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芳 張小芳 王瑜 張波 程向宏


摘要:目的:探究早期干預對腦癱高危兒運動發育預后的影響。方法 ?選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間64例腦癱高危兒患兒為研究對象,以不同護理方案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32例,分別實施常規護理、常規護理+早期干預,隨訪1年,比較兩組患兒運動發育、智力發育情況。結果 ?護理6個月、12個月時觀察組運動功能測試量表88(GMFM-88)評分較對照組高,發育商(DQ)水平較對照組高(P<0.05)。結論 ?對腦癱高危兒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早期干預,可改善其智商水平及運動發育能力,效果顯著。
關鍵詞:腦癱高危兒;早期干預;運動發育
腦癱高危兒,指具有高危腦癱指征的患兒,主要特征為運動功能障礙,并伴有智力障礙、感知障礙、癲癇等癥狀,嚴重影響患兒生長發育能力。康復護理為腦癱患兒主要護理干預內容,但目前對腦癱高危兒患兒護理干預中,主要以喂養指導、日常清潔等護理干預為主,對其功能障礙癥狀關注較少。而1歲內患兒大腦可塑性強,通過盡早診斷、干預,可能會通過腦神經刺激改善其神經障礙癥狀,促進其運動及智力水平發育,改善預后[1]。為此,本次研究選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間64例腦癱高危兒患兒為研究對象,探究早期干預對其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間64例腦癱高危兒患兒為研究對象,以不同護理方案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32例。對照組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齡4~6個月,平均(5.51±0.54)個月;觀察組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齡4~6個月,平均(5.38±0.67)個月;兩組患兒基礎資料相近(P>0.05);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全身運動(GMs)評估確認存在痙攣同步、不安全運動缺乏;②臨床檢查存在肌張力異常、姿勢異常等功能障礙癥狀;③均存在神經發育不良、腦損傷等高危因素;④患兒家長對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經診斷確診為腦癱;②合并其它原因引發的運動、認知障礙;③合并遺傳代謝性疾病;④研究期間失訪、脫落。
1.3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指導患兒家長正確喂養方法,避免患兒嗆咳引發吸入性肺炎;叮囑家長增加與患兒家庭互動,刺激患兒腦神經發育。
觀察組(常規護理+早期干預):(1)健康宣教:對患兒家長進行集中健康宣教,包括發放腦癱患兒康復訓練手冊、喂養過程中體位管理,結合患兒實際情況留置家庭康復作業,叮囑家屬每日家庭康復訓練15~30min,以保證患兒康復質量;(2)康復訓練:①視聽訓練:在患兒身邊放置顏色鮮艷物體,并通過在患兒眼前移動物品吸引患兒眼球、頭部轉動;定時播放舒緩音樂,刺激患兒聽覺發育;②運動訓練:訓練前,結合患兒肌張力狀態進行穴位按摩,并利用上田法、Bobath等方法,并配合反射性俯爬、翻身等動作緩解其肌肉痙攣現象;四肢訓練中,將患兒手臂緩緩抬高后松開雙手,讓患兒上肢保持相對松弛狀態,并通過背部、肢體撫觸方式進一步緩解肌肉痙攣現象;選擇適宜康復訓練器材實施康復訓練;結合患兒康復情況逐漸增加運動訓練強度,維持其運動平衡;③語言訓練:佩戴一次性PE手套,對患兒進行口唇按摩;雙手大拇指放在上唇中間位置后,沿嘴唇方向向下輕壓嘴角,15~30min/次,1~2次/d;左手托起患兒下頜,右手食指對患兒進行唇內側、前庭溝周圍肌肉按摩,15~30min/次,1~2次/d;隨患兒控制力增強,指導患兒口腔內舌尖轉動,促進其舌部肌肉發育。
兩組患兒均持續隨訪指導1年。
1.4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護理前、護理6個月、12個月時運動發育情況,以運動功能測試量表88(GMFM-88)[2]評估,包括坐位、俯臥及仰臥、爬與跪、走跑跳、立位5個維度,共計88個評價內容,每項0~3分,總分0~264分,分數高表示運動功能好;(2)比較兩組運動前、護理6個月、12個月時智力發育情況,以GESELL[3]量表計算發育商(DQ)表示,分數高表示智力發育好。
1.5統計學方法
數據以SPSS24.0軟件開展統計計算,(%)表示計數資料,( )表示計量資料,2、t檢驗;P<0.05提示比較差異顯著。
2.結果
2.1 護理前后運動發育情況
護理前兩組GMFM-88評分水平相近(P>0.05);護理6個月、12個月時觀察組GMFM-88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2.2 護理前后智力發育情況
護理前兩組DQ水平相近(P>0.05);護理6個月、12個月時觀察組DQ水平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2。
3.討論
腦癱高危兒發病基礎與早產低體重、病理性黃疸、窒息等因素有關,若未能盡早干預,可能會引發異常運動模式強化,并出現軟組織痙攣、關節畸形等狀態,影響患兒運動能力,并增加臨床治療難度。常規腦癱高危兒護理中,護理重點以保證患兒生命體征穩定性為主,盡管叮囑家長增加與患兒互動以刺激其腦神經發育,但缺乏系統性、規范性,可能會影響患兒康復質量。
早期干預,主要目的為通過盡早實施規范性康復干預,在維持其運動功能穩定基礎上,快速改善患兒運動神經損傷相關障礙癥狀、加速腦神經功能重建,以全面性改善患兒腦神經功能障礙,促進其健康生長發育。本次研究中,對觀察組患兒實施早期干預,結果顯示護理6個月、12個月時,觀察組GMFM-88評分及DQ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考慮原因為,對觀察組護理中,對家長健康教育、留置家庭作業,可通過將家庭康復訓練規范化,以提升患兒院外早期訓練質量;在此基礎上,通過多種肌肉痙攣舒緩方式及康復訓練,避免其發生肌肉萎縮基礎上,增強運動神經傳導能力,刺激其運動神經發育[4];同時開展視聽訓練、語言訓練,可通過患兒多感官神經刺激強化神經興奮質量,全面改善其腦神經障礙癥狀,對促進患兒運動發育及智力發育具積極意義[5]。
綜上,對腦癱高危兒實施早期干預,可促進其運動及智力發育,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楊凌華,衛文艷. 腦癱高危兒早期干預管理的臨床效果觀察[J]. 貴州醫藥, 2020, 44(10):1643-1644.
[2]吳德, 崔珍珍, 朱靜, 等. 目標-活動-運動環境療法和神經發育學療法對腦性癱瘓高風險兒早期干預效果的比較[J]. 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19, 34(11):832-836.
[3]岳乾軍, 王曉震, 唐明生,等. 超早期綜合康復干預對高危兒神經發育預后的影響[J]. 海南醫學院學報, 2019, 25(3):229-232.
[4]呂智海, 尋冰冰, 繆文靜,等. 任務導向性訓練對腦性癱瘓高危兒運動功能的影響[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21, 36(8):958-962.
[5]屈克麗, 高美哲, 王春霞, 等. 基于健康宣教與保健的早期干預在腦癱高危兒中的應用價值及預后隨訪觀察[J]. 廣東醫學, 2020, 41(13):1340-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