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潔
抗菌藥物是臨床治療細菌感染的常用藥物,對細菌和其他微生物具有抑制和殺滅作用。如果抗菌藥物使用不當,藥物過敏、水腫、細菌耐藥性等會成為治療中的難題,抗菌藥物的藥性降低或改良,會降低治療效果[1]。本文對抗菌藥物的藥理藥性進行分析,并為患者提供合理用藥指導,以此改善臨床用藥情況,保障抗菌藥物使用效果,減少不良反應,提高睡眠質量,加快康復。具體分析結果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3 月~2019 年5 月在本院使用抗菌藥物治療的80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1 例,女29 例;平均年齡(45.71±4.73)歲;平均住院時間(15.08±3.75)d。所有患者或家屬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內臟功能不全、藥物過敏、血液疾病、精神疾病等情況。
1.2 方法 采用抗菌藥物情況調查表對藥物的藥理藥性進行調查,將患者住院時間、用藥情況、不良反應等作為統計依據進行分析。像常用抗菌藥物中的阿莫西林、頭孢克洛等,對病菌的消滅作用良好,藥物穿越細胞壁的能力較強,進入機體后與水進行融合,產生肽鍵,對細菌中的轉肽酶進行抑制,降低細菌活性,快速將其消滅[2]。阿莫西林、頭孢克洛等都容易被胃腸吸收,分布在肝、肺等臟器和肌肉中,通過汗液、尿液等可以完成藥物代謝,藥物可以單獨使用,也可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吲哚陽性變形桿菌等會與藥物發生不同情況的耐藥性,臨床治療時要根據檢測結果進行藥物調整,保障治療效果。
合理用藥方法:①分析藥物使用中的問題:臨床醫護人員要進行配合,對患者臨床用藥前后的情況進行記錄和討論,與臨床藥師一起分析用藥現存問題,并制定改善方案;②進行藥學培訓:臨床需定期組織藥學專業人士對臨床醫師、護士在處方審核、藥物調配、藥物核對等方面進行培訓,及時糾正處方、用藥等不良情況,每次培訓都設立考核,加強臨床醫師、護士在藥物使用、檢查、發放、核對等方面的能力。臨床藥師定期對抗菌藥物的藥理、藥性進行整理核對,保障抗菌藥物充足,臨床能按照用藥標準合理使用[3];③加強用藥指導:臨床藥師要將抗菌類藥物使用標準下發到相應科室,并對科室匯總的醫護人員進行用藥指導,告知其抗菌藥物的注意事項、使用方法等。與醫護人員建立良性溝通,及時解決用藥相關問題。還要了解患者的用藥方式,根據藥物使用情況合理改善用藥情況。叮囑臨床醫護人員對患者和家屬進行用藥監督,做好藥物使用情況反饋工作,避免亂用藥物等情況;④及時檢測:臨床及時檢測抗菌藥物使用后與細菌間的作用,像藥敏試驗、特殊耐藥機制檢測等,提高臨床對抗菌藥物與細菌對抗情況的了解,保障臨床判斷藥物預期的準確性。如交替用藥、劑量調整等都可以根據檢測結果實施,能提高治療有效性,降低抗菌藥物使用風險[4]。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患者合理用藥前后的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相關指標、睡眠質量。療效判定標準:顯效:進行合理用藥指導后,患者無用藥不良反應、各項體征穩定,醫護人員能根據患者情況進行用藥調整,患者遵醫囑用藥行為良好,且病癥按照預期痊愈;有效:進行合理用藥指導后,經藥敏試驗、細菌培養等檢查病菌存活量較少,能看到病菌消滅過程或消滅后物質,患者能遵醫囑用藥,醫護人員可按照標準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和監督,病癥好轉跡象明顯;無效:進行合理用藥指導后,患者用藥情況無明顯改善,相關指標不穩定,不良反應較多,病情無任何改善。用藥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皮疹、頭暈/乏力、水腫、嗜睡等。相關指標包括舒張壓、收縮壓、動脈血氧飽和度、24 h 尿蛋白定量。利用睡眠質量評定量表對睡眠質量進行評分,分數越低代表患者的睡眠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合理用藥前后的臨床療效對比 合理用藥后,患者用藥總有效率95.00%顯著高于合理用藥前的81.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80 例患者合理用藥前后的臨床療效對比(n,%)
