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1948年秋,人民解放戰爭進入奪取全國勝利的決定性階段。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役拉開戰幕;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正式打響;1949年1月31日,平津戰役勝利結束。持續142天的三大戰役,共殲滅國民黨軍隊154萬余人。
【意義】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無論戰爭規模還是取得的戰果,在中國戰爭史上都是空前的,在世界戰爭史上也十分罕見。這三大戰役使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毀,為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三大戰役的勝利,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偉大勝利。在三大戰役中,毛澤東和中央軍委針對東北、華東、華北三個戰場的不同特點制訂不同的作戰方針,全面地運用“十大軍事原則”,把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和奪取城市及地方緊密地結合起來,把集中優勢兵力和全部消滅敵軍的強大兵團緊密地結合起來,把大規模的運動戰、陣地戰和城市攻堅戰緊密地結合起來,把軍事打擊和政治爭取結合起來。這是毛澤東軍事思想在實踐中的重要發展。
三大戰役的勝利,也是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各解放區人民以無比巨大的熱情,以源源不絕的人力物力給予前線以空前規模的支援。供應前方龐大部隊的軍需物資,全靠肩挑背負,小車推送。據統計,僅為支援淮海戰役,動員起來的民工累計即達543萬人,向前線運送1460多萬斤彈藥、9.6億斤糧食等軍需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