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劍 重慶市沙坪壩區融媒體中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要利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實現新興與傳統媒體的優勢互補,一體發展。新聞產品創作是新聞媒體工作者的看家本領,也是提升新聞媒體傳播力,擴大媒體社會影響力的根本所在。在融媒體時代,打造優質的融媒體新聞作品是響應國家號召,迎合時代潮流的必然要求。作為新聞工作者,務必要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充分利用并整合新媒體優勢資源,做到新聞傳播思維創新、內容創新以及形式創新,為打造優質融媒體產品而努力。
近年來我國的互聯網用戶數量急劇攀升,各類新媒體相繼涌現,這讓人們的信息獲取方式由依靠報紙、電臺、電視等的被動接受逐漸轉變為依托新媒體的主動汲取。在新時期,傳統媒體不能坐以待斃,而是要通過創作融媒體產品不斷豐富傳輸渠道,以傳播主流價值,通達社情民意。
一方面,融媒體產品發展可傳遞社會正能量,發揮育人功效。當今時代,智能手機已全面普及,大到老年人,小至青少年學生都幾乎人手一部。人們通過自己所接觸到的融媒體新聞產品,能夠獲取更多的豐富知識。不僅如此,融媒體產品還對人們具有較強的價值導向、精神激勵、輿論引領作用。傳統媒介加強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制作出受眾青睞的融媒體新聞產品,可在潛移默化中發揮其育人功效,更好地傳遞社會正能量。
另一方面,融媒體產品發展可提高傳統媒體的市場競爭力。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移動終端設備的廣泛普及讓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習慣以及價值觀念等發生了顛覆性變化,這迫使傳統媒體不斷改革創新。另外,自媒體、新媒體等鋪天蓋地而來讓傳統媒體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壓力。新聞工作者借助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等創作貼近受眾生活,反映社情民意的融媒體新聞產品可豐富新聞傳播途徑,壯大受眾群體隊伍,繼而使傳統媒體在激烈的新聞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優良的個人素質是融媒體時代新聞工作者應對時代變化的硬實力。首先,要具有較高的政治敏銳度,做黨和人民的忠誠喉舌,正確引導輿論導向。新聞工作者應了解黨的方針、路線、政策,始終站在時代發展前沿,創作出能反映國家大事、折射社會民生、引領時代潮流、正確導向輿論的優質融媒體新聞產品。
其次,新聞工作者應具備扎實深厚的知識功底與專業能力。一方面,多閱讀、多學習,多借鑒、多提升。在互聯網以及新媒體技術的推動下,社會上很多優秀的融媒體作品相繼出現,特別是一些新媒體人所制作的新聞作品既吸睛又內涵豐富,深得受眾喜愛。傳統新聞工作者應主動閱讀關于融媒體產品創作的文章、書籍,并對一些優秀的融媒體產品案例進行分析與借鑒,學習其中的獨特創意以及新技術應用,以提升自身創作融媒體新聞產品的水平。另一方面,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融媒體產品創作應堅守職業道德規范,秉承真實性、客觀性原則,切忌過于追求形式的喧囂而忽視內容的真實。
“用戶思維”是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的背景下衍生出的新詞匯,其屬于互聯網思維范疇,具體來說是以用戶為中心,根據用戶個性化與多樣性需求提供針對性的產品與服務。傳統新聞媒體要在永葆權威性的前提下,認真研究用戶需求,通過創作滿足用戶個性審美的融媒體產品來擴大新聞媒體的社會影響力。
