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特殊需要的幼兒,在群體中往往不自覺地隱藏自己的需要,或是無法表達自己的需要,給自身生活、學習帶來困擾。如果教師多加關注,會發現幼兒眼神里的渴望和肢體語言中的猶豫,是幼兒成長的信號。文章立足有特殊需要的幼兒的心理和學習特點,闡述了從生活入手、游戲為主、有效交流、家園合力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特殊需要;生活與學習;游戲;家園共育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每一個生命都有自己獨特的印記。對有特殊需要的幼兒來說,他們需要一片能照拂的陽光、理解他們的心靈和開放且有規則性的空間?!安挥靡话殉咦雍饬克械挠變??!蔽覀儜斂吹教幱诎l展中的幼兒的各種潛能,不以現有標準和成人眼光看待幼兒,并努力為幼兒的發展創造條件。
我們首先要明確,哪些幼兒是具有特殊需要的,在一個集體中,有的幼兒表現出需要成人格外關注的特質:不與任何小伙伴玩耍,不說話和不會使用語言,脾氣暴躁,動作或認知能力發展遲緩,機械刻板行為,等等,他們難以融入集體和表達、表現自己,這些問題在加劇幼兒不良體驗的同時也為家庭帶來困擾。這些表現的背后是幼兒尚且無法達到的能力,它們預示著在現階段,這些孩子難以融入群體、難以表達自我,無法獲得認知經驗及技能的提升。那么,我們可以從了解幼兒入手,尋找幫助和引導他們展現自我、感知世界、進入集體的有效策略。
一、 關注幼兒的特殊需要,建立良好師幼關系
與幼兒交流的第一步是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對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來說,被接納、被尊重,使其感受到安全、輕松是他們邁出靠近社會的重要前提。教師與這些孩子建立師幼關系,既和其他幼兒有著共同點,也有著特殊需要關注的細節。
(一)認真學習知識
在面對有特殊需要的幼兒時,教師應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這并不能由教師隨意確定,教師應根據科學的知識學習來分辨。與幼兒接觸之前,教師要學習大量專業的知識:幼兒心理學、教育學、衛生學,甚至一定的行為醫學知識,了解哪些幼兒有特殊需要,這些需要出現的依據是什么,幼兒會有什么樣的行為、語言、神態、情緒等方面的表現,教師應當如何回應和指導。切忌以教師的“經驗”來分析和判斷幼兒的情況,因為即使是經驗豐富的教師,也要尊重科學,了解此類幼兒需要的生理原因和心理特征。學習相關知識有助于教師應對師幼關系建立過程中復雜的局面,可以有效處理問題增強自己的信心和能力,幫助幼兒更好地成長。
(二)從生活中發現
有特殊需要的幼兒,往往會有與他人不同的行為表現,這是很容易被發現的,教師應細心觀察和分辨。幼兒林林不愛和人說話,當教師和小伙伴與他交談,琳琳總是發出“嗯,啊”等聲音,同時伴有咬指甲、東張西望、煩躁等行為和情緒表現,而這并不是他不想做出回應,是他難以做到。這樣的孩子應引起教師的充分重視,教師應進一步進行了解,以判斷是否納入有特殊需要的范疇。
(三)從家庭中了解
教師應當與幼兒家庭建立良好關系,使家庭信任教師,愿意配合教師并接受必要的指導。只有在良好的關系中,家庭才能為教師提供更多了解幼兒特點的有效線索。首先,教師要充分了解幼兒的成長軌跡,了解其身心特點的天然性和后天形成的可能性,再對其進行指導。
大班幼兒然然無法與小伙伴一起活動、交往,總是游離于集體之外,無法完成任何一項簡單的小任務。然而然然的家長總是認為孩子還小,拒絕為孩子進行任何檢查,這使得教師的干預和指導無法實施。另一個會不停地咬指甲、跺腳、拉扯頭發和發脾氣的孩子——朵朵,其父母非常支持對孩子實施矯治干預,積極配合教師、配合矯正治療師與孩子進行互動,這使朵朵在一個學期內行為發生了很大的改善,她情緒狀態穩定且愉快,認知能力、社會能力均得到較好的發展。
