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傳統節日生成發展方式分析

2021-01-15 04:40:10
紅河學院學報 2021年6期
關鍵詞:文化

曾 園

(中南民族大學文傳院,武漢 430000)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在漫長的發展演變中,經歷了由萌芽到不斷完善以及終成體系的過程。這一發展過程遵循了一定的客觀規律,形成了一定的生成發展方式。總結其中的生成發展方式,有利于對傳統節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國傳統節日生成發展方式主要有:原始信仰的催生、神話傳說及人物的附會、借用已有民俗儀式、吸納飲食習俗等。

一 起源于原始信仰

原始信仰是指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在萬物有靈觀念支配和影響下形成的信仰文化,主要有圖騰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一些禁忌習俗。中國古老的節日大多起源于原始信仰,傳統節日的發展大多是原始信仰觀念的累加、置換與變形。

圖騰崇拜是原始信仰的一種形式,是把某一特定物視為本氏族的保護神加以崇拜的信仰文化。我國不少民族都有自己的圖騰,如瑤族犬圖騰。瑤族犬圖騰崇拜與盤瓠神話有關。相傳盤瓠是一條五彩斑斕的狗,它殺高王,娶公主,生六男六女,居深山,繁衍盤瓠子孫(即瑤族)。吳繩祖《吳繩祖九疑山志·瑤峒》記載:“歲首祭盤瓠,雜糅魚肉酒食于木槽,扣槽呼號,群舞以為禮。”[1]今天的瑤民歲祭盤瓠,時節祀之,或設盤王廟、或立盤王像以示尊崇,這些活動與瑤族傳統節日“盤王節”聯系緊密。壯族有青蛙崇拜,每年正月初一起至二月初二的“螞拐節”是紀念青蛙女神、跳青蛙舞,傳詠青蛙神話等。中華民族以龍為圖騰,自聞一多《伏羲考》考證龍的原型以來,學界關于龍圖騰的研究燦若繁星,茲不贅述。龍圖騰崇拜與節日的結合,如二月二日龍抬頭、端午龍舟競渡、苗族龍船節、廣西賓陽縣炮龍節等。

原始信仰中自然崇拜占重要地位。自然崇拜是人們把自然物神化與人格化的結果,是人們企圖通過內外關照達到“天人合一”的信仰方式。原始先民認為,萬物有靈,人有人世,鬼有鬼道,日月星辰也一樣。《史記·天官書》載滿天星辰各有所主,各有所司:天極星“太一常居也”;天一一星“主戰斗,知人吉兇”;織女星“主果蓏絲帛珍寶”等。既然星宿各有所主,當人們事不如意時,人們便祈求星官降下福澤。這些活動后來與節日結合起來,成為元宵賞燈、七夕乞巧、中秋拜月之俗的源頭。《史記·孝武帝本紀》裴骃集解引應劭語云:“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太平御覽》卷三一引晉周處《風土記》云:“七月初七日,其夜灑掃于庭,露施幾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織女。”現當代節俗活動中還留有日月崇拜的遺風,《中華全國風俗志》載:“中秋夜相傳為月生日,拜月之風。非獨粵省為然。其特異者,則禮節及果品也。”[2]381鄂倫春族每年正月初一都要敬拜太陽神“得勒欽”,八月十五敬拜月亮神“別亞”。

原始信仰還包括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一種以崇祀死去祖先亡靈而祈求庇佑為核心內容,由圖騰崇拜、生殖崇拜、靈魂崇拜復合而成的原始宗教。”[3]祖先崇拜反映了我國重人情、講倫理的基本精神,上古時代已開祖先崇拜之端:考古學中對新石器時代象征祖先崇拜的陶祖的發現,反映了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了祖先崇拜的觀念。到商周時期祖先崇拜之風日盛,不僅祭祀范圍廣(遠及傳說中早期的祖先),而且祭祀名目眾多(包括燎、酒、侑、禘、取、奏、沉、報、告、舞等)。[4]祖先崇拜對歲時節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春節、清明、七月半、十月初一的祭祖活動集中反映了祖先崇拜的信仰文化,臘日的形成也源于祖先崇拜。近現代節俗活動中仍有不少祖先崇拜的遺跡。福建《海澄縣志》云:“元旦早起,少長咸集,禮神祈年,復祭先世。”[5]《沅州府志》云:“正月元旦啟門……懸祖先影像于堂,具香燭,茶果,少長肅衣冠拜,拜畢,先父后母及尊長各以次序拜,戚友相近賀,謂之慶節,俗名拜年。”[6]

