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烹飪職業學校 山東青島 266000)
自l978年,國外的一些學者對運動自我設限這一概念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而我國對于這方面的研究目前仍處在初級階段。自我設限是指人體在面對可能即將到來的失敗或失利時,他們事先為自己設置好障礙,從而為自己的失敗尋找到一個合理的借口,維護好自己在他人心中良好的形象,而這種現象主要集中在自我能力的評價之中[1]。自我設限可能是有意識的,也可能是無意識的[2]。自我設限行為其實并不是一種良好的應對威脅性情境的對策,它實際上是一種自我欺騙的行為表現,是個人對未來即將產生結果的一種控制或借口[3]。顯然,自我設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一種非常普遍的行為,因此,該文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運動自我設限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對促進我國體育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該文研究對象為青島烹飪職業學校在校學生。
1.2.1 文獻資料法
該文通過收集和閱覽國內外的相關文獻,并且查閱運動心理學、鍛煉心理學、體育科研方法等著作,搜集相關資料與內容為此次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
1.2.2 問卷調查法
此次研究是利用陳瑋瑀學者的《運動自我設限量表》來對該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4]。此測量量表共計12題,分別采用5個等級分類,總分在12~60分之間。在此問卷中,得分越高,說明自我設限的傾向性也越強。
1.2.3.數據統計法
該文通過采用SPSS 19.0軟件對此次調查問卷結果進行統計與分析。
通過此次研究發現,自我歸因與運動自我設限有著密切的聯系。當受試者成功克服了自己設置的障礙時,就會通過使用歸因的增大原理擴大對受試者能力的評價。而當受試者失敗時,他們通過給自己的失敗尋找各種理由,失敗后對能力的歸因也就隨之大打折扣。因此,通過自我設限能夠為失敗尋找借口,為成功的取得歸結于自我能力的展示。
根據研究發現,當不同自尊水平的測試者在面臨同等條件下的情景時,他們在行為上會出現不同的表現情況。根據研究表明,當測試者的自尊因素受到威脅時,測試者會采取一些相應的措施來對自己進行保護。所以,受試者的自尊因素與運動自我設限有著密切的聯系。
在目標定向的理論中指出,測試者在成就情境中分別會有兩種不同目標的取向分類,一種是任務取向,而另一種則是自我取向。任務取向者是以自己為參考標準,他們認為成功的取得是通過努力及合作而得到的。而自我取向者則是以社會比較為參考,他們的目的通常是為了展示自己常超的能力。通過研究表明,高自我取向的受試者要比高任務—低自我取向者更喜歡使用運動自我設限。
通過研究發現(見表1),當受試者中的群體凝聚力較為強大時,受試者在面臨即將到來或已經到來的結果會有更高的自我設限,這類受試者會隨著群體凝聚力的增加而增加自我設限水平。而在群體凝聚力較低的受試者中,他們的運動自我設限則會相應的降低,這可能是因為受試者在任務失敗時可以將此作為個體失敗的借口。
通過對自我歸因與運動自我設限傾向的相關性分析中可以看出,自我歸因與運動自我設限傾向的相關系數為0.776,存在高度相關并且結果達到顯著性水平(P<0.01);在自尊與運動自我設限這兩者關系中發現它們的相關系數為0.823,其結果達到顯著性相關(P<0.01);而在目標定向與運動自我設限這兩者關系中,它們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803,存在高度相關并且達到顯著性水平(P<0.01)。在與群體凝聚力的關系中看出,兩者相關系數為0.775,其結果達到顯著性水平(P<0.01)。因此,該研究認為自我歸因、自尊、目標定向、群體凝聚力與運動自我設限之間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

表1 自我歸因、自尊、目標成就、群體凝聚力和運動自我設限傾向的相關系數
教師可以通過心理測驗篩選出自我歸因、自尊、目標定向與運動自我設限較高的學生,在他們進行體育鍛煉時可以給予適當的輔導與干預,幫助學生盡快以良好的心態完成各項練習,促使學生對運動產生興趣,為終身體育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