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苗瑞強 朱樂
重型顱腦損傷近年來發生率不斷增加,患者病死率在35%~45%,對于該類患者實施一項有效的手術治療十分重要,多數患者均實施去骨瓣減壓手術治療,但是在手術減壓過程中,若對患者快速減壓容易導致患者填塞效應消失,使患者發生再灌注損傷,形成腦梗死、術中遲發型顱內血腫、急性腦膨出等情況[1]。對于該類患者來說,及時給予患者顱內減壓能顯著降低患者病死率,從而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顯著的臨床意義。傳統減壓方式為標準大骨瓣減壓手術,在國內外廣泛應用,但是由于患者神經中樞調節腦血管功能異常,容易導致患者顱內壓調節發生異常情況,導致治療效果不佳[2,3]。因此,本次研究對控制性減壓術治療中老年重型顱腦損傷的療效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1 月~2019 年12 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61 例中老年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31 例)和對照組(30 例)。納入標準:①患者在手術前均實施頭顱CT 平掃,腦損傷表現為腦腫脹、顱內多發或者單發血腫,符合去骨瓣減壓術指征;②無嚴重心血管系統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排除標準:伴有重要臟器損傷、功能衰竭等情況;自身免疫性疾病;顱內感染及合并其他感染者。觀察組中,男24 例,女7 例;平均年齡(53.21±1.21)歲;其中交通事故23 例、高處墜落6 例、打擊傷2 例。對照組中,男21 例,女9 例;平均年齡(56.11±1.21)歲;其中交通事故22 例、高處墜落5 例、打擊傷3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標準大骨瓣快速減壓手術。操作步驟應嚴格按照臨床規范進行,去除患者骨瓣后,將患者硬腦膜呈放射狀剪開,最后對患者血腫塊、顱內失活腦組織清理干凈,若患者未達到顯著效果,可以切除患者非功能區域的腦組織,從而將容積擴大,實施減壓,采用人工硬膜減張、游離骨膜或顳肌筋膜瓣對患者硬膜實施修補,然后將引流管放置,最后實施常規關顱。
1.2.2 觀察組 實施控制性減壓術。顱骨鉆孔,采用銑刀快速去除患者骨瓣,向前下咬除蝶骨嵴骨外1/3 達顴弓下緣水平,從而使患者骨窗位置和中顱窩底平,利于低位減壓骨窗形成。去除患者顱骨后,選擇平行于患者顳底部、額底部的骨窗緣,在患者血腫處將硬膜挑開,使患者血腫緩慢流出,避免患者硬膜下積血急速噴出。對患者硬腦膜進行懸吊,并對硬腦膜進行序貫切開,清除患者壞死組織和腦內血腫,緩解顱內壓[4]。若患者未發生急性腦組織膨出情況,應將患者硬腦膜完全剪開,對殘余血腫進行清除,對每例患者徹底止血,患者顱內壓控制滿意后,對患者硬腦膜進行縫合,留置引流管、逐層縫合,最后實施常規關顱。在對患者控制性減壓過程中,若患者發生腦膨出或者硬腦膜張力過高情況,可給予其甘露醇行快速靜脈滴注,以達到降低顱內壓目的,待患者硬腦膜張力下降后,再繼續實施手術。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GCS 評分、NCSE 評分、Barthel 指數評分、并發癥發生率、預后情況。GCS 評分越低說明患者昏迷程度越嚴重;NCSE評分越高說明患者認知功能越好;Barthel 指數評分越高說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GCS 評分、NCSE 評分、Barthel 指數評分對比 觀察組GCS 評分(4.21±0.61)分、NCSE 評分(69.31±8.31)分、Barthel 指數評分(76.81±5.61)分均高于對照組的(3.12±0.71)、(52.61±6.41)、(68.31±6.1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GCS 評分、NCSE 評分、Barthel 指數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GCS 評分、NCSE 評分、Barthel 指數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中,發生急性腦膨出1 例、腦梗死1 例,未發生嚴重低鈉血癥、較大的遲發型顱內血腫,并發癥發生率為6.45%(2/31);對照組患者中,發生急性腦膨出6 例、腦梗死3 例、嚴重低鈉血癥1 例、較大的遲發型顱內血腫1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6.67%(11/30)。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300,P<0.05)。
2.3 兩組預后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中,預后良好28 例,占比90.32%;預后不良3 例,占比9.68%。對照組患者中,預后良好17 例,占比56.67%;預后不良13 例,占比43.33%。觀察組預后良好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925,P<0.05)。
重型顱腦損傷是臨床常見病,具有較高發病率、致殘率,若治療不及時,嚴重影響患者日常活動能力,對其生活質量水平造成嚴重影響[5]。在臨床診斷中,主要依據以下幾個方面:①患者伴有外傷史、受傷原因和暴力相關,也可能與間接受傷相關;②患者生命體征主要以血壓進行性升高為主,同時部分患者還伴有心率減慢、體溫升高情況;③在疾病早期,患者出現反應遲鈍情況,由于顱內血腫的逐漸增大,顱內壓增高致腦疝形成。
該類患者常常發生難以控制的顱內壓增高情況,雖然多數患者實施骨瓣減壓術后能對患者顱內壓增高情況進行緩解,但是手術中對患者快速降壓,容易導致腦梗死、急性腦膨出等并發癥發生[6]。部分學者認為,遲發型顱內血腫、腦梗死、急性腦膨出是影響患者預后關鍵,在對患者減壓過程中,應通過實施多種措施,降低患者顱內壓,從而使患者腦組織逐步再灌注,和傳統減壓方式相比,能利于患者腦組織再灌注呈現階梯式進行,能保護患者腦血管,降低患者缺血再灌注損害情況。以往研究顯示,術中急性腦膨出的發生因素較多,主要和受壓血管迅速擴張又破裂、導致中線移位相關;另一方面由于血管調節功能障礙,導致患者顱內壓降低后患者腦血管被動擴張,從而發生過度灌注綜合征,使患者腦血容量迅速增加,發生腦膨出情況[7,8]。
本文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GCS 評分、NCSE 評分、Barthel 指數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預后良好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觀察組患者實施控制性減壓術治療,能預防減壓過快情況,避免急性腦膨出情況發生。控制性減壓術具有顯著效果,能將患者顱內壓控制在穩定水平內,預防由于填塞效應而導致的血管損傷,能顯著降低遲發型顱內血腫,在手術過程中對患者硬腦膜進行分次逐步剪開,患者腦組織不會發生快速移位情況,同時患者腦血管也不會發生扭曲情況,能使患者顱內壓下降,將急性腦膨出、腦梗死發生率顯著降低。該項手術方式能降低患者手術并發癥,對于患者來說安全性較高[9]。同時該項方式還能避免由于快速減壓而導致的機體損傷,能促進患者機體功能恢復,從而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通過對中老年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實施控制性減壓術治療,取得的治療效果顯著,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