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艷平
左讀范文
養(yǎng) 蠶
我回憶兒時,有不能忘卻的事。
其中之一是養(yǎng)蠶。那是我五六歲時、我祖母在日的事。我祖母是一個豪爽而善于享樂的人,良辰佳節(jié)不肯輕輕放過。養(yǎng)蠶也每年大規(guī)模地舉行。其實,我長大后才曉得,祖母的養(yǎng)蠶并非專為圖利,葉貴的年頭常要蝕本,然而她喜歡這暮春的點綴,故每年大規(guī)模地舉行。我所喜歡的,最初是蠶落地鋪。那時我們的三開間的廳上、地上統(tǒng)是蠶,架著經(jīng)緯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飼葉。蔣五伯挑了擔(dān)到地里去采葉,我與諸姐跟了去,去吃桑葚。蠶落地鋪的時候,桑葚已很紫而甜了,比楊梅好吃得多。我們吃飽之后,又用一張大葉做一只碗,采了一碗桑葚,跟了蔣五伯回來。蔣五伯飼蠶,我就以走跳板為戲樂,常常失足翻落地鋪里,壓死許多蠶寶寶,祖母忙喊蔣五伯抱我起來,不許我再走。然而這滿屋的跳板,像棋盤街一樣,又很低,走起來一點也不怕,真是有趣。這真是一年一度的難得的樂事!所以雖然祖母禁止,我總是每天要去走。
蠶上山之后,全家靜默守護(hù),那時不許小孩子們吵了,我暫時感到沉悶。然而過了幾天,采繭,做絲,熱鬧的空氣又濃起來了。我們每年照例請牛橋頭七娘娘來做絲。蔣五伯每天買枇杷和軟糕來給采繭、做絲、燒火的人吃。大家認(rèn)為現(xiàn)在是辛苦而有希望的時候,應(yīng)該享受這點心,都不客氣地取食。我也無功受祿地天天吃多量的枇杷與軟糕,這又是樂事。
七娘娘做絲休息的時候,捧了水煙筒,伸出她左手上的短少半段的小指給我看,對我說:做絲的時候,絲車后面,是萬萬不可走近去的。她的小指,便是小時候不留心被絲車軸棒軋脫的。她又說:“小囡囡不可走近絲車后面去,只管坐在我身旁,吃枇杷,吃軟糕。還有做絲做出來的蠶蛹,叫媽媽油炒一炒,真好吃哩!”然而我始終不要吃蠶蛹,大概是我爸爸和諸姐都不要吃的緣故。我所樂的,只是那時候家里的非常的空氣。日常固定不動的堂窗、長臺、八仙椅子,都收拾去,而變成不常見的絲車、匾、缸。又不斷地公然地可以吃小食。
絲做好后,蔣五伯口中唱著“要吃枇杷,來年蠶罷”,收拾絲車,恢復(fù)一切陳設(shè)。我感到一種興盡的寂寥。然而對于這種變換,倒也覺得新奇而有趣。
現(xiàn)在我回憶這兒時的事,常常使我神往!祖母、蔣五伯、七娘娘和諸姐都像童話里、戲劇里的人物了。且在我看來,他們當(dāng)時這劇的主人公便是我。何等甜美的回憶!只是這劇的題材,現(xiàn)在我仔細(xì)想想覺得不好:養(yǎng)蠶做絲,在生計上原是幸福的,然其本身是數(shù)萬的生靈的殺虐!《西青散記》里面有兩句仙人的詩句:“自織藕絲衫子嫩,可憐辛苦赦春蠶。”安得人間也發(fā)明織藕絲的絲車,而盡赦天下的春蠶的性命!
