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會梅,劉一穎,鄧 敏
(紅河學院教師教育學院,云南蒙自 661199)
自我意識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是個體對自己作為客體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識,即個體對自己心身狀況的察覺和認識,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心理特征,以及自己與他人和周圍世界的關系”[1]。西方心理學從不同的方面提出過許多不同的自我意識分類,在形式上,自我意識是由自我認知、自我體驗和自我調節(或自我控制)構成,三者相互聯系、相輔相成[2]。自我認識和自我體驗是自我調節的基礎,自我調節則是在自我認識的基礎上,伴隨著自我體驗而發生。一個人的自我認識和自我體驗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其對自身行為的控制和調節。青少年在艱苦困窘的生活環境中,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強大壓力下,心理健康水平時常處在薄弱且危險的狀態。他們對于自我的認識常常會因為不良外界環境的干擾而產生誤判,造成自我意識混亂,對于很多的問題和事物的看法開始出現偏差,發生問題行為。當正確的自我認識沒有得到及時的肯定和維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一般,產生連鎖反應,進而影響到他們的自我體驗和自我調節,最終造成自我意識混亂,問題行為接連不斷。所以,自我意識救助是矯正青少年問題行為征程中的必經之路。
自我認識是自我意識的認知部分,是個人對自己及自己和周圍環境關系的認識和理解,包括對自己的身心狀況、社會關系的認識。青少年在長期不完善的認知結構影響下,對自我有著負面的、不正確的認識,這會直接導致問題行為的發生發展。一個人只有客觀正確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清楚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坦然接納自己的現狀,建立合理可行的人生規劃,明確自己人生的意義,擁有承擔社會賦予自己責任的信心,不斷學習,不斷提高,才能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規避利害,充分發揮自己的優點和長處,進一步看清自己的缺點與不足,于后期努力改正加強。這種正確的自我認識不僅可以增加一個人的成功體驗,同時也能提高人的幸福指數。提高青少年正確的自我認識,是維護青少年良好的自我意識的開端,也是其在維護心理健康的過程中矯正問題行為的有效策略。
自我體驗是自我意識中的一種情感問題,它是伴隨自我認識而產生的情緒體驗,包括自尊、自信、自愛、自豪以及幸福感、責任感、成就感、羞愧感、委屈感、憤怒感、內疚感等等。個體在自我認識過程中不斷進行著自我觀察,通過對自己的感知、思想、意愿和夢想等內部感受的覺察,做出初步分析、整理、歸納,進而上升到自我評價,對自己的外貌、理想、觀念、需求、動機、行為、品格等做出評斷。在此基礎上,個體需要對評價結果是否符合自己的發展需求做出體驗,進而對整體的心理和行為起到引發、維持或抑制的作用。不良的自我體驗是導致青少年問題行為的直接因素。
青少年在不斷實踐、維持正確的自我認識的基礎上,躍躍欲試,想要檢驗自己努力的結果如何,自我體驗便登上了舞臺。通過自我體驗,了解自己的心態,再次評價自己,并采取實際有效的方式方法干預有可能發生的問題行為。積極的自我體驗,不僅可以對青少年的心理和行為適時進行調節,把自我認識內化為青少年的需要和信念進而指導青少年的言行,還可以伴隨自我評價,激勵個體從事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發展的行為,抵制問題行為發生。培養青少年積極良好的自我體驗是矯正青少年問題行為的有效策略。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工作、學習中難免會遇不順,煩躁、焦慮、不知所措等情況,每個青少年都在所難免。若是一概采取消極、回避、自暴自棄的方式對待,成年累月下來,身心必定千瘡百孔,常人如是,青少年更甚。因此,正確的自我調控能力在此就發揮了其價值。
