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汝漢 金偉
要想寫好全命題作文,必須邁好第一步——審題。下面結合2021年各地中考題談談全命題作文的審題技巧。
一、抓住題眼,化暗為明。1.從標題的語言結構關系入手找“題眼”。如果標題是主謂短語,題眼就在謂語或謂語中心詞上。如果標題是動賓短語,題眼常在動詞上。如果標題是偏正短語,那么題眼一般是定語或狀語。2.結構較復雜的句子作為題目,題眼可以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只是側重點不同。如山東青島卷“這才是該有的樣子”,審題時要突出兩個題眼“該有的樣子”“才”。“該有的樣子”是什么?對中學生來說,就是心中有夢,執著追求;敢于拼搏,勇于承擔;不斷進步,收獲幸福。對“才”也有多種理解,可以理解為一種變化,對某事物原本不這樣認為,但后來看法發生了變化;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強調,事物該有的樣子或許很多,但“我”眼中這種才是最好的樣子。自然、情感、成長等方面,只要能寫出自己的思考就好。
二、逐字掃描,兩“不放過”。1.虛詞不放過。如上海卷“比看上去更有意思”,“比看上去”說明是在經過自己的實踐后才做出的判斷。這個判斷“有意思”前的副詞“更”,說明在實踐前自己對這個人、事、物已經有了初步的判斷,是看起來有一點意思或看起來較為一般、普通,但經過接觸、交流、勞作、體驗、思考等實踐比較后,發現這個人、事、物更有意思,更耐人尋味了。寫作時一定要在這個框架內構思。2.限定情境、時間或人稱的詞語不放過。如陜西卷“這,是我的節奏”的題眼是“節奏”,可以寫音樂節奏、為人處世節奏、前進節奏、奮斗節奏、穩定的節奏、亂中有序的節奏等。“這”創設了寫作情境,調動了考生的回憶,直接帶動考生的情感;“我”是寫作的人稱視角,可以是個人,也可以化身為民族、國家,抒發家國情懷。
三、虛實結合,互相轉化。有些命題比較具體實在,我們需要化實為虛,抽象概括;有些命題比較抽象,我們需要化虛為實,找到抓手;還有些命題可能虛實兼備,我們則需要虛實結合。如對四川巴中卷“我心中有一粒種子”中的“種子”就要化實為虛:這種子是什么?誰種下的?如何種下的?這種子是已經萌發了,還是正在萌發,或是待萌發?為何能種在心中?是否之前心里沒有?搞清楚這些,也就讀懂了命題人的意圖,再去進行構思時,作文就能提綱挈領,避免偏題。
四、添加語素,表意明晰。對詞語式全命題作文的審題,可以運用添加語素的方法,即在所給定的詞語前或后添加詞或短語,來突出自己要表達的主旨。如審讀山東煙臺卷“扶”時,首先應該考慮,誰扶了誰?扶什么?怎么扶的?為什么要扶?扶的結果怎樣?可在“扶”前或后加上“老師”“他”“微笑著”“上演講臺”等,使其表意更加明晰。其次確定寫作內容。如寫“自己扶起自己”,表達清楚用什么支撐自己,使自己從跌倒的狀態中爬起來。再次可以辯證地考慮問題,“扶”就是為了不扶,不扶就是為了“扶”。如我們學習某項特長,老師手把手地教,這樣的“扶”,是為了以后的不扶,讓我們站得更穩,走得更遠;國家的惠農政策、扶貧政策,也是這樣的思路。不過,運用添加語素法時要注意不能改變原題,補充的位置可前可后,而且只能在草稿紙上或心中填補。
五、審讀材料,明確題意。對于材料式全命題作文,千萬不可忽略對材料的審讀,一定要讀出隱含在其中的限制要求。當所給材料只有一個中心時,可直接將其提煉出來作為作文的主旨;當同時有多個要點時,可選擇一點作為寫作中心,在此基礎上選材立意、謀篇布局。如上海卷是由“材料+題目+要求”三部分組成。審題時要認真推敲導入材料:“《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有意思’有這樣一種解釋:有意義,耐人尋味。生活中的人、事、物大多如此。”詞典對“有意思”還有其他解釋,但既然材料只強調“有意義,耐人尋味”的義項,其他的義項就不符合題意。這樣就將考生的情感態度指向更有意義的方面,引導其向更深處思考。
六、理清關系,化繁為簡。對于關系式全命題作文,審題的關鍵是要辨清并抓住概念之間的關系,多角度、多層面地解剖題意。一要準確把握作文題字面含義,二要善于把握標題中各詞語之間的內在關系,三要深入挖掘作文的深層含義及內在邏輯關系。如四川廣元卷“體育鍛煉的苦與樂”,“體育鍛煉”指向明確,限定了取材范圍;“苦與樂”確定了必須從“苦”與“樂”兩者關系入手去敘事說理。若寫成議論文,可層層深入地論證體育鍛煉“苦與樂”的辯證關系。“苦”是“樂”的前提和基礎,“樂”是“苦”的結果和升華,必須是先有“苦”然后才會有“樂”。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結論:“體育鍛煉”對于個人、家庭、社會乃至國家的重要作用。若寫成記敘文,那就敘寫體育鍛煉“苦與樂”的關系,寫體育鍛煉中“山重水復”之苦,寫“柳暗花明”之樂,工筆細描“苦”“樂”互相轉化的心理感受,抒發自己對體育鍛煉的熱愛之情。若用“書信體”,可向體育老師訴說自己對體育鍛煉的“苦與樂”關系不斷加深的認識。若用“對話式”,可創設兩人對談“苦與樂”關系的情境,甚至讓雙方對“苦”與“樂”進行辯論,最后統一認識……都有可能獲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