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歡 董文婧 吳宗勇
(1.西昌市邛海國家濕地公園保護中心,四川 西昌 615050;2.西昌市瀘山國有林場,四川 西昌 615022)
四川邛海國家濕地公園總面積3728.7hm2,規劃區主要包括邛海及官壩河、鵝掌河和小清河入湖河段,其中,濕地面積2803.17hm2,濕地率為78.49%。濕地公園規劃區域內的邛海屬長江流域雅礱江水系,是安寧河支流海河源頭的高原淡水湖泊,蓄水量達2.89億m3,是西昌的母親湖,也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
隨著邛海濕地生態系統退化、水質污染等問題不斷加劇,樹立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必然[1]。四川邛海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成為了西昌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細胞工程。作為西昌市城市大型生態板塊和關鍵生態節點,其建設對于完善和優化西昌市城市生態網絡體系、踐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國家生態戰略要求,具有重要意義。
濕地公園區域內的邛海具有供水、灌溉、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多種生態服務功能,是西昌城區各族群眾的飲用水源地。同時,邛海是第四紀地質構造運動斷陷形成的陷落湖,作為橫斷山區東緣典型的高原斷陷湖泊濕地,是橫斷山區森林-斷陷湖泊濕地復合系統組合,在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區具有很強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是長江上游、橫斷山區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
濕地公園的建設對于保護邛海濕地、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邛海國家濕地公園建設是落實國家分級分類保護管理的一項具體措施,也是完善西昌濕地保護體系的重要舉措[1]。濕地公園內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而獨特,有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11種,棲息著對環境最為挑剔的紫水雞、白琵鷺、彩鹮、鴛鴦等珍稀水鳥,甚至2017年初,全球不足500只的青頭潛鴨也出現在了邛海。因此,建立國家濕地公園是保護區域內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舉措[2]。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邛海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不僅可以更好地保護邛海濕地生態系統,還可以極大優化和改善西昌城市生態人居環境。邛海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為老百姓提供了休閑健身場所。濕地公園的建設還為當地百姓增加了就業崗位,當地百姓應聘進入濕地公園從事保安和保潔的工作。濕地公園建成后,來西昌旅游的游客明顯增加,帶動了當地的旅游經濟發展,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3]。
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隨著西昌經濟的不斷發展,出現了大量的圍海造田、填海造房、圍海養魚、農家樂無序發展等人為活動,導致邛海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邛海水域面積不斷縮減,流域水土流失嚴重,泥沙淤積。邛海水質呈富營養化趨勢,從Ⅱ類降至Ⅲ類,部分區域Ⅳ類。湖濱濕地面積瀕臨消失,外來物種入侵,濕地的天然自潔功能明顯減弱,西昌城市飲水安全受到嚴重威脅。邛海歷經滄桑,湖面縮小、蓄容減少、湖泊淤積、水質惡化等環境問題極為嚴重,修復邛海生態和水資源保護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2.2.1 堅持政府主導,持之以恒推動濕地公園建設
圍繞“修復一片濕地,救活一個湖,造福一方百姓”的治理理念,邛海國家濕地公園探索形成了“立法保護、規劃引領、政府主導、全民參與、合理利用”的建設模式。從2009年起,堅持以“保護優先、科學修復、適度開發、合理利用”為原則,以保護城市重要飲用水源地為目標,以保護保育和科學修復為手段,通過實施“三退三還”(退耕還濕、退塘還濕、退房還濕)、人工濕地恢復、入湖河流治理等工程,對邛海實施搶救性保護建設,累計投入資金50多億元,完成了1~6期濕地的生態修復、優化提升和維護管理。
2.2.2 堅持全民參與,形成濕地建設強大合力
圍繞“恢復一片濕地,助推多項產業,造福全市百姓”的目標,按照“搬得出、住得好、發展得好”的要求,制定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安置標準,采取PPP模式高標準規劃建設安置小區,多渠道解決拆遷群眾就業等問題,補償安置費用占工程總投入的70%以上,得到廣大拆遷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完成邛海周邊“五鄉一鎮”9000余戶(3.8萬余人)的生態搬遷,保證了濕地恢復建設的順利推進。
2.3.1 生態效益
