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碧琴
(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福建 福州 350018)
從整體角度看,電工電子技術在工科類專業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在教育教學改革進程加快的背景下,這門課程的教學課時開始被壓縮,學生需要在有限時間內理解和掌握知識。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應將網絡資源、線上教學平臺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打造契合學生需求的教學模式,幫助其有效地理解抽象性內容和知識點。通過將網絡平臺、網絡資源運用到“電工電子技術”教學中,既能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更能強化學生知識理解能力。
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是專業學習的基礎性課程。這門課程的開展對學生專業學習、未來就業與發展具有重要價值。但是,目前課程教學活動面臨著一些問題。對于高職學生而言,由于這門課程覆蓋的內容和知識點較多,這就會給學生認知和理解帶來難題。同時,這門課程強調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但是,在課程實踐實訓教學環節,由于學生未能很好地把握基礎知識,對不同儀器設備的使用缺乏正確認識,導致其在實訓環節的動手能力不強。再者,在課程教學考核上,學校和教師更多采取單一的試卷考核方式,且考試內容上涉及的理論知識較少,不利于學生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在互聯網+時代下,網絡教育主要是依托網絡,以在線形式進行跨地域、跨時空的交互。相較于傳統教育,網絡教育能夠為線下教學提供補充。
“互聯網+”主要通過網絡媒介,借助信息技術力量對傳統行業與互聯網進行整合,為傳統行業創造了全新的發展生態。“互聯網+”并非是簡單地與行業領域進行融合,而是基于互聯網平臺支持,為傳統行業創新發展提供生態環境和轉型契機,如“互聯網+商品”形成的天貓,“互聯網+貨幣”形成的支付寶……
在互聯網+背景下,互聯網+教育不局限于運用網絡工具,其更注重在教學形式、教育思維領域上的創新。通過圍繞互聯網開展線上“教”與“學”的活動,教師可以從固有的課堂中脫離出來,讓學生在線上學習知識,打造出契合線上教學需求的資源,為線下教學活動提供補充。從互聯網+教育的優勢看,通過互聯網+平臺,傳統的師生關系得到了改善,教師可以在線上與學生進行隨時隨地交流,主動拉近與學生的關系,讓更多學生能夠樂于參與課程教學活動。比如,學生可以在課下利用微信、QQ等平臺與教師對話,及時詢問知識的迷惑之處,教師則可以在線引導和鼓勵學生,使其能夠找到學習的自信心,產生對課程的學習熱情。
基于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教學實際和互聯網+教育的優勢,筆者圍繞課程教學制定科學的教學方案,將網絡平臺、網絡資源融入到教學實踐中,為學生課內外學習、理解知識提供先進資源平臺,激發其對理論和實踐內容的學習熱情。
在互聯網+教育視域下,網絡中出現了諸多具有優質課程資源的教學平臺,這些資源都極具開放性,能夠實現學生在線學習。其中,涉及到許多國內“電工電子技術”的精品教學資源,其課程往往形成了完善化、系統化的教學方案,為學生提供了相關測試題、討論專題和作業等內容。因此,學校和教師應結合學校實際情況,適當地從慕課、MOOC等課程平臺選取教學資源,為學生自學、預習提供資源支持。在這些資源的支持下,教師可以在講解抽象、難懂的知識前,組織學生們進行課前在線學習。例如,在講解“基本放大電路”這部分內容時,關于工作原理、靜態和動態分析等內容均會涉及電路圖,學生往往很難在有限時間內獨立掌握,且課堂講解和分析往往較為枯燥,學生很難在課上完全消化和掌握。這時,教師可以搜集這部分的資源網站鏈接,讓學生通過課前觀看視頻的形式了解主要學習內容、重難點知識等,并將出現疑惑的點記錄下來,以增強線下教學效果。同時,通過完成視頻配套練習,學生可以將預習情況反饋給教師,使其能夠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再如,在講解“電機及控制技術”這部分時,由于課時限制,線下教學活動往往難以兼顧這方面內容。這時,教師可以借助線上平臺錄制微課,讓學生們以線上學習形式鞏固已掌握知識,解決疑惑的問題,促進學生整體水平得到提高。