自我調控是個體自發對自己行為、思想、言語及心理活動等進行有目的的調節。個體在自我認識的基礎上,進行自我體驗,伴隨著自我評價,進而發現自己存在的不足,在期望改正的心理驅使下,主動提出目標,并通過實際行動進行心理或行為實踐,達到心理預期的過程即是自我調控的過程。
青少年在積極良好的自我體驗后,肯定自己的優勢和能力,矯正自己的缺陷與不足,以行動反復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達到自己心理預期的滿意值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時候,有效的自我調控則成了維護青少年良好的自我意識、保護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最后一道關卡,邁出這一步,將會極大地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將要迎接的便是希望滿載的嶄新明天。
每個人針對自己的人生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見解或想法,我們對于自己生存的目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和態度就是我們人生觀的具體體現。它表現在我們對于幸福、苦樂、生死、榮辱、戀愛、婚姻、事業等的主張和立場。社會上每個人的人生觀都不同,而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因為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發展現狀下,人的直覺和感受會發生變化,人生觀也會隨之發生著變化。這種變化或趨于好的方面,或趨于令人悲哀的方面。青少年的人生觀有時充斥著一種灰暗的色彩,消極、失望、孤獨、悲哀等灰暗的人生觀誘發了青少年的問題行為。正確的人生觀對人們的人格和實踐能力時刻起著規范作用[3]。矯正青少年的問題行為,必須幫助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人生要過得寧靜而自由,關鍵在于要有一顆寬容的心。青少年作為一個社會人,往往會遭遇太多的不公、詰難、指責、非議、糾結、誹謗、陷害……甚至是毀滅打擊。如果青少年學不會寬容,心靈的毒蛇就會時刻撕咬自己的靈魂,怨恨、發怒、不平、懊惱,甚至大動干戈。青少年對過往的時代和“得罪”他們的人充滿怨懟,內心久久不得平抑,憤怒的仇恨往往會誘發問題行為。教育青少年寬容地對待世界、對待生活的人生觀,必能安撫青少年受傷的內心,進而遏止青少年的問題行為。
快樂是幸福的源泉,快樂是美好的代言。一個健康向上的人必定擁有一份創造世界、改變生活的熱忱。青少年躋身于這個世界,周圍環境必然影響著他們每一天的生活,他們的行為也在不斷改變著周圍的環境。生活不可能亙古不變,或經歷坎坷,或一帆風順。面對種種際遇,有開心的、有傷心的,有驕傲的、有悔恨的,有希望的,有失望的……青少年只有維持一種快樂的人生觀面對這些際遇,心靈才會得到放松,明天才會更加美好。青少年在諸多消極的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對于創造世界、改變生活的“鴻志”逐步被現實消磨,生活的不愉悅造就了他們悲觀的人生觀,最終逐步導致青少年失去斗志,發生各種問題行為。教育青少年快樂地創造世界、改變生活的人生觀,有助于青少年重拾信心,直面困苦,迎難直上,創造嶄新未來,堅決抵制問題行為。
人從出生就得開始學會感恩。人生短短幾十載,要感恩的太多太多。我們要感謝父母的生育之恩,家人的養育之恩,親友的關愛之恩,教師的教導之恩,同伴的陪伴之恩,同事的互助之恩,社會的培育之恩,國家的安保之恩……。我們只有知道自己到底得到了多少,才會明白自己需要付出多少。時常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用實際行動表達給那些我們需要感恩的人,我們的心靈才會得到升華,社會才會變得更加美好。青少年因為處于相對弱勢的社會地位,常常會對社會、他人心懷芥蒂,會不自主地忽略自己所得到的,放大自己所付出的。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心理的不平衡感,繼而發生問題行為。教育青少年心懷感恩地感受世界、感受生活的人生觀,使青少年正視付出與得到的辯證關系,可以防止青少年問題行為的發生。
