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積輝
四肢長骨骨折作為小兒骨科常見骨折類型的一種,多因外力損傷所引發,其臨床癥狀以肢體疼痛、腫脹、畸形、活動障礙為主,對患兒的生長發育造成嚴重影響[1]。就目前來說,對于此類疾病,臨床醫生多采取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措施;其中,保守治療雖然能夠有效促進患兒骨折的恢復,但是制動時間、住院時間較長,對患兒生活、學習造成的負面影響也相對較大;而手術治療則具有操作簡單、不破壞骨骺、術后恢復快等優勢,其臨床療效也較為確切,因此在臨床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2,3]。本文研究主要圍繞本院在2018 年10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68 例四肢長骨骨折患兒進行開展,旨在分析其應用彈性髓內釘內固定治療的臨床效果,相關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10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四肢長骨骨折患兒68 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按照入院先后的時間順序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34 例。對照組中男18 例,女16 例;年齡3~14 歲,平均年齡(8.59±1.87)歲;骨折類型:上肢骨折20 例,下肢骨折14 例。實驗組中男19 例,女15 例;年齡4~13 歲,平均年齡(8.43±2.15)歲;骨折類型:上肢骨折22 例,下肢骨折12 例。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骨折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本研究在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的基礎上開展;②所有患兒均符合四肢長骨骨折的臨床診斷標準;③所有患兒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內容進行了充分了解,并簽訂相關同意文件;④患兒理解能力基本正常。
1.2.2 排除標準 ①病歷資料不夠完整患兒;②對相關檢查、治療措施配合度較差的四肢長骨骨折患兒;③合并其他臟器(心、肝、腎)重大疾病患兒;④伴隨精神疾病且無法正常溝通患兒。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鋼板內固定治療,具體操作如下:①在對患兒骨折部位的具體情況進行充分了解后選取合適的鋼板備用,后在其骨折部位作一“L”型切口,并將骨折斷端充分暴露,清理其骨折部位的淤血、壞死組織等;②對其骨折部位進行復位并利用鋼板進行固定,在此期間,鋼板需橫跨骨折端,后用螺釘對鋼板進行固定,縫合切口,手術結束[4]。實驗組采用彈性髓內釘內固定治療,具體操作:①工作人員需指導并協助患兒調整為仰臥體位,后利用C 形臂X 線機對患兒的骨折部位進行觀察,選取其患肢骺板靠近骨折端的1.5~2.0 cm 處作一切口,長度約2 cm 即可;②將骨膜進行分離,并通過X 線片對患兒長骨干髓腔最狹窄處內徑進行觀察,確定髓內針的型號,后根據其骨折部位的特點選取合適部位進行進針,在進針期間還需注意盡量遠離患兒關節囊部位,注意對其骨骺板、血管、神經的保護;③將髓內針插入最終位置,手術結束。兩組患兒均需結合其自身具體情況考慮是否需要進行石膏固定。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治療后,記錄比較兩組患兒手術相關指標,具體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②統計兩組患兒治療效果?;純汗钦塾狭己?、行走正常,關節活動不受限,無疼痛及其他不適癥狀,則為優;患兒骨折愈合,四肢功能基本恢復,無感染,偶有疼痛,對抗能力受輕微限制,則為良;患兒骨折愈合,需借助外力行走,關節活動受限,疼痛明顯,伴有少量并發癥,則為可;骨折未愈合,關節活動受限嚴重、疼痛劇烈,對抗能力基本為零,伴隨并發癥較多,則為差[5]。治療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③對比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釘尾激惹疼痛、切口感染。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實驗組手術時間(45.38±5.29)min、住院時間(6.49±2.05)d、骨折愈合時間(56.78±6.35)d 均短于對照組的(77.69±6.14)min、(13.68±3.21)d、(88.14±8.52)d,術中出血量(19.35±1.06)ml 少于對照組的(50.27±6.54)m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兒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對比 治療后,對照組患兒的治療優良率為76.47%(26/34),其中14 例優,12 例良,5 例可,3 例差;實驗組患兒的治療優良率為94.12%(32/34),其中18 例優,14 例良,2 例可,0 例差;實驗組患兒的治療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22,P=0.04<0.05)。
2.3 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對照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為14.71%(5/34),其中釘尾激惹疼痛3 例,切口感染2 例;實驗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為8.82%(3/34),其中釘尾激惹疼痛2 例,切口感染1 例;實驗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7,P=0.45>0.05)。
臨床調查研究顯示,四肢長骨骨折患兒采用閉合手法復位聯合外固定術治療的措施較為常見,然而對于部分復位效果不佳且穩定性較差患兒,此類治療措施的固定性相對較差,需根據患兒病情的實際情況選取手術內固定術治療[6]。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手術時間(45.38±5.29)min、住院時間(6.49±2.05)d、骨折愈合時間(56.78±6.35)d 均短于對照組的(77.69±6.14)min、(13.68±3.21)d、(88.14±8.52)d,術中出血量(19.35±1.06)ml 少于對照組的(50.27±6.54)m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兒的治療優良率94.12%(32/3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47%(26/3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以上數據表明,彈性髓內釘內固定治療四肢長骨骨折患兒的臨床效果較為顯著。其中,鋼板內固定術治療雖然在臨床中的使用較為廣泛,技術較為成熟,但是在實際操作期間對患兒造成的創傷相對較大,極易引發機體出現短縮畸形,影響其正常發育;而彈性髓內釘內固定治療主要是通過釘頭部、弧頂點和進針點對其髓腔壁進行接觸而產生彈性力,且實際操作過程中其髓內釘不會經過骨骺板,能夠避免對患兒生長板造成損傷,確保其骨骼的正常發育[7,8]。另外,彈性髓內釘內固定術治療還具有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等優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患兒盡早恢復[9]。
綜上所述,四肢長骨骨折患兒采取彈性髓內釘內固定治療,不僅能夠有效縮短患兒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提高治療優良率,還能夠有效的降低患兒在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