由于課時安排較為緊張,教師需要注重課后作業的布置,以引導學生進行章節和單元知識的鞏固。在固有作業布置環節,教師更多圍繞教材練習題布置作業,要求學生以書面形式上交。在互聯網+背景下,移動終端在大學生群體中日漸普及,教師應結合學校學生的這一特點,利用線上平臺發布作業練習,通過APP進行線上作業收取、批改,在有限時間內迅速了解學生學情。例如,在利用APP下發作業時,教師可以將單元選擇、填空和判斷題的習題和答案上傳到系統中。這樣,在學生上交指定任務后,教師可以利用APP進行自動審批,全面了解和把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學生也可以及時收到反饋。此外,對于分析、計算類題型,教師可以直接借助移動終端和PC端接受學生的照片作答文件,實現在線批閱。通過這樣的作業布置和審閱方式,能夠清晰地把握學生上交作業情況和學情,為教師優化教學策略提供依據。
在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教學中,實訓實驗教學占據著重要部分。通過開展實訓教學活動,學生能夠順利地認知和理解理論知識,激發其內在學習動力,強化學生知識應用和動手操作能力。在互聯網+時代下,教師可以開展現場和虛擬實訓相結合的教學活動,發揮二者的教學優勢。在現場實訓和實驗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測量儀器、設備的使用方法,學會連接電路,再加上虛擬實驗的輔助,能夠跨越時間、空間限制開展虛擬活動。在這門課程中,具有較多驗證類實驗內容,如三相交流電路測量、計數器、加法器等活動。但是,受到課時限制,現場實訓往往僅能涉及部分實驗。這時,教師應利用互聯網建設虛擬電子實驗平臺,讓學生們在課外進行線上操作。在具體虛擬實驗環節,教師可以將預定的實驗操作內容、步驟上傳至平臺,讓學生利用已有的實驗模塊、元器件進行電路搭建,在實驗中驗證理論知識,并形成相應的實驗報告。通過現場和虛擬實驗相結合的方式,學生能夠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使其實訓環節驗證理論,強化學生對這門課程知識的理解和學習效果。
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更多是以線下授課形式向學生們傳遞知識,學生在課上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往往存在一定差異。在互聯網+時代下,豐富的信息和資源開始走進教師和學生視野。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呈現電氣原理圖,使得課堂能夠脫離枯燥的氛圍,還能將課上講述的內容匯集成微課資源,讓學生在線補充、鞏固知識。再者,在以往的考核方式中,往往是依賴期末最終的閉卷考試,這很難對學生課程知識掌握情況有一個全面了解。在互聯網平臺的支持下,教師可以將考核方式與翻轉課堂理念進行融合,讓學生們以線上形式參與考核,例如,教師可以通過APP對學生實施過程性和終結性考核,利用軟件對學生平時出勤率、作業提交情況等內容進行記錄。在實踐考核方面,教師可以借助虛擬平臺對學生實訓表現、實驗報告等方面進行測評。在最終的期末考核中,教師可以根據試卷題目,將線上開卷和線下閉卷考核形式進行結合。通過這樣全面兼顧理論和實踐內容的考核形式,既能夠科學地考查學生實際知識水平,更能激勵其進行主動學習。
綜上所述,互聯網時代下加快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教師應緊跟時代步伐,結合本門課程發展實際,鉆研“互聯網+”的相關概念,將現代教育技術和工具融入理論、實踐教學中,形成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模式。具體而言,教師應通過打造優質線上線下課程資源、布置線上課程作業、兼顧現場和虛擬實驗教學、注重線上補充和考核等方式,讓優質的線上課程資源為線下教學提供補充,讓教師能夠更直接地關注學生學情,解決線下實驗教學不足的情況,實現對學生的全面考核,促進其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