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曲藝藝術在荔浦就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節慶活動、田間地頭都有曲藝等文藝形式的節目為百姓增添快樂。因其有厚重的曲藝文化傳統,2010年,廣西曲藝家協會授予荔浦“廣西文場之鄉”稱號;2012年,廣西文化廳授予荔浦“廣西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曲藝)”稱號;2013年,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荔浦“中國曲藝之鄉”稱號。作為曲藝之鄉,在新時代如何發揮地方群眾文化的優勢,為滿足百姓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在活態傳承中不斷探索曲藝創新發展的可行途徑,是值得群文工作者思考的問題。

地方本土文化既有歷史傳統的沉淀,也有根植于現實生活的變化和發展。無視地方的藝術傳統,不善于學習借鑒,無異于如俗話所說——“端著金飯碗,還要去討米”。
荔浦,轄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悠久的文化傳統成為孕育荔浦文場的沃土。荔浦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廣西文場的重鎮,清代以來城鎮鄉村都傳唱廣西文場,同時荔浦百姓酷愛山歌,據地方志記載,荔浦百姓自古就有“趁墟之日,男女歌答”的傳統,演故事、賽龍燈成為鄉間的歡樂。康熙四十八年《荔浦縣志》載:“元宵自初十至十六,各門懸一燈,選清秀孩童艷妝女服,攜花籃,唱茶歌或演故事、賽龍燈,戲以為樂。”這些記載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節日生活,荔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桂劇鑼鼓故事臺正是傳承了節慶文化傳統。
荔浦市自獲得“廣西文場之鄉”等榮譽稱號以來,荔浦市各級黨委、政府對做好中國曲藝之鄉的工作愈加重視,作為主要實施中國曲藝之鄉相關工作的文化部門和群藝館,更是發揮傳承作用的主力軍。置身于挑戰與機遇并存的新時代,面對如何更好地將中國曲藝之鄉建設與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服務結合起來,如何守正與創新、推進曲藝藝術的傳承發展,以滿足百姓的文化需求的新問題、新挑戰,他們找準工作重點,帶著思考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找出了一條適合當地文化發展的路徑:進一步挖掘傳統曲藝藝術的價值,創新弘揚曲藝藝術的手段,對傳統文場進行重新加工,讓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相結合;組織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的常態化曲藝藝術培訓輔導和演出活動,多維度地開展曲藝藝術的活態傳承活動;創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藝節目,參加各類賽事,推進創新發展,擴大曲藝藝術的傳播途徑,賡續傳承優秀傳統藝術,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從而夯實中國曲藝之鄉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文化是環境的產物。一種文化的產生,既離不開它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離不開它賴以生存的人文環境。正是因為環境的不同,才造就了各不相同的地域文化,并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標志性文化。荔浦全市有漢、壯、苗、瑤等15 個民族,總人口38萬人,下轄10鎮3鄉。當地的節慶活動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如廟會、文化節、姊妹節等,為文場、漁鼓、山歌、桂劇、彩調等地方民間藝術搭建了展示的平臺,豐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
在歷史長河中,有許多藝術形式與山歌有著不解之緣,他們在民歌環境中落地生根的同時又生成了新的藝術形式,這一創新發展的過程在荔浦的藝術音樂史上也同樣如此。荔浦百姓逢年過節、耕耘打獵、婚慶嫁娶都與歌為伴,民歌手遍及各鄉鎮。他們視歌如命,有一首山歌唱道:“有歌不唱漚壞肚,有馬不騎漚壞鞍。漚壞馬鞍不要緊,莫要漚壞你心肝。”①荔浦民歌是勞動人民集體的口頭詩歌創作,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為民間說唱提供了許多的養料。它可歌可吟的藝術形式適合于各種場合即興發揮,荔浦民歌有特殊的節奏、音韻、章句和曲調等形式特征,篇幅短小而抒情,它的韻文結構形式便于口口相傳,它的韻文結構多為七言四句和一三三七句結構,即第1 句是3個字,其他3 句為7 個字。在文場的唱詞中這兩種結構也經常運用,它的流傳在山歌中有所體現,如“唱就唱,手拿琵琶彈就彈。手拿琵琶彈彈唱,彈彈唱唱解心煩”②。在演唱的節奏上也有講究,以每句兩字一頓、末句一字一頓的節奏感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同時又達到編唱流暢的效果。
