業》《中國培訓》等刊物年均發表論文數近30篇。2017——2018年,申報教育廳職業教育改革研究項目和人社廳技工教育研究課題立項數達13項。2019年,我校《課程、技能競賽、實踐基地一體式電子信息類專業建設模式探索與實踐》獲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教師教科研能力不斷提升,在指導技能競賽中獲得佳績。2017——2018年,共獲省級二等獎以上24個,實現了國家級、國際級技能大獎零的突破。
實驗基地推動了專業建設與改革,使人才培養質量得到顯著提升,辦學能力得到認可。2018年起,獲得了自治區財政500萬元的支持,用于建設現代職業教育發展項目。教師科研能力的提升吸引了很多企業前來合作,共建有校內外實訓基地8個。科研實驗基地運行實踐中,吸引了當地其他職業院校的教師來參與工作,有助于推動其他職業院校實訓基地的建設。
我校教科研實驗基地建設為上級主管部門探索提高技工院校教師的教科研能力提供了新思路。但也應看到教科研實驗基地運行中的不足,如專家團隊成員工作安排與學校教學日常工作檔期不銜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指導效果。雖然學習交流時網絡平臺效果良好,但對初次接觸教科研的年輕教師而言,疑問太多,難以完全釋疑解惑。建議充分發揮學校資深骨干教師和專業帶頭人的作用,形成全校全員參加教科研培訓的氛圍,通過成立項目小組把小問題交由學校專業帶頭人或資深教師進行釋疑,中等程度問題由學校組織研討成稿并向專家團隊匯總提交,重點疑難問題應邀請專家來校解惑。同時,學校應出臺獎勵激勵政策,使教科研工作與績效評先相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