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體育學院 陜西西安 710068)
游泳是一項特殊的運動,它是必須在水中通過改變身體位置,運用手臂與腿部產生的推進力進行比賽的運動。在水里這種特殊環境中運動員處于無固定支撐的狀態下,要求運動員的身體通過對水的控制保持平衡穩定。蛙泳腿部技術結構變化最為復雜,蛙泳腿部技術分解為收腿、翻腿、蹬夾腿和滑行階段4個部分。在整個技術環節中收、蹬是相互影響并緊密相聯的,收腿時小腿向臀部做收縮過程中是產生阻力的階段,蹬夾和滑行過程中是產生推進力的階段,游進過程中蛙泳的整個技術環節腿部主要起到推進作用,前人的相關研究中以游進過程中蛙泳腿部動作作為推進力的研究是發展蛙泳項目的研究方向之一。
該文的研究意義在于對今后的蛙泳技術改進與提高提供有效的實踐操作價值。對于廣東省未來競技游泳的發展,除了科學的選材和積極恢復以外,還要跟上現代運動科技發展的方向,不斷學習世界頂級運動科學的研究方向,解決現有的問題,重啟以往的輝煌。
蛙泳的蹬腿階段是蛙泳速度最快、推進力最大的階段。腿部的爆發力可以看出運動員的蹬腿加速幅度,而速度是檢測運動員的最好依據。蛙泳中蹬腿產生的推進力占據整個技術的推進力的70%以上,是提高蛙泳速度的關鍵所在。在游動過程中任何技術環節的疏忽,都可能對速度產生極大的影響。李義長在研究中指出注重“角度、速度、形狀”的合理性,發現蹬腿腳掌形狀對推進力、升力的影響。
表1結果顯示,蛙泳蹬腿速度第二峰值是在蹬腿夾水過程中產生的,該階段是蛙泳速度峰值最高的階段,也是推進速度最快的階段,速度在(2.05±0.20)m/s。速度相對較慢的郭s*的蹬腿峰值在1.87m/s,其動作特點是向外向后蹬腿階段手臂前伸過深,臀部位置過高,身體姿態的穩定性較差,導致該階段阻力的增加使速度下降。許k*、馮k*的蹬腿峰值在1.91m/s,其手臂前伸時頭部的位置上抬過高,身體姿態的穩定性較差,導致該階段速度下降。李洪在研究中指出在游進過程中,阻力對推進力的大小起到主導作用。王j*和張m*的蹬腿峰值在2.50m/s、2.09m/s,他們向外向后蹬腿階段,上半身的身體形態平穩使蹬腿推進力發揮較好。如果在今后的訓練中通過科學的訓練手段增加腿部力量練習,同時結合合理的蛙泳技術,能夠快速提高蛙泳水平。
該節把腿部技術分解成收腿和蹬腿,找出在時間上的不同,同時分析這種不同是否會影響動作的推進效果。收腿用時指蛙泳腿部從伸直到腳跟收到臀部后面所用的時間,也就是從身體滑行階段到收腿結束階段所用的時間。蹬腿用時指從收腿結束階段到蹬夾結束階段所用的時間。該節依據阻力的大小與速度的平方呈正比例關系的原理,在減小阻力的角度上分析,蛙泳收腿慢是正確的;但從推進力的角度上分析,收腿慢加長速度的停歇,采取快收腿的技術更符合現代蛙泳技術發展的趨勢。

表1 蛙泳蹬腿速度指標(n=10)

表2 蛙泳蹬腿用時(n=10)