原始信仰中也有一些禁忌文化習俗。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原始社會時期,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低,他們往往無法解釋自然界中變幻莫測的現象,因此為了規避風險,便產生了許多禁忌習俗,最初的節俗活動往往和禁忌文化習俗摻雜在一起。如春節爆竹,起源于辟邪驅鬼。漢東方朔《神異經·西荒經》便記載了人們爆竹避山臊的活動。南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唐段成式《酉陽雜俎》中談及爆竹無一不是用來驅山臊惡鬼。再如上巳節在水邊“袱除歲穢”:“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祓除不祥。”[7]3111五月五日系長命縷,與辟鬼、防瘟有關,“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溫。”[8]節日禁忌文化習俗,不勝枚舉,其最終形成的形態各異。究其原因,就是人類對自然的抗爭,試圖以神秘力量對抗詭譎的自然現象,是人類對心靈安撫的有效方式。

在文化發展史中,信仰起著核心作用,原始信仰是節日文化得以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它承載民族記憶、強化民族認同、維系民族團結、溝通人與自然、調節社會秩序,成為節日文化發展過程中牢靠的組成部分。

二 神話傳說和人物的附會

神話傳說故事既不是虛構的謊言,也不是任意的幻想,而是人類童年時代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保留著原始信仰的遺跡,又加以發展,豐富了節日的文化內涵,成就了節日的神奇瑰麗,使得節日文化更富有歷史厚重感。

“節日與神話是起源于原始崇拜的一對孿生姐妹,在發展中,互相影響,關系親密。神話為節日文化增添浪漫色彩,節日文化為傳播神話又提供了媒介。”[9]如正月初一“帖畫雞”習俗,有王嘉《拾遺記》重明之鳥的神話。《拾遺記》記載重明鳥能夠驅逐猛獸,辟除妖魔鬼怪。人們借重明鳥驅降邪惡的神力,每年正月初一,都制作重明鳥之雕像,插于門戶,或者“畫雞于戶”。而較《拾遺記》成書更早的《風俗通義》中并沒有“重名之鳥”的神話;《括地圖》中也只有“桃都山有大桃樹,盤屈三千里。上有金雞,日照則鳴”的記載。由此可見,“重名之鳥”神話是后人附會的,用以解釋正月初一“貼畫雞”的習俗,又為重明鳥神話的傳播提供了媒介。

傳說的附會如月中折桂。《夷堅志·揚州茅舍女子》中說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揚州有一名士子,出城閑游,見一輪巨大的赤環自地而出,內有白皙女子四五人在織絹,絹上“有成字數行:第一行之首曰李易,稍空,次又一人姓名,復稍空,又一人焉,如此以十數。乃拱手問之曰:‘織此何為?’一人毅然而對曰:‘登科記也,到中秋時候當知之。’”恰逢那年高宗車駕南巡,四方貢士云集。到八月發榜之時,“第一人曰李易,其下甲乙之次無一差,易正揚人也。于是悟首春所屆,蓋蟾宮云。”[10]這顯然是從蟾宮折桂衍生出來的傳說,其演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自《太平御覽》引《淮南子》“月中有桂樹”以來,其傳說不是鮮為人知,到了唐代又增添了吳剛砍桂的傳說。傳說的附會,給拜月的人們以無窮的想象空間。

