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君
相聲大師侯寶林在1979年7月23日為任半塘的《優語集》一書作序時曾說了這樣一句話:“多年來,我有一個心愿,想把相聲這門口頭文學從實踐提到理論的高度?!?①這是他作為一個傳統相聲藝人發自肺腑的愿望。因為曲藝雖然是一門古老的藝術,但長期以來藝人身份低微,生存處境艱難,缺少基本的研究。當時關于相聲的專門研究只有相聲表演藝術家羅榮壽的《相聲表演漫談》(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
此后,侯寶林在進行相聲表演的同時開始了曲藝的理論研究,不僅與薛寶琨、汪景壽、李萬鵬等合作撰寫了《相聲藝術論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相聲溯源》(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還與汪景壽、薛寶琨等人合著《曲藝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0年),研究的內容除了相聲外,還涉及鼓曲、評書、快板、山東快書等北方曲藝形式。
此后,僅相聲方面,就涌現出了不少專著,如汪景壽與日本藤田香合著的《相聲藝術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汪景壽、藤田香與王決合著的《中國相聲史》(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百花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陳建華《中國相聲藝術論》(齊魯書社2013年),倪鍾之《中國相聲史》(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年)及陳建華《中國相聲的源與流》(齊魯書社2015年)等。
以上以相聲為例,回顧了20個世紀80年代以來曲藝研究的歷程。大量的專業研究既結束了“可溯之源長,可循之史短”②的局面,也展現出了傳統曲藝研究的新特點。尤為引人注目的是第一部相聲史是由專業演員、國內學者和日本學者共同完成的,這無疑也使我們將目光投向海外,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那里的中華曲藝傳播及研究的情況又會怎樣呢?
事實上,遠在侯寶林發出上述感慨之前,中國的曲藝已流播海外,這不僅是無聲的文獻流傳的過程,同時還是伴隨著木魚書、歌冊、南音、相聲、大鼓的優美聲調走向世界的過程。苗懷明教授的《國外學者論中華曲藝》一書就是第一部追尋著聲音的方向為我們揭開海外學者收藏、學習、研究中華曲藝全過程的專著。
通讀該書可以發現,該書作者不僅關注海外學者的曲藝研究本身,而且還探討了曲藝在不同國家、地區傳播、接受及研究呈現不同面貌、特點的深層原因:曲藝的傳播和影響不僅與藝術本身相關,還與各個國家地區的社會史、經濟史等關系密切,如僑民結構、曲藝文化的交流等,這些都是值得深入關注的話題。
作者以往的研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對文獻的爬梳與研究,其代表性專著《二十世紀戲曲文獻學述略》(中華書局2005年,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年修訂版)、《二十世紀中國小說文獻學述略》(中華書局2009年版)都是建立在扎實的文獻基礎上,《國外學者論中華曲藝》一書也不例外。該書后的兩個附錄《國外學者中華曲藝研究著述要目》和《中外曲藝交流活動編年》是全書立論的基礎,讀者亦可借此了解國外學者對中華曲藝研究的基本情況。同時,該書又與上述二書一起構成了一個包含小說、戲曲、說唱等內容的大的俗文學體系,使得全書的論述既能結合曲藝研究的實際,又與其他俗文學樣式有所呼應,展現出了一種通融的俗文學觀。
總的來看,該書有如下幾個鮮明的特點:
首先,格外重視中華曲藝文獻在世界各地的“收藏與著錄”。不管是亞洲、歐洲還是北美,不管是公共圖書館的收藏還是漢學家們的私藏,不管是民國年間的海外學者中國訪書購書還是近些年中國學者的海外訪書所得,都在著者的筆下得到了全面的展現。其對日本公私藏書機構所藏的曲藝文獻介紹最為詳細,公共圖書館涉及到日本國會圖書館、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研究所、廣島大學等;漢學家則包括長澤規矩也、澤田瑞穗、濱一衛、倉石武四郎、波多野太郎等,所提供的學術信息不僅全面系統,而且較為詳細。