琵琶是曲藝形式文場的主要伴奏樂器,歌手或許是借鑒了以琵琶伴奏的民歌,演唱新的小曲,同時又為聽眾呈現出新的表演形式。正如楊蔭瀏先生在《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中說:“山歌有了進一步發展,有時用樂器伴奏,加了過門,就成為小曲。小曲又另有雜曲、時曲等名稱。”③近年來,荔浦組織文藝創作人員深入生活,努力創作有本土特色的曲藝、彩調節目。他們深知離開生活,藝術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深入生活,就很難寫出好的作品。在創作中,向民間學習,向傳統借鑒,創作出《帆過漓江天地紅》《壯家五更郎》《堵寨門》《文蘭匯》《桔花飄香》等一大批獲得全國、自治區文藝大獎的曲藝節目。這些極具地方特色的地域標志性文藝節目,以充滿地域的味道和鄉土的氣息,展現出荔浦地方文化的魅力。
在“荔浦文場”成功申報曲藝類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后,以發展優勢項目,推進活態傳承活動的廣泛開展就成為建設好曲藝之鄉的推手。
荔浦文場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廣西文場”一脈相承,是一種音樂清麗、典雅優美,擅長敘事抒情的曲藝形式,簡稱“文場”,又名“文玩子”和“文唱”。文場曲牌唱腔豐富,唱詞文雅,情感濃郁。月調等四大調、銀紐絲等數十個小調都在荔浦傳唱。它在廣西文場的發展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著獨特的地位。民國初年,隨著廣西文場名家金紫臣落戶荔浦,荔浦成為文場發展的重地,金紫臣先后坐鎮“四合館”“集詠閣”“同樂社”,廣泛收徒,其弟子遍及荔浦城鄉,涌現了張熙臣、蔣良臣、蔣秉清、鄧秉鑒、黃秉忠等頗有造詣的文場名家。1935 年,荔浦新民書社公開出版了金紫臣編著的第一部規范記錄、整理文場傳統唱腔和劇目的《新式琴弦曲譜》。該書幾度再版(再版時更名為《最新琴弦曲譜》),發行量達5000多冊。這本書的出版擴大了文場在桂柳方言區的影響力,也使荔浦文場藝脈后繼有人,蓬勃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金紫臣的首徒蔣秉卿、藍容仙和覃華宣演出了文場傳統戲《蘆林撿柴》,他們的精彩表演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1959 年,桂林開辦“文場戲曲訓練班”,在21 名學生中,荔浦就有7 名。進入新世紀,荔浦文場的新人輩出,新作源源不斷,每逢圩日文場,唱腔油印本供不應求。
向傳統學習,走創新之路。創新發展曲藝文化事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離不開非遺項目的活態傳承。如果沒有活態傳承,非遺項目就不可置疑地成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般的擺設。
經過各級部門的共同努力,常年開展活動的荔浦文場曲藝社遍及城鄉,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成為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的生力軍。為了更好地使文場薪火相傳,荔浦市建起了青少年文場培訓基地,每年舉辦文場匯演和曲藝專場比賽,邀請廣西文場傳承人、藝術家傳授文場技藝,為百姓了解文場、熱愛文場、參與文場的活動搭建平臺,形成全市保護傳承荔浦文場的良好氛圍。
為了弘揚荔浦文場藝術,建設名副其實的中國曲藝之鄉,市委市政府還加大力度舉辦專題活動,制定文場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培訓文場文藝骨干的計劃,扶持挖掘文場人才,從而增強荔浦文場藝術的旺盛生命力,讓具有生命力的曲藝藝術走進校園,融入學生的教學活動。興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師,開展曲藝藝術進校園活動,最大的效果就在于開啟學生們的興趣點。荔浦地方文化豐富多彩,在曲藝藝術進校園的同時,這些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也成為生動的教材。荔浦群眾藝術館讓地方文化資源走進校園,成為孩子們的必修課,不僅豐富了學生們的文化修養,更為非遺傳承帶來新契機。
在活動的開展中,采用了展演、展示、互動等多種形式。活動邀請廣西文場專家和國家級傳承人何紅玉、陳秀芬、李偉群、葉春桃等到傳習基地和學校進行授課,讓學生們不僅觀看到了國家級非遺項目廣西文場的展演和廣西文場的歷史概況、唱本、樂器、道具等,還親身感受了《小小鯉魚》等廣西文場節目的表演特色和音樂旋律的藝術魅力。對廣西文場等曲藝藝術進校園的活動,學校負責人稱其“更直觀地走進了學生的心里,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當地的傳統文化,提高審美素養,也讓校園藝術氛圍更加濃厚”。活態傳承活動的全面開展,發揮了廣西文場、荔浦文場等非遺項目的社會價值,從而提升了人們對非遺文化的關注度。
向傳統學習,走創新之路。創新發展曲藝文化事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離不開非遺項目的活態傳承。如果沒有活態傳承,非遺項目就不可置疑地成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般的擺設。可以說傳統曲藝藝術在時代的推動下得到創新與發展,為適應時代的需求而吸取豐富多元的元素,從而生動地表現時代色彩也是一種藝術上薪火相傳的體現。
注釋:
①②荔浦縣民間文學三套集成領導小組:《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荔浦縣歌謠卷》,1987 年版,第90 頁。
③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下冊)》,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年版,第76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