人物的附會如介子推與寒食禁火。禁火習俗由來已久,《周禮·秋官·司煊氏》中說:“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中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鄭注曰:“夫遂,陽遂也。”又注曰:“為季春將出火也。”[11]也有說周代時,司烜氏負責用陽燧向日取明火,仲春時節便執木鐸告誡人們禁火,季春時再生火。尚未言及寒食與介子推。最早把介子推與禁火冷食聯系起來見于西漢桓譚的《新論》:“太原郡隆冬不火食五日,雖病不敢觸犯。為介之推,故也。”其后,東漢蔡邕《琴操·卷下·龍蛇歌》記載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令民五月五日,不得舉發火。”此時禁火的日期仍非寒食。到了南北朝,《荊楚歲時記》云:“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注曰:“介子推三月五日為火所焚,國人哀之,每歲暮春為不舉火,謂之禁煙,犯則雨雹傷田。”[12]明確表明寒食節紀念介子推的意義。歷史上雖確有子推其人,但寒食并非自子推開始,此說系后人附會。一方面,人物的附會,使得寒食節的人文內涵得以增強,提升了其節日紀念性。另一方面,這些人物因附會于民俗節日,使得其在歷史長河中不致被遺忘,更使民族精神得于傳承(如忠孝)不致被淡化。

其他如三月三日臨水消災之俗,有《續齊諧記》三月上巳秦昭王水邊獲神劍成就霸業的傳說;中元節有《盂蘭盆經》目連救母的傳說;九月九有桓景與費長房的傳說等。在節日的發展演變過程中,神話、傳說、人物與節日就是在這樣的共生并存機制里,互相推進著彼此的進程。神話傳說通過具體可感的人物形象、生平建樹,在一定的故事情節中表現意志和情感,這不僅詮釋了節日的緣由和意義,也為節俗的傳承增添了鮮活的人事及深厚的情感,如果沒有這些可以感知的故事和情感,節日傳承可能是枯燥乏味的,甚至是無法傳承下來的。

三 借用已有的民俗儀式

在節日的形成過程中,節日文化出于意義表達、情感涵養、秩序建構,或者娛樂、消遣等需要,采借其他民俗儀式到節日的框架中,使節日與儀式的關系固定下來,完成其儀式化過程。在歷史長河中,許多節日活動便借用已有的民俗儀式被人們廣泛傳頌,形成掌故,演化成風俗。所謂儀式就是儀禮和形式,中國傳統節日儀式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在節日中的表現形式,是節日文化習俗的行為敘事,其所承載的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表征,它不是對象化的存在,而是民眾自身的實踐。

祭祖習俗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人類祭奠始祖,《周禮·春官·小宗伯》:“祭三皇、五帝、九皇、六十四民,皆古帝王,凡八十一姓。”其后逐漸演變為祭祀人祖,董仲舒《春秋繁露·四祭》:“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此言不失其時,以奉祀先祖也。”隨著歷法的產生與完善,祭祖時間逐漸固定下來,并完成了其節日化過程:“人無貧富,皆祭其先,俗呼‘過節’,凡節皆然。蓋土俗家祭,以清明、七月半、十月朝為鬼節,端午、冬至、年夜為人節。”[13]春節祭祖習俗的記載可追溯到《尚書·堯典》:“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其形成與歲終出祭的古俗有關。歲末年初是辭舊迎新的吉日,因此在這一天祭祀就顯得尤為重要。而“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14],天地、先祖、軍師都是生存繁衍的根本,因此向他們拜祭渴求福蔭后代就再正常不過了。到了清康熙年間祭祖已成為民間廣泛流行的習俗,《古今圖書集成·歷象匯編·歲功典》卷二十二引《富平縣志》云:“每族溯宗祖數世者,共為圖像,名曰神軸。元日,子孫會拜。”祭祖的目的就是“慎終追遠”,感恩先祖,昭述祖德,并祈望先祖能庇佑子孫,恩澤后代,也借此襄助社會文化秩序的建構,溝通、協調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確定長幼有序,尊卑親疏:對上是敬祭祖先,對平輩是和睦兄友,對下是追求子孫綿綿其祚。

