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鴻
(甘肅省博物館,甘肅 蘭州 730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博物館事業步入發展的快車道。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的思想理論,為文化遺產工作提出了根本遵循。國務院出臺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進一步深化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發展,《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落實責任、加強保護和拓展利用等明確要求。國家文物局國家文物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共同編制的《“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為推動文物與互聯網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具體行動計劃。“十四五”規劃中的新布局明確提出“推進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和數字化發展”,并在數字化應用場景的重大工程項目中,把“智慧文旅”工程單設出來,在此工程之中,關于新型的文旅服務項目,再一次明確的把推動博物館等發展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設置景區監測設施以及建立大數據平臺,為觀者提供發展沉浸式體驗、虛擬展廳、進行高清直播列了出來。國家推進文化、旅游、文物等融合發展的政策為數字博物館建設的提供了政策和經費支持。
5G、大數據、AI等新興技術得到迅速推廣和普及應用,人類社會也越加智能。天津博物館5G智能互動體驗展,以5G網絡全覆蓋為支撐,通過5G+(AR+VR)、CG等數字互動技術,讓文物和歷史生動“復活”。北京上線的“博物館大數據平臺”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為全市各類博物館資源提供統一發布平臺,打造“不閉館”的線上“大博物館”。騰訊公司開發的“博物館”微信小程序,通過AR和AI技術豐富觀眾的參觀體驗,為更多博物館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互聯網跨界融合時代的新成果、新技術、新應用為互聯網跨界融合時代的數字博物館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
數字化是時代進步的產物,數字博物館建設也是文化傳承的時代要求。首先,大眾信息獲取方式也伴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網絡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成為大眾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方式。其次,新時代人民群眾期待更加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免費開放博物館4929家,共接待觀眾12.27億人次。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抗疫期間,在我國全國博物館系統中,總共舉辦了大約2000個線上展覽,而總瀏覽人數更是達到了50億次,可以說是前所未有。近些年來的中國博物館事業蓬勃發展,向世界各國人民展示了中國的國家形象和歷史進程,作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新航標。“博物館+”跨界融合創新對于提升實體博物館的服務能力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建設具有延伸其功能和服務的數字博物館,是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當務之急。
對于博物館來說,其內部信息資料進行溝通交流,主要是依托網絡、計算機和通信設備等現代信息技術運行。因此,加強博物館的信息基礎設施尤顯重要。博物館尤其是新建或改擴建的博物館應該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關鍵領域,在千兆核心、百兆桌面的高速局域網的基礎上,建設專業的數據中心,全面提升網絡安全防護和管理能力,有條件的可以適度超前布局5G等新型信息基礎設施,為博物館業務信息交流和觀眾服務提供信息化設施基礎。
以云計算和大數據處理等新技術建設具有適應博物館業務工作全流程的業務自動化管理系統,實現對內業務管理和對外資源服務。首先,依據博物館業務特點制定系統平臺的元數據標準格式,為博物館業務流中涉及的對象數據集合提供規范的描述方法,為后期平臺提供整合的工具與紐帶。其次,搭建博物館業務平臺的數字資源組織系統,實現對業務信息系統數字化資源的組織與集中管理。第三、搭建服務用戶的博物館綜合應用與服務管理平臺,實現對博物館內部管理運營和對外信息服務。通過建設業務自動化管理系統,理順博物館內設部門之間工作流程,提高博物館業務自動化管理水平。
陳列和展覽是博物館供給社會大眾最基礎的公共文化產品。博物館提高新技術在博物館陳展中的應用水平,不僅能提高展覽的視覺效果、拓展展覽主題的內容和范圍、拓寬展覽信息傳播的通道,也迎合當下人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方式。如故宮博物院的“數字端門”,南京博物院的“數字館”,突破傳統展陳方式,把多種多樣的多媒體形式結合在一起,如二維碼等,為了將空間、裝飾、媒體硬件及數字內容結合起來,通過運用一系列數字技術來營造立體化的展示環境,運用此方式的目的是為了引導觀眾沿著流線移步換景。湖南博物館的充分利用新技術具備的數字化、交互性和虛擬性等特性,將陳展文物具有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等進行科學表現。基于新技術的多功能機器人、高端觸摸屏和小程序等互聯網跨界融合的創新成果為博物館豐富展陳形式提供新選擇。
數字化保護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手段,也是永久保護的惟一途徑。通過數字化技術手段實現對文化遺產客觀、完整的數字化存檔,以及真實有效的展示,為多元文明的起源研究提供最真實的數字化素材。在廣州,逼真還原出文物模型已不是難題,某些企業已經可以通過某些技術手段來完成,如運用三維掃描和打印技術,這項技術解決使得過去一直以來不可出館的珍藏品得以出現在大眾面前;而這些技術還可以將許多早已損毀的文物進行逐步復原,時空距離正在通過“文物數字化”技術的運用得以逐步的縮短,人們“隔空賞物”不再是天方夜譚,而已成為現實。并且,通過數字化技術,除了文物之外,觀眾也可以僅僅坐在家中就可以全方位的觀賞大多數古建筑、遺址等。即使一些文物由于某些意外的事件而出現毀壞時,也不用過分擔心,只要通過網站上的數據就可以對其進行相應的修復。
博物館數字化想要更快速的發展,必須運用網絡,因為只有網絡才能夠幫助其解決線下展館難以解決的難題。當今對于國內的博物館來說,其對于互聯網的應用主要在于網站的應用階段,如博物館的介紹;展覽信息的發布;部分藏品的展示等,這些都是主要的功能;還會有一些互動功能,主要包括:會員、預約參觀、討論區等。此外,數字化虛擬景區也催生“云游覽”現象。VR/AR、AI、5G等數字化技術向旅行預訂應用場景滲透,使得虛擬景區游覽得以變為現實。例如百度百科數字博物館,總共有300家博物館上線,大約有1.17億參觀者對其進行了使用。
互聯網跨界融合時代,數字博物館建設已經成為當今博物館建設的重要發展方向。目前,我國數字博物館的建設以及發展雖處在快速發展階段,但仍存在較多問題,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和能力存在不足,難以滿足受眾對數字化的期許。因此利用云計算、大數據和5G等互聯網跨界融合新技術,為公眾帶來了全新的數字公共文化服務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