關于價值觀的概念有很多,國內外學者根據不同理論觀點和研究方法從不同角度均對其作過定義。價值觀可以定義為是個體對于世間事、物在自己心中所位列的好壞主次之分。價值觀反映著個體對事物是非、功過與重要性的評價,價值觀的矛盾和沖突實質是事關生命意義和生存根基的矛盾和沖突[4]。價值觀的不同,決定著個人所看重的事物表象不同,人生追求不同。正確的價值觀,能支配和制約個體行為的動機,影響個體動機模式;能反映個體的認知和需求狀況,幫助個體在不斷地自我檢驗中成長。端正青少年正確的價值觀,是維護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頂梁柱,是矯正青少年問題行為的有效策略。
因為沒有,所以想要擁有,這種心態屬于人之常情。青少年由于涉世未深,往往對于名與利有著高于常人的欲望。當這種欲望無限膨脹,就容易導致青少年誤入歧途,采用一些不正當的手段,用道德來交換想要擁有又不曾擁有過的名利,發生問題行為。而為這曇花一現,如水中月、鏡中花般的名利付出的,將是自己的道德與良知,還有那個原來的自我。彼時,一切得到的通通化為泡影,一切逝去的卻永不復來,這個代價將會成為青少年一生的痛。所以,青少年對待名利應擁有一顆平常心,在名利問題的思想上開闊一些、淡薄一些、超脫一些,不為名“韁”所累、為利“索”所縛,才能在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環境下保持自我的道德人格,抵制問題行為發生。
關于權力的定義,國外學者彼得·布勞、馬克斯·韋伯、羅杰·科特維爾等人,以及中國學者周永坤、林吉吉、張循理、鄧楚開等人從不同角度均對其做了相關闡述,其核心部分都是圍繞同一個主題,即權力體現著一定主體的支配力量。通過分析比較,在切合青少年這一主體的前提下,決定采用鄧楚開關于權力的定義。鄧楚開認為,所謂權力,即“一定社會主體憑借其對社會資源的控制從而具有的使其他社會主體服從其意志的一種支配力量”[5]。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支配欲望,這種欲望的發泄需要以人的權力為依托,因此自古以來人類對于權力的追逐從未停歇。
青少年因長期處在一種被支配的地位,其支配人的欲望較之常人更甚,對待權力的追逐好像永遠沒有滿足。一旦在某種程度上擁有滿足這種欲望的權力,很容易產生報復心理,將自己曾經受到的屈辱、不甘全部施壓在他人身上,造成專權濫權,甚至是腐敗等問題行為。這不僅僅是青少年個人的毀滅,對國家社會的發展也十分不利。青少年問題行為教育過程中,應強調青少年對待權力的平常心。
生活之于個人,就如同靜水之于游魚。人生存的形式決定人生活的內容。在個體的自我發展歷程中,發展的順利與否直接決定了其生活質量的高低。青少年因其較低的生活質量普遍對于生活存在負面情緒,“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等現象時常有之,自我放棄、威脅暴力也偶有發生,這些都非常不利于其心理健康的發展,導致問題行為發生,甚至影響其一生。在青少年問題行為教育過程中,我們要抓緊維護青少年對待生活的忍耐心,鼓勵其在生活中要有一個積極樂觀的態度,對人生旅途中可能遇到的坎坷或機遇有所準備,注重精神生活,客觀評價自我生活質量,為自己制定健康的生活方式。
工作不分貴賤,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對待工作,人人都應擁有一顆責任心。青少年因其從事較之“低下”的社會工作,很容易生出得過且過、混吃等死的不良心態。這不僅嚴重影響其自身的發展,還損壞了良好的社會風氣。教育青少年對待工作的責任心,就是引導他們熱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對自己的職業有自豪感、神圣感和使命感,對自己的工作所擔負的責任有一種敬畏心和責任感;使其明白個人的能力不在于其工作的崗位和形式,關鍵在于是否有敬業、勤業的信心和創業、立業的決心。無論何種工種,從小事做起,不懼艱難,扎實踏實才是成功的關鍵。
青少年在長期的生活窘境和極少的人際交往中,心理的偏執感和報復感會逐漸麻痹其神經,造成對于社會的負面認知,產生問題行為。在對待世事的態度上常常過度激憤。所以才會出現2013年在釣魚島事件影響下,社會出現多起打、砸日系車輛的暴力事件,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社會形象,也對青少年自身造成了不良影響。維護青少年對待世事的正確價值觀,就是倡導青少年凡事多冷靜思考,用理智克服沖動,多包容,以一顆平常心理智地看待世事,進而抵制問題行為發生。