首先,精準定位用戶,打造符合用戶需求的作品。當下,為了迎合受眾的新聞閱讀需求,一些網絡媒體、自媒體大行其道,按照客戶的心理與審美去開發融媒體產品,收效良好。在時代潮流的推動下,傳統媒體也應不甘示弱,主動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對客戶的特點、年齡、愛好以及習慣等進行研究,繼而精準定位客戶,為創作具有針對性的融媒體產品奠定基礎。其次,注重傾聽受眾心聲,能夠根據客戶的互動與反饋來及時調整融媒體創作戰略,打造受眾滿意的產品。“用戶思維”要求新聞媒體工作者與受眾進行實時的溝通互動,并追蹤客戶的實際需求軌跡,從用戶需求的角度出發來創作新穎獨特、吸引力強的融媒體作品。受眾處于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其需求會在短時間發生諸多變化,新聞工作者要認真分析研究并把控好受眾需求的變化,時刻保持融媒體產品創作的更新。
目前,UGC 式新聞內容生產方式在各大新媒體以及傳統媒體中的應用已屢見不鮮。UGC 指的是“用戶生成內容”,而與其相應對的是PGC,即“專業生成內容”。對于部分傳統媒體而言,其在融媒體產品創作時仍然停留在PGC 階段,對UGC 并不擅長。PGC 模式下生成的新聞內容較為權威專業、風格也不夠靈活,大多數受眾并不買賬,而UGC 內容創作模式下的新聞作品體現出較強的用戶參與性,其傳播效果更強。
在融媒體新聞作品內容創作方面,應采用UGC 的模式進行。一方面,選題視角要獨特,要能夠在選題中實現與用戶的互動。新聞選題是新聞內容生產的第一步,新聞工作者所選擇的話題要與受眾日常生活相契合,要從受眾最關心、最關注的內容著手。在進行選題時,除了發動新聞工作者自身的智慧之外,還應該讓受眾參與到選題中來,傾聽受眾心聲,從與受眾的互動反饋中汲取有價值的創意。另一方面,要形成專題新聞報道,根據受眾反饋將某一新聞報道形成系列專題報道,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滿足受眾對新聞信息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做有深度、有內涵的新聞報道。
打造優質的融媒體產品是不容易的,創新融媒體新聞產品的表現形式是新時期新聞媒體工作者進行融媒體作品創作的必然選擇。新聞作品的表現形式不僅包括文字、視頻、動漫等這些外在形式,也包括稿件的體裁、寫作的表達技巧等這些內在形式。隨著互聯網數據可視化技術的發展,傳統媒體要在產品的表現形式上進行創新,既要合理文字、圖像等這些基礎性的表現元素,也要充分運用圖文混排、短視頻、H5、網絡直播等這些新興的表現元素,以更好地吸引受眾眼球。
一方面,新聞工作者要創新寫作技巧與方法,讓語言表現更生動活潑,制作貼近大眾閱讀審美的新聞產品。在寫作風格上,新聞工作者要轉變以往枯燥生硬、寡淡無趣的文字敘述,在確保新聞真實性與權威性的基礎上,運用更加親民、幽默、得體的語言進行內容的書寫。在寫作效果上,應力求精簡干練,最好能簡單語言表達多重內涵,以滿足當下受眾的碎片化閱讀需求。另一方面,進行特色化配圖排版,并融入現代化技術。在新聞版面設計上,新聞工作者應學習先進的排版技術,保證版面的色調、尺寸、比例等與新聞產品內容風格相契合。優質的融媒體新聞作品需要新聞編輯在版面設計上下功夫,合適的配圖、適宜的色調以及恰當的文字行間距、段落的藝術呈現、文字的特殊化設計等都應格外重視。另外,新聞作品創作要與二維碼、短視頻等新媒體元素進行結合,通過這些元素的融入及時與受眾進行互動。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工作者傳統的新聞創作思維與方式早已落伍,其創作出的新聞產品已不能滿足新時期新聞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因此,新聞工作者應與時俱進,在個人素質提升與融媒體作品的創作技巧方面加強努力。新聞作品創作時,不僅要融入“用戶思維”,以用戶需求為中心進行產品的選題以及內容定位,而且還要不斷創新產品的表現形式,呈現出內容與形式兼優的融媒體新聞產品,讓新聞產品既有優雅的“外衣”,更有生動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