邛海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最大限度恢復了湖泊濕地水域,到2014年恢復濕地1333.33hm2,修復湖濱帶32km,邛海自然生態系統逐步修復,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濕地生態功能逐漸展現。建設后,邛海國家濕地公園區域內維管植物共計105科、238屬、485種,包括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其中以被子植物占絕對優勢;魚類40種,分隸5目8科20屬,其中邛海紅鲌、邛海白魚和邛海鯉為3種特有魚種,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鳥類195種,分屬14目45科,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物種1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物種10種。自濕地公園建成以來,水鳥種類與種群數量通過多年監測呈逐年增加的趨勢,2015年至今在濕地公園內新發現的鳥類有13種,分別是草鷺、大麻鷺、綠鷺、彩鹮、青頭潛鴨、花臉鴨、董雞、小田雞、鷗嘴噪鷗、小蝗鶯、壽帶、鶚和短耳鸮。目前,邛海國家濕地公園已成為我國南方候鳥的重要棲息地之一。
2.3.2 社會效益
邛海國家濕地公園建設以來,邛海濕地已成為中國高原最美城市濕地,是我國高原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城市人居環境質量優化協同共生、生態文明建設的典范。依托邛海保護建設和取得的成果,邛海生態環境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幸福指數不斷提高,邛海靚麗名片逐漸形成,西昌城市的知名度也大幅度提高,成為區域性中心城市,區域聚集輻射效應明顯。濕地公園的建設也為西昌市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奠定了資源基礎,2006年以來,西昌市政府持續推動旅游“首位產業”發展,旅游產業從小到大,成為第三產業首位支柱,形成了西昌發展源頭活水。
2.3.3 經濟效益
邛海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將獨特的高原濕地景觀資源融合發展為優勢生態旅游資源,濕地公園內生態環境改善,涵養水源、水質凈化和文化旅游等生態服務功能顯著增加,逐漸成為國內外游客熱捧的旅游目的地。依托邛海濕地保護建設取得的成果,濕地公園的旅游收入也明顯增加,2016年邛海國家濕地公園游客總量為154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8.77億元;2017年濕地公園接待游客1432.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9.8億元,同比增長58.76%;2018年濕地公園接待游客1401.9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9.3億元,同比增長31.88%。
邛海國家濕地公園主要依據《四川省濕地保護條例》《涼山彝族自治州邛海保護條例》及《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辦法》等條例要求,對邛海濕地實施嚴格保護,合理開發利用。邛海國家濕地公園從2017年9月正式開始封閉管理,通過采取收取門票的方式來控制濕地公園內的人流量,減少濕地公園的人為干擾,適度開展生態旅游活動,開展科普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為公眾提供體驗自然、享受自然的休閑場所。
為加強濕地公園的濕地保護管理、科普宣教等工作,2015年6月5日經中共西昌市委編制委員會審批同意,成立了西昌市邛海國家濕地公園保護中心,西昌市邛海國家濕地公園保護中心的成立完善了濕地公園的保護管理體系,其職能包括貫徹落實國家、省、州有關法律法規,認真執行國家、省、市有關國家濕地保護的各項方針、政策;做好濕地資源的普查、評價工作,規范管理濕地保護、管理和研究工作中獲得的各項成果、數據和資料,并按照規定向有關部門報送調查和監測報告;對現有野生生物資源進行保護,恢復濕地生態環境,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對外宣傳、推廣、交流濕地科普知識,參與國際國內濕地保護與利用的交流與合作。
邛海濕地宣教中心于2020年8月完成了布展提升,提升完成后的宣教中心以生態科普為主要內容,用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讓邛海以及邛海濕地的生命講述自己與濕地的故事,生動、系統、完整地展示邛海的獨特魅力,不僅豐富了邛海國家濕地公園的內容,也為濕地公園向公眾普及濕地科普知識和濕地保護重要性提供了平臺。每年以“世界濕地日”“世界環境日”“愛鳥周”等為契機,組織青少年學生、機關干部、社區居民等社會各界群眾開展以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環境保護等為主題的科普教育活動。同時,依托濕地宣教中心和鳥類觀測站,在濕地公園舉辦邛海濕地保護、邛海50年變遷、鳥類知識和生態攝影等主題講座活動,以此喚起公眾對濕地的保護意識,達到科普宣教效果。
濕地公園的建設與管理是推動濕地生態系統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同時有利于促進濕地保護恢復與城市人居環境質量優化協同共生[3]。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山水的融合,在邛海國家濕地公園得到了完美的詮釋。四川邛海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與管理,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實現了“修復一片濕地,潤澤一座城”的恢宏目標,凸顯了“生態良性循環、資源合理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綜合效益,是濕地保護與發展雙贏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