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韻大鼓是中華曲藝之林中的一朵奇葩,融合了北方曲藝藝術的精華,其藝術價值之高深受肯定,一直以來也備受曲藝觀眾喜愛。

抗戰時期,曲藝工作者編寫大量抗日鼓詞,再由曲藝演員創制唱腔、編演鼓曲節目宣傳抗日,組織義演,捐助資金,以編新、唱新的方式極大地鼓舞了人民群眾的抗日熱情,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傳統文化從那時起就已經包含了創新的元素,傳統的說唱形式結合時代主題的內容成為曲藝藝術的一大特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曲藝人延續了這樣的創作方式,《黃繼光》《珠峰紅旗》《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一大批創新節目雨后春筍般涌現,也正是大量新作品才催生出了精心設計的唱詞、婉轉抒情的唱腔,使得京韻大鼓藝術日臻精妙,同時在創新實踐中培養了大批演員、伴奏員。1985 年,京韻大鼓駱派開創者駱玉笙先生為電視劇《四世同堂》演唱主題曲《重整河山待后生》,這一曲京韻小段兒將京韻大鼓的婉轉旋律推廣至千家萬戶。縱觀歷史長河,京韻大鼓曾經大師輩出,一代代京韻大鼓演員給人們留下了經典的藝術形象,層出不窮的新節目、新作品飽含時代印記,且至今傳唱不衰,其影響力之深遠可見一斑。
但今天,京韻大鼓的創作速度緩慢,創作活力整體疲軟,新作品的傳唱度不高已成曲藝發展中暴露出的現實問題。為解決此問題,京韻大鼓的創作應以切中時代脈搏、把握好人民性的根本思路為重要方向,曲藝工作者要深入解讀“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的精神意義,努力創作出老百姓聽得懂、喜歡聽的作品,真正讓新時代的京韻大鼓傳播有力、傳承有序!
如今,京韻大鼓的發展創新陷入疲態,缺乏高質量的作品,目前在京津舞臺上所呈現的京韻大鼓作品大都以傳統曲目為主,直接反映現實、表現當下的作品寥寥無幾。以北京曲藝團為例,這兩年嘗試章回鼓書的方式進行革新創作,創作出《古城暗戰》《駝峰行動》兩部大作,這兩部作品表現紅色題材,展現革命精神,得到了廣泛好評。但是由于作品中的題材選擇有局限,故事情節與當下生活連接不夠緊密,導致作品傳唱度不高。在章回中,原本精心打磨的京韻大鼓部分段落卻難尋蹤跡,令人遺憾可惜。的確,由于章節故事的創作有利于革新傳播方式,在一部作品中融合多曲種設計有效發揮了北京曲藝團的藝術資源,可以吸引年輕人走進劇場,了解民族傳統藝術,但是故事的連續性表達限制了每一段作品的單獨呈現。新作品數量少、傳唱度不高等成為擺在眼前的實際問題。
伴隨媒體發展的大變革,廣播電視的飛速發展呈現給大眾更多選擇空間,從這方面來看,現代觀眾對京韻大鼓新作品的需求量增大,但是創作和需求不成正比,進一步流失了京韻大鼓的觀眾。新媒體、融媒體的強力沖擊更是讓廣播電視節目重新洗牌,倒逼媒體從業人員不斷進行傳媒思路的改革,一檔新節目的策劃設計往往伴隨多渠道的投放和宣傳,這才能滿足當下最基本的傳播需求。然而傳統藝術的成長卻沒有觀察到周圍環境的變化,仍然以一位老者的形象自居,依然是“以不變應萬變”的姿態處世,不去擁抱時代、迎接變革,這必然導致其生命力越來越弱。
另一方面,京韻大鼓創作的思路比較陳舊。回憶從前,我們能聽到《韓英見娘》歌頌黨的好女兒不屈不撓英勇抗戰,《夜請李月華》傳唱為百姓排憂解難的善良醫生,《生命之光》謳歌身殘志堅、心懷溫情的張海迪……從“初心”看,京韻大鼓創作講求的是選取現實題材,表現當下的時代需求,反映時代潮流,歌頌時代篇章,哪怕是傳統節目中演唱王侯將相、才子佳人也都暗含著借古喻今的表現意圖。但是當前京韻大鼓的創作思路并沒有把創新落到實處,口號式、排列式的創作讓京韻大鼓不接地氣了,劇場里也很難聽到講述當代故事的京韻大鼓。
