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由強
曲藝作為中華民族說唱藝術的總稱,已經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曲藝作為獨立的藝術門類,盡管在1949年中華全國第一次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上都已經得到確認,但是由于曲藝藝術自身藝術特點和我國學科設置的歷史局限等原因,曲藝學校教育和曲藝學科建設長期滯后。盡管從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不少有識之士和幾代富有遠見的曲藝人已經進行過方方面面的不懈努力,這種被動和滯后局面還是沒有得到根本改善。直到近些年來,在中國曲藝家協會的強力推動下,曲藝學科建設的困境才開始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和令人振奮的前景。其中,組織各方力量編寫曲藝學科系列教材的行動可以說是厥功至偉。
眾所周知,學科建設是高校學校建設和發展的核心。作為處于我國國民教育系列最高階位的高等院校,是國家培養各類人才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其在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的選擇對一門藝術的傳承發展舉足輕重,甚至可以說是性命攸關。教材作為學科建設的核心,是承載知識的物質載體,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渠道,同時也是老師教授知識的主要媒介,對高校教學的方向和質量有著最直接的影響。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國民教育學科門類分類的弊端,直到2011年囊括各藝術門類學科的基礎理論學科——藝術學才從被文學門類“托管”的狀態下解放出來,成為獨立的學科門類,下設藝術學理論、戲劇與影視學、音樂與舞蹈學、美術學、設計學5個一級學科。很顯然,在這個5個一級學科里面,沒有包括曲藝、雜技、攝影、書法、民間文藝等藝術門類的學科設置,造成了藝術教育和藝術實踐的嚴重錯位,一些有學科設置的藝術門類的理論研究人才源源不斷、人才輩出,另外一些藝術門類人才青黃不接、寥若晨星。這種現象隨著各門類藝術發展呈現出的嚴重不適狀況,也引起有關部門和人士的高度重視。但是,要改變這種狀況卻阻力重重、十分困難。中國曲藝家協會敢于團結帶領曲藝界有識之士“第一個吃螃蟹”,實則勇氣可嘉、難能可貴。所以,當手捧到這本《中國曲藝藝術概論》時,頓覺可一掃胸中塊壘,油然而生不吐不快之感。

細讀之,該書在以下3個方面值得肯定和學習:
一是主線清晰。《中國曲藝藝術概論》作為中國曲藝學引論之作,其編撰主線就是應該講清楚“何為曲藝”“從何而來”“將去何方”等基礎問題,讓讀者閱讀后能比較清晰地了解曲藝藝術的基本學術范疇、曲藝及各主要曲種的簡明發展歷程、曲藝藝術的基本構成及特征、曲藝創作的基本規律、曲藝賞析的美學要領和曲藝藝術的發展趨勢等,從而對我國曲藝藝術有概貌性了解和輪廓性把握,在腦海中能建立起曲藝藝術的基本理論框架。該書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從內容編排看,《中國曲藝藝術概論》由曲藝藝術本體、曲藝形式、曲藝創作、曲藝觀眾、曲藝作品、曲藝表演、曲藝音樂、曲藝審美等8個章節構成,充分反映了編撰者將藝術學的基本原理與中國曲藝門類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精準把握,使全書的主線清晰、層次分明。
二是論證科學。與政治、經濟、科學、宗教等不同,藝術作為人們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有其獨特的發展規律,曲藝作為其中的一個門類,自然也有獨特之處。加上曲藝藝術發展歷史悠久、曲種眾多且發展不平衡,要想在很短的時間里、在一本書里將所有曲種的概況論述清楚,并提煉出一般的理論和規律,實屬艱難之事。《中國曲藝藝術概論》除了要解決曲藝藝術的發展歷史和現狀問題外,作為教材還必須解決曲藝學科的“科學性”問題,就需要用高度抽象的理論思維在紛繁復雜的藝術現象中找到一般規律,賦予曲藝藝術以理論和學術特質與價值。這一點,該書無疑也是成功的。《中國曲藝藝術概論》秉持科學的論證方式,抓住當前曲藝藝術理論面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將本質和特征、形式和內容、創作和表演、審美與風格等一般藝術都具有的范疇觀念作了理論描述和邏輯推衍,并在一般藝術概論的基礎上,強化了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史論的簡敘與專論的充分展開相結合的意識,在曲種選擇、理論闡述、作品分析,都盡量做到重點突出、論述全面,讓讀者沒有雜亂無章之感。
三是實事求是。概論類教材,史論結合、論從史出是基本和常用的寫作方法。而由于曲藝理論研究、學科建設、人才培養長期滯后,編寫學科教材的基礎還是十分薄弱。盡管也有不少曲藝研究前輩學人對相關資料有過整理輯錄,編輯出版過不少曲種史、論以及曲藝史、論等專著,有的還對曲藝流派、藝術風格頗有研究,但大量的著作還是更用力在著名曲藝家藝術經驗的記錄整理,而在對文獻資料的系統整理和藝術理論的升華方面著墨十分有限。作為普及性的教材,既應有可靠的史料支撐,也應采納百家之說,同時還應有開放包容的心態,切忌簡單隨意地定于一尊。該書在這方面做得也是妥當的,努力做到實事求是。書中涉及到各家各派的各種藝術觀念,編撰者盡量本著客觀理性的態度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原則加以陳述,并遵循藝術發展的基本規律給予恰當評述,不簡單以撰寫者個人好惡加以取舍。對于一些還無定論的歷史資料和一些沒有得到印證的觀念,編撰者在用詞用語方面也拿捏得十分謹慎,沒有采取于我有利原則而簡單粗暴的下結論誤導讀者。對一些需要探討的共性問題,在還沒有達成更大范圍共識的情況下,編撰者在下筆時也盡量做到在呈現各種觀點中加強引導,以推進問題的研究和解決。作為教材,匯集了無數理論前輩和藝術家的智慧和心血,該書在引用標注方面也十分規范,體現編撰者對同行學人的尊重和敬意。這些理念和做法都充分體現了編撰者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科學態度和學術精神,也是一本教材能夠贏得更多讀者和認可的人格基礎。
作為一本比較規范、填補曲藝理論教學教材空白的奠基之作,既可用作高等院校曲藝本科(專科)專業教育和藝術通識教育的教科書,也可作廣大讀者研究和鑒賞曲藝藝術的參考書。
當然,《中國曲藝藝術概論》首次編輯出版也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在體例安排、內在邏輯、本體分類、語言修辭等方面還有可以改進和完善的地方,相信經過讀者和時間檢驗之后,編撰者會根據更多專家和讀者的寶貴意見進行及時修訂,使該書成為高校學子和廣大讀者進入曲藝學科殿堂的金鑰匙。
(作者: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