這些梳理和介紹得益于前人的研究,制作者長期關注這一時地的中國通俗文學研究。早期研究中國通俗文學的日本學人大多涉足過曲藝研究,如狩野直喜、澤田瑞穗、波多野太郎等。這些學人共同展現出了對文獻資料積累的重視,除了尋訪文獻外、還編制相關的書目、索引,展現出了偏重實證研究的特點,此外還重視實地考察,將田野調查與文獻研究相結合來研究作品版本、本事、演出等具體問題。對北美、歐洲等地區的收藏情況,著者也格外留意了近些年中國學者的訪書活動,如大英圖書館,除翟林奈(Lionel Giles 1875-1958)格林斯泰德(Eric D. Grinstead )等編寫目錄索引外,日本學者笠井直美、中國學者崔蘊華也目驗統計了該館所藏曲藝文獻的情況。著者的詳細梳理實際上是海外圖書館曲藝文獻的研究史,方便后人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研究。
其次,非常關注中華曲藝在海外的演出活動。曲藝是表演性的藝術,其相關研究必然要建立在觀看演出的基礎上。不少中國學者對海外曲藝的研究往往重在文獻的尋訪,忽視了演出等文化交流方面的資料。苗懷明教授雖長于文獻研究,卻能以海外演出活動的追根溯源為背景,關注不同地區海外學者研究曲藝這一動態的文化建構過程。
該書前4章都涉及了曲藝的“演出與傳播”部分,但每一部分又大有不同。中國曲藝“因地緣、僑民及文化的關系”在東亞、東南亞的傳播最為廣泛。但處于東亞的日本與中國的曲藝文化是有互動的交流;東南亞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曲藝傳播卻與移民密切相關,因為他們多來自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所以當時當地流傳的中國曲藝以木魚書、歌冊、南音等南方曲藝為主,他們觀看演出屬于“自發傳播”。雖然東南亞的受眾多,但因為觀眾多不具備研究的能力,所以學術研究層面上的并不多。這種情況也并非一成不變的,隨著經濟的發展,留學生群體和經商群體的顯著增長大大改變了海外華人的結構,他們成為海外曲藝民間組織、演出機構的發起人或主要組織者,相聲等北方曲藝的受眾日漸增多,曲藝的演出呈現出了新局面。海外華人群體與官方的文化交流活動共同促成了海外民間組織、演出機構的形成,有組織、有影響力的交流也是漢學家開展曲藝研究的背景。
再次,重視曲藝研究者的學術文化經歷。中華曲藝是語言藝術,具有濃郁的地域色彩,海外學者即便是在通曉中文的情況下,沒有相關文化背景也很難理解文本背后的意思。所以,不少曲藝的研究者往往也是學藝者,如加拿大學者石清照“本來是學物理的”,因為在中國臺灣留學期間喜歡大鼓名家章翠鳳的演出從而轉行學習大鼓,后來到北京后“還向孫書筠學京韻大鼓、向高元鈞學山東快書”,由衷地發出感慨“到現在才親身體會到曲藝跟人民生活的魚水關系”,這對促成她的博士論文《京韻大鼓研究》大有裨益。林培瑞(Peiry Link)也曾多次到中國學習,甚至成為侯寶林的徒弟,吳曉鈴先生對其“既寫論文,也創作,還登臺表演”的做法給予高度評價。所以,他除了能較為深入地研究相聲的藝術外,還對相聲未來的發展提出了不無道理的擔憂。還有一些漢學家研究如丹麥漢學家易德波的入手處是揚州方言,她的研究也因此集中于揚州評話。較之于其他研究者,她的突出貢獻之一在于錄制《揚州評話》光盤,為表演形態的保存、海外學術研討的組織做了很大的努力。
最后,該書的論點摘編部分精選了部分國外學者關于曲藝的重要論述,包括總論中從曲藝整體上的探討和分論中對子弟書、彈詞、評話、寶卷等具體曲種的論述,這些論述了國外學者對中華曲藝的認知,頗為啟發意義。較為遺憾的是,這一部分所占的篇幅較少,一些對相關問題的解說還浮于表面,或許是受制于本書的體例。希望如著者所言,以后繼續出版《國外學者曲藝研究論集》等,以更為全面的方式展現海外曲藝研究的情況。
總的來看,作為第一部全面系統介紹中國曲藝在海外傳播、收藏和研究的論著,該書為我們了解海外中華曲藝的情況提供了一把鑰匙。對該書價值的評判應放在如下兩個維度上來探討:
其一,放在海外漢學研究的大背景中觀照。近些年來海外漢學的研究日漸受到中國學界的關注,成為一個學術熱點,但曲藝研究所占的比例也極低,且相較于詩文、小說、戲曲等領域的研究,曲藝研究的水平也明顯偏低,這與曲藝的特殊樣式有關。
其二,放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大視野中觀照。近年來,隨著中外學術文化交流的深入,曲藝走出國門的機會越來越多。我們一方面為之感到欣喜自豪,但另一方面也要關注,在“走出去”之后,怎樣用傳統曲藝的形式吸引除海外華人之外的本土群體,在民族性與世界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促成曲藝在海外的深層傳播,乃至落地生根,成為該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梢娪嘘P海外中國曲藝的研究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展開,期待有更多類似的著作出版。
注釋:
①侯寶林:《優語集序》,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版,第1頁。
②侯寶林等:《曲藝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15頁。
(作者: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