春聯是春節文化的符號代表之一,它最初起源于桃符,“由桃板演進為春聯,這個過程大約起于唐末,至明朝而完成”。[15]桃符本是用來祛邪辟祟之物,《左傳·昭公四年》中載:“桃弧、棘矢,以除其災。”最初多用于喪葬、祭祀等場合,以驅邪除惡,袱除不祥。《禮記·檀弓(下)》有曰:“君臨臣喪,以巫、祝、桃、茹、執戈,(鬼)惡之也。”大約到戰國時,民間已有把桃枝插在門戶旁,將桃枝插于門戶,不讓惡鬼進門作祟。《藝文類聚·果部》引《莊子》云:“插桃枝于戶,連灰其下,童子入不畏,而鬼畏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人們開始制作桃印,并在其上書寫文字,多用于夏至或元旦。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桃印》曰:“仲夏之月,萬物方盛。日夏至,陰氣萌作,恐物不楙。……以桃印長六寸,方三寸,五色書文如法,以施門戶。”[7]3122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帖畫雞戶上,懸葦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以后,在門戶旁插桃符、書寫咒符以辟邪驅鬼的習俗逐漸定型,從隋唐到五代歷演不衰。五代十國時,后蜀末代皇帝孟昶首次在桃符上題聯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至此形成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幅春聯,其功能在驅邪避惡的同時,也增添了祈福、祝愿。春聯之習俗由此流行開來,興盛至今。由此,可以發現春節貼春聯的儀式并非自古有之,而是在插桃木驅鬼的儀式上逐步演變而來的。

端午節龍舟競渡。當前,龍舟競渡已成為端午節必不可少的儀式活動。一說是為紀念屈原。《荊楚歲時記》載:“是日,競渡,競采雜藥。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人傷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競渡是其遺俗。”其實龍舟競渡起源于我國早期南方居民對龍圖騰的崇拜,先民們相信龍作為水神司管一方水域,掌管人們在水上活動的生殺大權。因此,早期越、吳、楚等地的居民,或是將舟船刻成龍形,或是裝飾龍紋,甚至“文身斷發,以避蛟龍之害”“應劭曰:‘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16]以此達到保護生命安全的目的。以后又衍生出向龍祈雨之意寓,以保證農業生產風調雨順,諸如“造土龍祈雨”“蜥蜴求雨”“畫龍求雨”“舞龍求雨”[17]等,祭神活動也逐漸增加了娛神成分,演化為龍舟競渡,并于南北朝時將競渡活動的節期固定下來,增添了紀念屈原的深層意蘊,由此形成了端午龍舟競渡的儀式。換言之,劃龍舟是在圖騰崇拜觀念影響下,由祛災儀式演變而來。

節日儀式繁多,其他如春節拜年、清明插柳、夏至祭天、七夕乞巧、重陽登高等。在節日文化的發展中,以約定俗成的形式讓民眾自覺地在同一時間點上進行大致相同的活動,在類似的儀式中體驗文化節日。這種循環往復的節日行為有規律地增強了民眾對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價值取向、行為規范的認知與認同。甚至有時人們并不知道節日的來源,但仍重復相同的節俗活動,這正是儀式的效力所在。

四 吸納飲食習俗形成節令食品

節隨時變,食因節異,因時而動,因農而變。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是在農耕文明的基礎上形成的,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農產品,因而節令食品也各不相同。節日飲食是人們對飲食文化的創造,承載著節期、意愿、信仰等多種因素。但節日與飲食的對接并非一開始就有之,而是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元宵節有食元宵的習俗。舊時正月十五并不是食元宵而是食豆糜,此習俗與祭祀蠶神有關。《續齊諧記》記載了張成夜遇蠶神的故事,并言“今正月半作白膏粥自此始也。”到了唐代,元宵節食為油?,鄭望之《膳夫錄》載:“汴中節食條,上元油?”。油?的做法,據《太平廣記·卷第二百三十四食》引《盧氏雜說》的記載[18],類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稱“面蠶”,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都中每至正月十五日,造面蠶,以官位帖子卜官位高下,或賭筵宴,以為戲笑。”[19]宋代又稱之為“圓子”:“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20]南宋詩人周必大《元宵煮浮圓子》中已能看到今天元宵的雛形。到明代,就稱元宵,與今天的元宵別無二樣。《明宮史》記北京上元節“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為果餡,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者”。從祭祀享先的食物到節令食品,“元宵”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才演變成今天的樣貌,成為元宵節的必備食物之一。元宵食品和節日同名,顯然是因借而來。寄托了民眾期盼團圓美滿的心愿,作為一種精神寄托維系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情感支撐。