教師在與幼兒家庭交流時,應本著尊重、客觀的理念,實事求是地帶著建設性的希望和建議去評價幼兒,打消幼兒家長的顧慮,為幼兒爭取盡量多的矯治時間,而對不愿面對現實、拒絕合作的家長,教師也應給予理解和思考的余地,教師要始終在尊重、理解、愉快的前提下推進工作。
(四)秉持嚴謹的判斷
任何一個有特殊需要的孩子,都存在顯著改觀、顯著發展的可能。對3~6歲的幼兒來說,他們許多的經驗是不曾體會過的,教師不能因為幼兒一次、有時的行為和情緒表現,就給孩子貼上“有特殊需要”的標簽,而應在生活、家庭中深入觀察和了解,做出嚴謹的、科學的判斷,本著對孩子負責的原則,為幼兒制定出適合他們個體的交流和干預措施,這也十分有助于教師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完善教育理念。
二、 嵌入式全面引導幫助,促進幼兒改變發生
“嵌入”即將對有特殊需要幼兒的干預滲透在生活和游戲中,使干預自然而然地發生,產生自然的效果。
(一)以游戲為交流的第一載體
1. 生活游戲中的即時互動
游戲讓幼兒放松,那些性格孤僻、認知滯后、社會發展不良的幼兒能從游戲中感受到愉悅、包容和自信,這對他們產生親社會情感和主動表達交流的意愿十分有益。在游戲的選擇和設計上,應顧及不同幼兒的水平層面,采用難度不一的材料吸引幼兒參與,如音樂活動的搖鈴、舞蹈活動的手花環、卡通胸牌,使幼兒產生興趣,將注意力集中在游戲上,一步步進入集體。
2. 發揮游戲教學的融合作用
游戲化課程能為這些幼兒帶來愉快的學習體驗。如大班活動《開汽車》,教師設計了三個游戲層級:司機開汽車自己安排路線,乘客自己上下車并請求停站,跟隨“乘客家長或朋友”參與乘車。情緒焦慮、孤僻且容易發脾氣的幼兒輝輝愿意扮演無壓力、不用自己動腦筋、只需要跟隨“家長”的小朋友,在上車下車的過程中,他始終不說話,但漸漸可以看“家長”、聽“家長”和別人說什么,其面部表情逐漸柔和,不再是過去的刻板、僵硬。對輝輝來說,游戲中自然的狀態是幫助他感知外界、愿意接觸外界的一種途徑。
3. 創設自主游戲的自由氛圍
“自主”對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來說十分重要,卻也難以把握。如果教師完全放手,幼兒容易更加孤僻、刻板、暴躁,或是出現其他的行為和心理問題,形成二次傷害。因此這個“自主”一定是基于幼兒的能力現狀和心智發育水平,在教師指導、管理中的積極鼓勵、支持行為。
小班幼兒瑞瑞從不和教師及同伴說話,不與人有眼神的對視交流,他有好幾次大小便在身上也不說,直等到老師發現。教師經過了解得知,瑞瑞的父親脾氣暴躁,經常會打孩子,家人無力勸阻。在與家庭溝通后,教師采用社會游戲吸引瑞瑞的關注。在音樂游戲“梳頭刷牙洗臉”里,瑞瑞表現出較好的自理能力——因為自己做不好,爸爸會打他。孩子們非常喜歡這個游戲,瑞瑞也很開心地接受了教師對他的肯定。于是瑞瑞成了“領隊”,帶著大家一起玩,同時為了找出沒有認真刷牙洗臉梳頭發的小朋友,瑞瑞就必須認真看著小伙伴,這樣才能“發現”他們。漸漸地,瑞瑞能與大家短暫對視,表情動作都自然了許多,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發展。
(二)生活環節里的交流
1. 照料與獨立并行
有特殊需要的幼兒是渴望得到更多更好的生活照料的。雖然他們語言表達有困難,但暴躁、孤僻退縮等行為往往蘊含著他們不敢說出的想法。教師應在照料好幼兒生活的同時,創造合適的機會支持幼兒獨立、自理,并從旁做好保護和協助工作,使幼兒感受自己做事的快樂與自信。
2. 引導幼兒關注同伴
幼兒有特殊需要,他們的注意力就會更多放在自己身上,對他人和外部環境不甚關注,這制約了幼兒的認知及能力發展。教師可以在交談中指導幼兒:“××,你的小手洗得真干凈!我們看看,×××小朋友的手也洗得很干凈,和你的一樣干凈,是不是?”“我們來找一找,玩具藏在了哪個小朋友的桌子下面?”“我們和×××一起散步好嗎?”教師要從生活中拓展有特殊需要幼兒的視野,發展其興趣,增強其主動觀察、思考的意識與能力。
