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學寧
冠心病為常見心臟疾病,屬于冠狀動脈狹窄和供血不足所引發的器質性病變。現階段疾病發病率呈逐步提升趨勢,且有年輕化趨勢。高血脂、低密度脂蛋白為引發動脈粥樣硬化的根本原因,也為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隨著臨床實驗逐步深入,更多分析認為采用藥物可有效減少冠心病高危心血管疾病風險。在調脂治療上,他汀藥物由于自身特殊性可有效降低TC 等血脂指標,同時也可有效保護患者心血管,降低炎癥、穩定斑塊、降低早期死亡率。其中瑞舒伐他汀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情況,繼而提升治療效果。現選取本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瑞舒伐他汀的治療效果,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12 月本院收治的76 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8 例。對照組男20 例,女18 例;年齡41~78 歲,平均年齡(62.75±5.81)歲;病程0.9~11.0 年,平均病程(5.24±2.05)年。觀察組男21 例,女17 例;年齡40~77 歲,平均年齡(62.62±4.95)歲;病程1~11 年,平均病程(5.18±2.09)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①均符合冠心病心絞痛診斷標準;②動態心電圖、血脂肝功指標均符合;③心臟造影術結果符合;④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他汀藥物過敏患者;②家族性血脂異常患者;③肝腎功能異常患者;④失訪患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性治療,即給予抗血小板聚集、營養心肌、口服硝酸甘油治療,依據患者自身狀況采用手術治療,同時在治療過程中需戒煙。對照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療,阿托伐他汀鈣片(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408)20 mg/次,1 次/d,服用3 個月。觀察組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療,瑞舒伐他汀鈣片(南京先聲東元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246)10 mg/次,1 次/d,連續治療3 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治療前后血脂指標變化,其中主要分析患者治療前1 d 及治療后4 d 的TG、TC、HDL-C、LDL-C。采用Olympus AU540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和直接檢測。②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包括失眠、便秘、肌肉疼痛、肝腎功能異常。③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頻率、持續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TG、TC、HDL-C 及LDL-C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TG、TC、HDL-C 及LDL-C水平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5.26%低于對照組的21.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頻率、持續時間比較 治療前,兩組心絞痛持續時間和發作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心絞痛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發作頻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mmol/L)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mmol/L)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n(%)]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頻率、持續時間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頻率、持續時間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冠心病心絞痛為常見心血管疾病,主要為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缺血性疾病,臨床患者多表現為陣發性心前區疼痛、心肌梗死導致死亡。動脈粥樣硬化改變、內皮細胞功能損傷或冠狀動脈炎癥為心絞痛主要原因。搶救和治療不及時則會導致死亡率升高,因此盡早預防十分重要。
臨床針對冠心病心絞痛分析認為,早期將血脂控制在合適范圍內時不僅可有效降低動脈粥樣硬化,同時也可提升整體治療效果。冠心病心絞痛發病機制較為復雜,且和患者自身血脂水平有關,也和患者血脂代謝功能紊亂有關[2]。高血脂癥多被認為是冠心病發病重要原因,降脂治療被認為屬于冠心病心絞痛治療基礎。但對于脂質代謝異常患者采用常規降脂治療時,常規性降脂藥物效果有限,采用強化降脂藥物治療時不僅可快速改善血脂也可提升整體干預效果。他汀類藥物為常用降脂藥物,不僅可有效調節患者血脂代謝水平,同時也可有效調節患者脂代謝平衡,起到降低血液TC 的效果[3]。
對他汀藥物分析發現,瑞舒伐他汀對冠心病心絞痛治療效果顯著,藥理學分析認為瑞舒伐他汀為肝臟選擇性和親水型藥物,也為羥甲基戊二酰輔酶,主要通過控制羥甲基戊二酰輔酶A(HMC-CoA)還原酶繼而競爭性控制體內TC 合成,早期可有效限制酶活性。隨著細胞內TC 含量逐步減少,也可有效刺激細胞內低密度脂蛋白(LDL)受體加速,也可使得肝臟外表LDL 受體數量增多、活性提升,也可促使極底密度膽固醇(VLDL)殘粒通過降解途徑代謝,進而有效降低血清TC 含量[4]。也可有效控制血清甘油三脂,提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且現階段多數分析認為此種藥物有半衰期時間長的特點,也可通過經細胞色素P450 酶系統進行代謝,同時也會和其他藥物并不會產生交互作用。其他相關學者[5]研究認為,此種藥物在歐洲患者體內有良好藥物動力學性質,藥物動力學特點也不會受到性別、年齡以及肝功能損傷影響,同時也屬于安全、高效、化學合成較高的降脂類藥物。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TG、TC、HDL-C 及LDL-C 水平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瑞舒伐他汀進行治療時可有效抑制TC 合成,同時也可降低HMC-CoA 還原酶活性,同時也可使得LDL 受體合成量有效降低,促使LDL 提升,繼而有效降低TC 水平,因此患者治療后臨床血脂水平均改善明顯。對比其他學者研究結果,采用舒伐他汀控制患者血脂指標時,患者LDL-C 和TC 均得到控制,且隨著治療時間延長整體治療效果也更好。本次研究結果中,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5.26%低于對照組的21.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類藥物常會引發患者免疫系統異常和神經系統異常以及皮膚組織問題,但本次治療過程中嚴密監測藥物,防止患者腎臟及甲狀腺功能發生損傷,出現問題后立即干預,因此患者在疾病治療過程中并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治療后,觀察組心絞痛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發作頻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瑞舒伐他汀在治療過程中由于起效更快同時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因此患者發作頻率更短。分析其他學者[6]研究結果[持續時間(8.60±0.65)min、發作頻率(2.20±0.42)次/d],采用瑞舒伐他汀進行治療時不僅可有效控制臨床癥狀,也可降低發作頻率,研究結果和本次分析一致,也有分析提出此種治療方式有價格便宜的優勢,但在本次研究中并未深入分析。
綜上所述,為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進行治療時可控制患者調脂水平,同時也可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提升癥狀控制效率,繼而有效控制疾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