2.2 合理用藥前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合理用藥后,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10.00%低于合理用藥前的2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80 例患者合理用藥前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
2.3 合理用藥前后相關指標對比 合理用藥后,患者舒張壓(72.34±4.09)mm Hg 明顯低于合理用藥前的(81.75±5.66)mm Hg,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2.053,P=0.000<0.05);合理用藥后,患者收縮壓(114.22±5.71)mm Hg 低于合理用藥前的(126.87±5.86)mm Hg,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3.829,P=0.000<0.05);合理用藥后,患者動脈血氧飽和度(96.12±5.11)%高于合理用藥前的(90.03±5.7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074,P=0.000<0.05);合理用藥后,患者24 h 尿蛋白定量(103.56±1.24)mg/24 h 低于合理用藥前的(141.26±5.89)mg/24 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6.021,P=0.000<0.05)。
2.4 合理用藥前后睡眠質量對比 合理用藥后,患者睡眠質量評分(20.03±4.19)分低于合理用藥前的(35.27±4.8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1.343,P=0.000<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呼吸內科、泌尿外科等常用抗菌藥物實施救治,此類藥物在機體中可與病菌快速開展對抗,作用力強,在胃腸道中的吸收較好,能隨著機體代謝排出體外,但亂用藥物、漏服藥物等會降低治療效果,增加皮疹、頭暈等不良反應[5]。本次研究對抗菌藥物藥理藥性進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用藥方法,提高臨床用藥總有效率,減少不良反應,保障機體指標穩定,提高患者睡眠質量。對抗菌藥物進行藥理藥性分析能提高臨床對抗菌藥物的了解度,為臨床用藥提供保障。合理用藥為臨床提供更具體的用藥方向,將用藥問題分析、用藥培訓、用藥指導、及時檢測等涵蓋其中,保障合理用藥效果。臨床醫師在開具處方藥物時可根據患者藥物過敏史、用藥史等快速而準確的確定抗菌藥物,保障單獨用藥、用藥搭配等效果,減少藥物在治療期間引起的不良情況。合理用藥為臨床醫護人員提供藥物具體內容,將藥物藥理藥性、禁忌、注意事項等詳細告知,臨床處方治療價值更高,在核對、發放藥物的過程中也能減少藥物不匹配、劑量不足/過多、發放錯誤等情況,降低抗菌藥物對患者的危害,保障臨床用藥安全性。合理用藥后臨床醫護人員會定期接收到藥物相關知識,對藥物使用、藥物禁忌等掌握的更好,臨床治療和護理專業性變強,患者能按照預期盡快痊愈。抗菌藥物藥理藥性在臨床治療和護理中越詳細,臨床治療預后越良好。合理用藥調整方案等也會更貼合患者,細菌反復感染、乏力等不再成為困擾治療的干擾項[5]。合理用藥讓抗菌藥物在臨床使用中更可控,合理的使用方式、有效叮囑和監督,改善醫護人員、患者、家屬等在用藥方面的認知和不良行為,嚴格按照相關規范使用藥物,減少藥物的不良影響,保障機體穩定。合理用藥讓臨床藥師、主治醫師、護士、患者和家屬密切配合,提高對抗菌藥物的了解,及時進行檢測,保障治療期間每個階段用藥的良好性,降低濫用抗菌藥物對患者機體造成的不良反應。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合理用藥后,用藥總有效率、動脈血氧飽和度均高于合理用藥前,舒張壓、收縮壓、24 h 尿蛋白定量、不良反應發生率及睡眠質量評分均低于合理用藥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正確分析抗菌藥物藥理藥性聯合合理用藥能提高臨床用藥安全性,加強臨床用藥有效性。
綜上所述,對使用抗菌藥物的患者進行抗菌藥物藥理藥性分析,實施合理用藥指導,能有效提高臨床臨床,改善臨床相關提標,適合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