端午節食粽。粽子早期也被稱作“角黍”,“‘角黍’之‘角’取自牛角的形狀”,[21]3“黍,是先秦文獻記載的‘五谷’之一”[22]2,最初是夏至祭祀時所用的食物,《禮記·月令》載:“仲夏之月……是月也,天子乃以雛嘗黍,羞以含桃,先薦寢廟。”到晉代時,周處《風土記》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唐徐堅注曰:“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可見在晉代已有端午食角黍的習俗。不過此時食角黍不限于五月五這一天,晉王嘉《拾遺記》載,百姓為了紀念周昭王和延娟、延娛二女,“至暮春上巳之日,禊集祠間。或以時鮮甘味,采蘭杜包裹,以沉水中。或結五色紗囊盛食,或用金鐵之器,并沉水中,以驚蛟龍水蟲,使畏之不侵此食也。”[23]從包裹的食物以及包裹方法可知,上巳之時,紀念周昭王和延娟、延娛二女的食物也是角黍,只不過紀念的人物不是屈原。《拾遺記》中也有關于屈原的記載,但并未把端午、屈原和食粽聯系在一起。最早把屈原與端午節聯系在一起的文獻資料是《續齊諧記》:“楚大夫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24]之后,粽子成了端午節的節令食品。可見,端午食粽是后人為紀念屈原,借用已有的食俗追加而成的。

重陽節食重陽糕的習俗。食糕習俗由來已久,晉時將“糕”稱作“蓬餌”或“餌”,《西京雜記》載:戚夫人“正月上辰,出池邊盥濯,食蓬餌,以祓妖邪。[24]《釋名疏證補·卷第四·釋飲食》引《說文解字》中說“餌”:“餌或從食耳,面謂麥面,粉謂米粉也。”又引楊雄《方言》:餌“謂之糕。”《東京夢華錄·重陽》引《玉燭寶典》云:“九日食餌者,其時黍稌并收,以黏米加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以黍米為原料的祭享食品“餌”成為重陽糕的前身。大約從宋代開始,“重陽糕”成為重陽節的節令食品正式見于史籍,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五記臨安重九之俗:“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豬羊肉、鴨子為絲簇饤,插小彩旗,名‘重陽糕’。”近現代以來,我國各地重陽時節食糕之風盛行,《上海縣竹枝詞》云:“九月登高例吃糕,樓登丹鳳上層高,幾家賞菊朋高會,幾供黃花百種豪。”今如北京稻香村的花糕、上海沈大成的壽桃、福州的九重稞等,其實都是重陽糕的變體。重九食糕的習俗寄托著人們美好的愿望,因“糕”與“高”音同,《歲時雜記》載:“民間九日作餻,每餻上置小鹿子數枚,號曰:‘食祿餻’。”其他如冬至餃子夏至面、臘八粥、年糕、年夜飯等。節令食品因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在節俗的傳承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人們在品嘗節令食品中感受民俗,加以記憶,使節日內化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從而傳承民族精神,凝聚中華兒女。

綜觀所述,中國傳統節日豐富多樣,得力于多個生成發展方式的推動,這些生成發展方式互生共構,共同影響了節日文化產生和發展的結構體系和構成要素,共同影響了節日的精神文化內涵和形態樣式,并促使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形成了兼收并蓄、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要很好地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26]無疑,探討傳統節日文化的生成發展,就要追溯傳統節日的根,講清楚傳統節日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以便我們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文化。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极品av一区二区| 五月婷婷激情四射|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亚洲天堂|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五夜婷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网2020|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88av在线播放| 2020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不卡高清视频| 毛片一区二区在线看| 91精品视频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亚洲无限乱码|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五月丁香在线视频|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区第一页|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国产男女免费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98超碰在线观看|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天堂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波多野结|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亚洲av综合网|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色综合婷婷| 本亚洲精品网站|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综合 |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网2020|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美女91视频|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亚洲性网站| 国产久操视频|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yjizz视频最新网站在线|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亚洲午夜片| 亚洲区第一页| 国产小视频免费观看| 麻豆国产原创视频在线播放 |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啪啪啪亚洲无码| 免费可以看的无遮挡av无码|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久久精品国产在热久久2019 | 成人亚洲视频| 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日本视频91| 国产va在线观看|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美女无遮挡被啪啪到高潮免费|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国产白浆在线|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