(三)巧妙使用肢體語言溝通
1. 滿足幼兒的個體需要
肢體語言對大部分有特殊需要的幼兒而言,也是讓人感到愉快的,經過聯系,孤僻、暴躁、交往退縮的幼兒也會主動與教師拉手、擁抱,或是表現出有此類意向。但另一些幼兒,如安全感很低、拒絕交往的幼兒,教師的肢體語言運動就要更加謹慎和精準,以免給孩子帶來不好的感受。如適應性不良的幼兒小花,拒絕和教師有任何接觸,只說一句話“回家!”,當有喝水、如廁等需要的時候,她只讓教師帶她去,而不愿意對視、對話。教師尊重小花的感受,給予的引導指令十分準確簡練:找到標記,掛好毛巾,先拿紙,卷起袖子喲!并及時肯定小花,逐漸使幼兒放下戒心,愿意讓教師接近她。
2. 回應幼兒的各種表現
教師要敏銳地發現幼兒做出的回應:語言、行為、肢體、表情、情緒,準確識別幼兒的外在表達和內在的改變,從幼兒神態中觀察出其正在放松、適應或接納,并及時回應,滿足幼兒心理需要,以愉悅的感受促進幼兒增強環境適應性,激發起其進入集體、參加活動的意愿,使他們逐漸愿意表達自己、開始探究交往。
(四)規則應明確、簡要
1. 明確規則的保護性
有特殊需要的幼兒應當遵守規則,教師設計的規則應能對有特殊需要的幼兒起到保護作用,如規定在某處玩耍,不易產生安全隱患;固定材料的使用及方法,小步推進;規劃游戲空間,減少此類幼兒產生矛盾的可能,等等,這些會使幼兒感受到安全、愉快,愿意待在群體里,進而為參與活動做好準備。
2. 簡明的規則易于操作
由于幼兒難以理解一些規則,更加需要教師反復地講解或示范。同時,教師要反思有特殊需要的幼兒難以理解規則的原因:是否因為規則不合理、太復雜?同時,要做出必要的規則調整,使幼兒容易理解規則,對自己完成任務有信心,從而更加愿意參與和探究。
(五)鼓勵與肯定的技巧
1. 及時、準確與真實
有特殊需要的幼兒需要明確的引導和指令,更需要準確的、及時的和積極的評價,他們的心理往往比較脆弱,教師的態度——哪怕是一個眼神,都可能讓敏感的幼兒產生不好的情緒體驗。評價宜真實,能讓幼兒看見自己確實做了這件事、產生了可見的變化和成果,給予幼兒直觀的視覺刺激和心理感受,支持他們在下一次活動中大膽地運用已有經驗進行探索。
2. 操作、重復與發展
對年齡小、有多動行為的幼兒來說,評價宜靈活。如音樂活動,教師可以和幼兒一起敲擊樂器,并在評價中再次出示樂器,喚起幼兒的回憶和感受,與幼兒交流自己是怎樣使用樂器的,樂器發出了怎樣的聲音,你還能用什么辦法讓樂器發聲?使幼兒看見自己的操作產生了很好的效果。這樣的評價是可以重復的,教師也能從幼兒參與評價中了解其新的發展,從而為后續開展活動提供有效的參考。
有特殊需要的幼兒,往往給家庭帶來困擾,而自己卻茫然不知,他們需要與同伴相同的自由天空,甚至更加自由,來顯露出內心的渴望和真實的能力,以及可能對自身不足的恐慌。教師應學習敏銳辨識幼兒內心的聲音以及需要,學會理解,也要學習必要的引導策略,使有特殊需要的幼兒逐漸融入集體、正確表達自我、發展能力,為他們今后走向社會奠定良好、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孫玉梅,陸曉燕.健康為本的幼兒園融合教育活動案例[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8(12).
[2]陸月崧.幼兒園融合共生教育模式理論與務實[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21(1).
[3]王燕華,付傳彩.融合幼兒園中個別化教育計劃的制定及實施[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8).
[4]潘燕生.快樂伙伴 陪我成長[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5(3).
作者簡介:徐藝航,江蘇省淮安市,江蘇省淮安市合肥路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