歷史唯物主義指明,人類社會的基礎是生產,而從事生產的基本力量是勞動者,也就是人民。人民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所以人民的文藝作品要表現出人民推動歷史前進的偉大力量。人民的審美價值標準,也能反映出文藝創作的風向標,創新的文藝作品是不是成功,一定要受到人民群眾的檢驗。大浪淘沙之后,我們是否還能繼續感受到創新的文藝作品的生命力,這些新作品還能否滋養我們的心靈,給我們帶來高價值的審美意趣呢?這都是新作品是否是“好”作品最終的遴選標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那么文藝作品的創作也一定進入了新的時代,文藝作品的創作必須緊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這一進程。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人民是藝術創作的源頭活水,將人民性作為藝術創作的指導思想,這是新時代創作的根本規律,也是京韻大鼓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
2019 年7 月12 日,文化和旅游部印發《曲藝傳承發展計劃》,其中就強調要滿足人民的需要,要創作出“體現時代精神、植根人民日常生活、反映當代人民喜怒哀樂、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要的現代曲藝作品”。這進一步明確了京韻大鼓的創作之路,要深挖人民的故事,歌頌我們這個時代的楷模人物,發揮文藝“輕騎兵”的優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唱段入耳入心地傳入百姓身邊。
敘事抒情是京韻大鼓藝術的特色,從《俞伯牙摔琴》再到《光榮的航行》,這些經典的京韻大鼓作品都體現出通過故事敘事的方式去呈現思想核心,是京韻大鼓的長項。然而當下由于篇幅的限制、空洞的語言表述、伴奏員梯隊建設跟進速度慢等多種原因,使得京韻大鼓創作逐漸失去初心。在號召文藝工作者講好中國故事的今天,京韻大鼓更應該堅守初心,在唱詞和唱腔設計上以敘述抒情作為主線,一定要俯下身子、貼近生活、寫照真實。曲藝人在講故事中應當緊緊把握時代脈搏,用自己熟悉擅長的藝術表達和中國化的藝術方式,融情入理,用濃烈的情感、婉轉的曲調塑造出感人的形象。在題材選擇上以小見大,以個體人物故事的敘述折射新時代的精神面貌,使傳統藝術“重生活、接地氣、親百姓、連民心”。在敘事時,要注意中華民族審美意趣的挖掘。京韻大鼓的傳統節目文辭優美考究,而現代作品則出現文辭蒼白無蘊、讀不出味道等問題,這種現象就說明創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精神體會不足。中國傳統美學博大精深,擁有豐厚的內涵,欣賞京韻大鼓是觀眾觀賞藝術、感受文化的過程,觀眾聆聽的是中國式的處世規則,探究的是人與自然、生命的相處關系,再透過當下精神文化的這一扇窗口,又能讀出更多,以求得現實情感的宣泄和共鳴。
另外,京韻大鼓要通過非美聲或者通俗流行唱法、符合中國傳統審美的發聲方式,以及講究雕琢的吐字歸音技巧,而非將就漢字韻味的刻畫,構建起“中國聲音”的塑造,這樣的中國特質蘊藏的是文化自信的氣概。曲藝人要做并且一定能做的就是用樸實自然的中國聲音傳唱動人心弦的中國故事!
“說書唱戲勸人方”,京韻大鼓承載著不可小覷的教化功能,它要用潤物細無聲的美的享受讓受眾感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滋養。新時代新作品的創作必須潛移默化地將價值引領充分體現出來,在京韻大鼓走進校園、走進少年兒童的視野時,不僅要讓孩子們領略到傳統藝術的魅力,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營養,更能得到心情的愉悅、情理的啟迪。
傳統藝術講究的是樸拙自然,京韻大鼓的表演要做到行云流水、四兩撥千斤,這蘊含的是中國人的生活智慧。口中板眼自有千軍萬馬,也有亭臺樓閣、花鳥魚蟲的閑淡,手下一揮便是領兵西征,也是字字珠璣、題壁有詩的豪氣,這里所呈現的意境不正是我們浩如煙海的藝術寶庫中所傳達的嗎?不也正是文化自信的體現嗎?京韻大鼓的美學表現與中國式審美高度契合,那么京韻大鼓就更需要在創新中深耕美學價值,真正做到雅俗共賞。
作為民族藝術代表之一的京韻大鼓,凝結了前輩的智慧,承載著文化傳承的責任,也擔得起歷史的重托。在繼承、傳播、發展、弘揚的路途上,京韻大鼓創新發展要堅定人民性這一航向,堅守敘事抒情的初心,用獨特的藝術方式傳唱中國故事,以情理交融的審美意趣滋養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讓京韻繁花綻放華夏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