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猛
(平頂山第一人民醫院口腔科,河南 平頂山 467000)
頜骨囊腫作為頜骨腫瘤或瘤樣病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其中下頜骨囊腫會對骨質造成嚴重的破壞,導致患者出現明顯的面形改變及咬合紊亂,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目前,臨床中用于下頜骨囊腫治療方案較多,其中囊腫刮除術和頜骨切除術是最為傳統的術式,雖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手術過程中創傷較大,易損傷血管及神經等組織,影響患者整體頜面部外形,造成患者的心理負擔[2]。近年來,隨著開窗減壓術的出現,逐漸被廣泛應用于下頜骨囊腫治療中,并獲得廣大醫患人員的認可[3]。故本研究進一步觀察開窗減壓術對下頜骨囊腫患者術中出血量及并發癥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取本院2018年4~12月收治的下頜骨囊腫患者92例,將行傳統開放性手術治療的46例患者納入對照組,將行開窗減壓術治療的46例患者納入觀察組。對照組男20例,女26例;年齡14~65歲,平均(41.34±1.18)歲;病程6個月至3年;平均(1.62±0.45)年。觀察組男22例,女24例;年齡15~67歲,平均(42.05±1.21)歲;病程6個月至3年,平均(1.54±0.4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①納入標準:臨床資料完整者;經病理檢查均為良性囊腫者;無精神疾病,具有認知能力者;患者術前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②排除標準:伴有嚴重免疫系統及血液系統疾病者;囊腫發生惡性病變者;未完成術后6個月的跟蹤隨訪者。
對照組采用傳統開放性手術,采取局麻,在X線輔助下,確定囊腫大小、部位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后,在口腔內常規做切口,并將下頜骨骨質薄弱區鑿開,將囊腫充分暴露,將囊腫及其內容物刮除,使用過氧化氫溶液沖洗囊腔,待沖洗完全后進行引流,縫合切口,術畢。觀察組采用開窗減壓術,采取局麻,詳細觀察囊腫大小及位置,并在囊腫膨隆明顯且表面較為薄弱部位做一長約3 cm切口,將黏骨膜切開,充分暴露骨板,將較薄的骨片及骨壁清除,使囊腫壁結構充分暴露在術野下,將部分囊壁切除并進行病理送檢,而后將囊內液體吸凈,并將切口增大,形成一個約2.0 cm×1.5 cm的窗口,并使用過氧化氫溶液對囊腔反復進行沖洗,待完全沖洗干凈后,間斷性的將口腔黏骨膜和囊腫上皮進行縫合,并將碘仿紗條置入進行引流,術畢。兩組患者術后均進行常規的抗炎、消腫處理,并囑咐患者餐前餐后使用生理鹽水漱口。兩組患者術后均進行為期6個月的跟蹤隨訪。
①療效。評價標準:囊腫完全切除,手術切口愈合為顯效;囊腫明顯縮小,仍有部分囊腫殘留為有效;囊腫未摘除,且手術切口出現感染為無效[4]。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手術相關指標及住院時間。記錄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③并發癥。包括骨質缺損、牙槽神經損傷、牙齒缺損等。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
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及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比對照組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頜骨囊腫的發生主要因上皮細胞發生增殖及增殖上皮團塊中央液化囊性病變發生導致,發病早期無顯著臨床征象,導致部分患者就診時囊腫已擴大,滲透壓增加,出現向外膨隆生長,誘發組織位移及面部畸形等不良情況,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故針對下頜骨囊腫患者應采取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以摘除囊腫組織,減輕對頜骨的損傷尤為重要[5-6]。
囊腫刮除術及頜骨切除術是臨床中治療頜骨囊腫最傳統的術式,治療效果備受臨床肯定,但傳統術式治療切除范圍較大,易增加對患者機體的損傷,增加術中出血量,不利于患者術后身體功能的快速恢復,且術中易導致患者出現骨質缺損及牙齒缺損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術后身心健康[7]。開窗減壓術是近年來臨床中逐漸興起的一種治療頜骨囊腫的術式,主要通過在頜骨骨質破壞最嚴重部位,局部切開囊壁進行引流,繼而達到清除囊腫的作用,且能夠有效阻斷囊液對水分的吸收,將頜骨生存機制破壞,最終達到徹底清除囊腫的目的[8]。此外,下頜骨囊腫的清除,利于促進囊腫周圍骨質的重建與修復,將頜骨的完整性充分保留,更利于患者術后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總有效率無明顯差異,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說明傳統開放性手術和開窗減壓術治療下頜骨囊腫均具有良好治療效果,但開窗減壓術創傷小、術中出血量少,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更利于促進患者身體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開窗減壓術治療下頜骨囊腫效果確切,且術中出血量少,創傷小,可降低術后并發癥風險,促進患者術后身體功能的恢復,縮短住院治療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