我七歲上祖母死了,我家不復(fù)養(yǎng)蠶。不久父親與諸姐弟相繼死亡,家道衰落了,我的幸福的兒時也過去了。因此這回憶一面使我永遠(yuǎn)神往,一面又使我永遠(yuǎn)懺悔。
(節(jié)選自豐子愷《憶兒時》,有改動,題目為編者加)
亮點借鑒
作者以溫情脈脈的筆觸,回憶兒時養(yǎng)蠶樂事,在樸素平常的行文中,透露出他對世界的看法,敦厚、仁愛、充滿慈悲。“溫情”是這篇散文最動人之處。
1.事件溫情。養(yǎng)蠶是盛大的事件,孩童也深受感染。看“蠶落地鋪”,樂趣無限;吃桑葚,大快朵頤;“走跳板”,激發(fā)“我”探索樂趣;“吃小食”,享受飽腹之樂;“陳設(shè)變換”,則有一種興盡寂寥的樂趣。這些事溫情動人,難以忘記。
2.人物溫情。“祖母、蔣五伯、七娘娘和諸姐都像童話里、戲劇里的人物”,他們陪伴著“我”,“我”在他們的關(guān)愛中長大,他們參與了“我”的生活,“我”之所以對養(yǎng)蠶難忘,是因為“我”對他們有深厚的情感。當(dāng)他們退出“我”生活的舞臺時,“我”對他們懷念不已。
3.表達(dá)溫情。作者的語言溫和平易,極少有攻擊性。如“我祖母是一個豪爽而善于享樂的人,良辰佳節(jié)不肯輕輕放過”,前半句話說著祖母的豪爽,后半句卻用“輕輕”一詞小詞大用,寫出祖母對節(jié)日的溫柔以待,情意綿綿。
4.畫面溫情。這篇散文捕捉閃光的生活瞬間,畫面感十足,作者用洗練質(zhì)樸的語言描繪即時感受,讀者讀之如在眼前,共情之感流淌在心間。如“然而這滿屋的跳板,像棋盤街一樣,又很低,走起來一點也不怕,真是有趣”,“棋盤街”這一比喻霎時有了畫面感,作者在描繪畫面之余,不忘加上自我感受“走起來一點也不怕”,當(dāng)真是溫情畫面。
5.主題溫情。作者的目光里充滿溫情,他以一種佛心佛意看待萬物,充滿無限悲憫。他認(rèn)為“我的黃金時代很短。不幸都是殺生取樂,都使我永遠(yuǎn)懺悔”,他善待一切生靈,以一種別樣的純凈書寫人間事,回憶兒時,在樂事之余,他懷想樂事背后內(nèi)心的不安。這種不安是對自我的反思,是對萬物的博愛,作者做人純粹,且境界高遠(yuǎn)。
回憶性散文最珍貴之處莫過于溫情。豐子愷的《憶兒時》不僅溫情地表現(xiàn)出彌足珍貴的童心童趣,而且溫情地展現(xiàn)了極具情味的生活畫面。入文之人演繹著人間情味,入文之事包裹著萬般滋味,入文之意永葆著赤子純真,此心此趣,雋永悠遠(yuǎn)。溫情回憶中,自然落筆端。
右寫作文
舌尖之憶
◎黃宇朔
我的童年,即使是吃一次簡簡單單的飯,也讓我印象深刻。
那年我十一二歲,太婆在世,她是一個溫潤慈祥的老人,講著一口清脆的永康話,招呼鄰居、后輩都來她這里吃飯。
晚飯準(zhǔn)備起來了,夕陽散發(fā)著橙黃色柔和的光,從玻璃窗直直地穿過去,映在鐵鍋的把手上。整個鐵鍋如同被陽光沐浴,就連鍋中的菜在翻滾跳躍時都在噴射著暖烘烘、金燦燦的陽光的味道。
大門口,爺爺正抽著“中華”,興高采烈地指著他的梨園,和鄰居們聊得酣暢淋漓。爺爺不時把煙圈吐成一個梨狀的環(huán)。
我和弟弟妹妹們從大門進(jìn)去,潛入廚房。奶奶和二奶奶正將紅燒肉燒得直冒紅油,“吱吱”直響。我們“嗖”地一下竄到跟前,也顧不上燙手,麻利地拿勺子,抓個小碗,盛起來就跑。奶奶和二奶奶望著我們的背影,笑罵著:“這些饞嘴的小兔崽子!”
父親和叔叔、二爺爺圍在桌前喝茶,他們不時地抿一小口茶,談笑風(fēng)生。趁他們不注意,我也給自己倒了一杯茶,學(xué)著他們的樣子,抿一抿,也想像他們那樣喝得盡興,誰曾想,“這玩意兒這么苦啊!”
然后,我坐在屋前的鐵欄桿上,和弟弟妹妹們吃著紅燒肉,看著鄰居家的小孩兒在沙地上玩鏟車……癡笑聲傳出老遠(yuǎn)。
星輝閃耀,大家笑呵呵地坐在一張八仙桌前享受美食。紅燒肉閃著油光,桂花糕、肉麥餅冒著香氣,杯子里的酒搖晃著、撞擊著,拿杯子的人手挽著手、肩搭著肩,熱熱鬧鬧的,好歡喜!此時,小孩子們拉拉大人的衣角,便會收獲二三十塊的零用錢。他們興沖沖地跑去小商店,買糖買蛋糕,蹲在大門口,借著路燈,悠閑自得地啃起來。
三年不到的時間,家中便發(fā)生巨變,太婆已不在人世,到另外一個世界繼續(xù)關(guān)愛我們了;叔叔們也各奔東西;奶奶跟著姑姑到了城里,幫著照看外孫;只留下爺爺一人,守著兩間空蕩蕩的大房子和一座龐大的梨園。
夜深人靜時,我總會遙想兒時的舌尖美味,那美味里藏著的,有融化在記憶里的鬧騰,也有凝結(jié)在記憶里的情味。
(浙江永康市外國語學(xué)校804班)
點評
小作者回憶了童年時一次簡單的家庭聚餐,溫情處處藏匿,細(xì)節(jié)流露文間。夕陽西下,落日余暉,景物溫情,于低調(diào)的絮語中緩緩將回憶之幕開啟。太婆熱情純樸,置辦茶飯,呼朋引伴,舌尖之溫情,交流之溫情,如同潺潺溪水緩緩流入讀者心田。“我”不孤單,因為有弟弟妹妹的陪伴。還有鄰居小孩兒玩鏟車,已經(jīng)分不出是景如畫,還是人如畫。文字曼妙溫情,讀來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