表3 蛙泳腿部劃頻劃幅(n=10)
表2結果顯示,王y*、王j*的收腿用時在0.38s、0.36s,是測試運動員中最快的,蹬腿用時分別是0.58s、0.48s,總用時在0.96s、0.84s。謝c*的收腿用時和蹬腿用時是一樣的,根據流體力學解釋,收腿時產生的阻力使速度下降,蹬腿時產生的推進力時長與之相同,使得兩個動作相互抵消,對推進力而言沒有起到蹬腿加速的效果。綜合幾人的數據可見,收腿用時平均值為(0.51±0.09)s,蹬腿用時為(0.55±0.07)s,總時長為(1.05±0.12)s。全國前三名的女子蛙泳運動員收腿用時平均為(0.44±0.09)s,蹬腿用時為(0.47±0.13)s,總時長為(0.92±0.22)s。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全國前三名優秀運動員在收腿用時上縮短約0.07s。蛙泳收腿用時越短減阻效果相對越好,結合流體力學原理,在做收腿動作時,與前進方向做對抗收縮,在此期間速度會迅速下降。反之,蹬腿用時時長加長,推進力時長也相對加長,但蛙泳提速主要靠快速蹬夾腿的加速度上。
根據運動員的劃幅、劃頻特點,可以比較容易地預測運動員成績提高幅度。劃頻與劃幅互成反比,在游動過程中增加劃頻時,動作周期縮短了,相對的劃幅也就縮短。因此,教練員會在訓練中要求運動員在保持劃幅不變的情況下提高劃頻,在同等條件下,運動員的劃頻減少了,證明該運動員成績有一定的提高。根據前人的研究,可以運用訓練手段提高“劃頻”和“劃幅”的方法。有氧訓練、力量訓練和技術訓練等訓練手段,能提高運動員的“劃幅”;而運用速度訓練和速度耐力等訓練方法和手段,則可以提高運動員的“劃頻”。
根據以上結果可知,蛙泳蹬腿產生的推進力對劃幅的影響很大,從數據可以發現,各位運動員的劃幅普遍都很高,但是過長的滑行對速度的下降影響很大。從數據上看,郭s*、謝c*、張m*、馮k*的劃頻相對較慢,劃頻作為速度的保障,在本身速度不快的情況下加長滑行的距離,勢必影響整體速度。王y*、王j*、賀w*的劃頻對比其他人不算太低,可以基本保證游進過程中的速度,平均速度在(1~1.30)s/m之間。劃幅相對合理,可以在高速行駛中保障推進力的效果,滑行距離不遠,避免速度的持續下降。
不同于仰泳和自由泳,蛙泳更加關注于劃頻。而蛙泳在一次動作周期中只有一次打腿和一次劃手,對比之下在一次動作周期中充分有效地提高劃水推進的效果,比多做一次動作對成績提高更有幫助。優秀運動員的“劃頻次數”可以體現出該運動員技術的優劣。在時間和距離基本相同時,降低動作周期的頻率可以提高行進速度。而劃頻過低會影響游動過程中的游速,還會使動作周期的速度產生變化,造成運動員不必要的體力消耗。從整體上來說,劃頻是檢測高水平運動員游進速度的關鍵指標。蛙泳的劃幅主要由腿部蹬腿產生的推進力,提高劃幅的效果同樣是提高蛙泳成績的關鍵。據孫家偉研究,從1976年到1984年之間奧運會游泳項目的速度都有提高,11個項目中的9個項目速度的提高都與劃幅有關。1984年的奧運會游泳項目,男子比賽中的9個項目和女子比賽中的8個項目,都因為劃幅而提高了速度。由此可見,劃距成為改進游泳成績的重要原因。因此,教練和運動員在訓練中應進一步重視劃頻與劃幅的聯系,進而提高劃距。
(1)廣東省女子蛙泳運動員在蹬腿階段,身體流線型的破壞會影響蹬腿的加速度。觀照蛙泳腿部曲線圖,可以發現游速保持平均速度上下,雙峰值時長加長,可有效提高蛙泳速度。蛙泳時快速收腿可以有效減緩下降速度,同時減少滑行、收腿、手臂前伸不產生推進力的時間,能夠保持高效游進速度。
(2)蛙泳技術中的劃幅、劃頻對游進速度會產生較大影響。在劃幅不變的情況下,如何提高現代蛙泳技術的劃頻有待深入研究。廣東省部分運動員劃幅較長,劃頻較慢,導致游速緩慢,應在訓練中予以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