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玲
原發性肝癌是肝細胞或者肝內膽管上皮細胞發生的惡性腫瘤,多數患者是肝硬化發展成肝癌,患者常表現為肝區疼痛、肝大和全身及消化道癥狀等,發病還與病毒性肝炎、黃曲霉素及環境因素相關[1]。一般用肝癌切除術治療的效果良好,但臨床經驗指出[2],大多數患者發現腫瘤時已屬中晚期,不能完全手術切除,且單用手術切除或TACE 術治療的患者容易病情復發,所以近年臨床上注重多學科綜合治療,強調治療方案具有針對性和全面性,以個體化治療方案遏制患者的腫瘤進展,促進患者的身體恢復。CT 的分辨率高,檢查獲得的圖像能為醫師提供清晰且直觀的診斷依據,肝癌診斷符合率>90%,CT 引導下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是一種新的介入治療手段,目前在癌癥治療方面已取得良好的效果。為了解CT 引導下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對原發性肝癌的治療效果,本文對本院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用兩種不同方法治療的60 例原發性肝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比較,探求TACE 手術治療后加用CT 引導下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的臨床療效及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60 例原發性肝癌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 例。對照組男20 例,女10 例;年齡52~76歲,平均年齡(65.8±6.3)歲。觀察組男21例,女9 例;年齡51~74 歲,平均年齡(65.3±6.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CSCO 原發性肝癌診療指南(2018 版)》[3]的診斷標準;②影像學和病理學檢查證實病情;③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脾肺腎等重大臟器功能障礙或(及)器質性損傷者;②腫瘤病灶最大直徑>5 cm 及病灶組織>3 個者;③具有活動性出血或(及)出血傾向者;④認知功能障礙或(及)全身性感染者;⑤曾采用全身化療及(或)癌細胞轉移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TACE 術治療。行股動脈穿刺置管,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下行腹腔動脈、腸系膜上動脈造影,明確腫瘤的供血動脈并插管,配合DSA 造影確定病灶內碘油的沉積情況,灌注化療藥草酸鉑200 mg+氟尿嘧啶1.0 g+進口碘化油10~30 ml,并緩慢注入供血動脈,完畢后撤管,包扎壓迫穿刺口。術后予保肝、抗腫瘤治療。
觀察組采用TACE 術+CT 引導下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TACE 術過程與對照組相同,術后,CT 引導下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使用飛利浦16 排大孔徑定位CT掃描,掃描條件為120 kV,層厚5 mm,選擇PROWESS panther4.72 計劃系統(TPS),采用18G 植入針與彈夾式植入槍(廣州心之尋醫療器材有限公司),125I 放射性粒子(上海新科醫藥有限公司)外形為圓柱形鈦合金封裝體,直徑為0.8 mm,半衰期為59.6 d,組織穿透能力達1.7 cm,活度均采用 0.7~0.8 mCi/顆。粒子植入術前根據患者的各項檢查資料計劃三維治療方案,將CT 圖像傳輸至TPS 計劃系統,勾畫大體腫瘤靶區及計劃靶區,計算出處方劑量、MPD 所需粒子數、粒子空間分布等參數,選擇適宜的進針部位和角度、深度以及穿刺針數;患者取仰臥位或者側臥位或俯臥位,選取術前TPS 計劃時的精確CT 掃描床位參數掃描獲取圖像,根據TPS 計劃系統確定的位置和皮膚進針點和進針路徑,在患者的皮膚表面用記號筆擬定穿刺點;給患者標記的穿刺點及周圍區域常規消毒和局部麻醉,隨即依據計劃的方案給患者逐一布針,依次植入125I 放射性粒子,保持粒子之間的距離為0.5 cm,每排的行距保持在1 cm。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完成后再行CT 掃描,觀察患者的粒子植入是否良好,患者有無氣腹,出血等并發癥,并驗證患者的粒子植入是否符合之前計劃的方案,根據實際情況給患者補種粒子,術后亦要24 h 監測患者的心電圖、血壓和脈搏等。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以及復發情況。根據《CSCO 原發性肝癌診療指南(2018 版)》判斷治療2 個月后的效果:完全緩解:腫瘤病灶動脈期強化消失;部分緩解:腫瘤病灶存活最大徑總和縮小程度>30%;疾病進展:腫瘤病灶存活最大徑總和增加程度>20%,或者發生新病灶組織;疾病穩定:腫瘤病灶縮小程度未達到部分緩解的標準,或者病灶增加程度未達到疾病進展的標準。總緩解率=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隨訪患者治療3、6、12、18 個月的病情復發情況,比較兩組患者的總復發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緩解率90.0%高于對照組的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復發情況比較 觀察組治療3~18 個月后總復發率6.7%低于對照組的3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效果率比較[n(%)]

表2 兩組復發情況比較[n(%)]
原發性肝癌好發于40~60 歲的男性人群,起病隱匿,大多數患者就診時已到中晚期,惡性程度高,治愈率較低,而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不斷提升,目前可采用的治療手段有手術治療、微創介入治療和外照射放射治療等。微創外科現已是輔助腫瘤治療的重要手段,應希慧等[4]指出原發性肝癌的患者用放射性粒子植入的效果顯著,而照射劑量要>60 Gy,局部控制效果明顯,但人的全肝耐受劑量較小,一般是以30 Gy 為標準,負荷劑量>35 Gy 時,患者極易因放射性粒子而造成肝損傷。說明原發性肝癌患者可用放射性粒子植入提高臨床效果,但需要避免患者出現放射性肝損傷,粒子的植入要符合患者的肝臟受照劑量限制,確保患者的肝臟可以有效耐受粒子造成的放射性損傷。
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術是一種微創介入治療方法,它具有微創外科的優勢,能以局部微創給患者植入放射性粒子,能明顯減小患者因手術造成的創傷,朱楠等[5]指出放射性125I 粒子植入治療對不宜行消融治療的肝癌具有安全性高優點,患者術后可能發生并發癥的幾率較小。125I 放射性粒子的半衰期是59.6 d,為肝癌患者植入后能持續不斷的釋放γ 射線,且射線能量為低能狀態,在提高臨床療效得同時,能使粒子的作用時間持續延長。本次用CT 引導下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的總緩解率90.0%高于單用肝癌切除術的66.7%,可見患者術后2 個月的病情控制明顯,臨床癥狀與體征也得到充分的改善。隨訪患者3~18 個月后見植入粒子的患者復發率低,總復發率6.7%低于手術組的30.0%,與張曉等[6]研究中該方面結果差異不大。
作者認為在CT 引導下能將125I 放射性粒子定位植入于瘤體,醫生通過CT 掃描直視操作,能有效的避開腫瘤及其周圍組織的大血管與膽管等,以最佳的穿刺路徑經皮穿刺植入粒子,針芯進退的過程中能提供清晰的活動影響[7]。CT 引導能通過動態觀察穿刺針的走向和到達位置等,把125I 放射性粒子準確且密集的定植在腫瘤的邊界處,使放射性粒子以高劑量狀態,在腫瘤組織的周圍區域發揮效果,促使腫瘤組織周圍的癌細胞被原位滅殺,從而有效避免或減少腫瘤的復發,使癌細胞的轉移得到明顯抑制。
綜上所述,CT 引導下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在原發性肝癌治療中能以微創介入治療的特點,提高臨床總緩解率,降低患者的腫瘤復發率,為患者帶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