性格是人在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所表現出來的個性心理特征[6]。它包含了三層含義:首先,性格是表現在個體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中的;其次,性格是個體獨特的、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征;最后,性格是最能表現一個人個性差異的具有核心意義的個性心理特征。性格具有穩定性,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人的性格是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在與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同時也在人與客觀現實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發生著變化。人的性格涉及人行為的內容,它一定程度上表現著個體與社會的關系,有好壞善惡之分,能夠反映出人道德品質的好壞。良好的性格品質是個體正確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集中體現,是個體社會價值和社會意義的決定基礎,是個體杰出道德風貌的集中體現。性格是一個構成復雜的化合物,它由四種不同的性格品質所組成,即性格的態度品質、情緒品質、意志品質及理智品質。
青少年在不斷接觸到身邊消極的、負面的環境因素影響下,性格很容易朝著不良的方向發展,因為生活的窘迫致使其誠實變得虛偽,因為條件的限制致使其從勇敢變得怯懦,因為灰暗的前途致使其從勤勞變得懶惰,因為稀少的持有致使其從果斷變得優柔寡斷……這些朝著不良方向的改變會一步步將青少年推入道德毀滅、前途無望、三觀盡毀的深淵,產生問題行為。維護青少年心理健康,必須積極維護青少年良好的性格品質。
性格的態度品質是個體對客觀現實的各個方面給予的態度反應中表現出的一般特征。由于個體態度的對象或現象是多種多樣的,態度的情境和心境是變化多端的,因此關于性格的態度品質也是五花八門的。個體對于事物所表現出的性格上的態度品質直接反映著個體對社會、集體、他人、工作和學習以及對自己的直觀感受和看法,直接影響著個體處理客觀現實中各種社會關系過程中所做出的判斷。
青少年是尚未發展成熟的社會人,他們對于社會、集體、他人、工作和學習以及對于自己的態度都很容易走向極端,導致心理嚴重失衡,產生問題行為。維護青少年性格上良好的態度品質,有助于青少年保持對社會、對集體、對他人的公而忘私、禮貌待人、衷心正直;有助于促進青少年積極工作、認真學習、勤儉生活、創新未來;有助于督促青少年勤于律己、謙虛謹慎、刻苦奮斗、自尊自愛。培養青少年性格上良好的態度品質,是防止其發生問題行為的有效策略。
性格的情緒品質是個體在情緒活動方面表現出來的性格特征。個體的情緒品質直接關系著個體的為人處事效率,關系著個體對于事態發展的控制能力,關系著個體心境的發展變化。青少年由于客觀環境的影響,普遍存在消極的情緒情感,對于其自身心理健康的發展十分不利。矯正青少年消極的情緒情感,首要關注的即是維護青少年良好的情緒品質。良好的情緒品質是個體積極的、擁有正能量的情緒活動的直觀體現,是個體心理健康的組成要素之一。
維護青少年良好的情緒品質,有助于青少年改善其自身受情緒影響的程度和情緒受抑制控制的程度;有助于青少年時刻保持情緒穩定、心平氣和;有助于青少年縮短受情緒影響時間,增加工作、學習效率;有助于青少年選擇積極愉悅的主導心境面對社會生活。維護青少年良好的情緒品質,是維護青少年良好的性格品質的有機組成,是預防青少年發生問題行為的有效策略。
性格的意志品質是個體通過意志努力,在調節自己行為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個體的意志強弱與其抗壓抗挫能力成正比,與其處事效率與成事幾率成正比。青少年在長期失敗的體驗下,在飽受挫折壓迫的情況下,性格的意志品質逐漸被削弱,對夢想與未來的憧憬逐漸模糊,最終隨事沉浮,得過且過,發生問題行為。維護青少年良好的意志品質,有助于青少年明確行為目的,自覺主動控制行為發展;有助于青少年在長期工作中保持恒心和堅韌性;有助于青少年在緊急或困難情況下沉著鎮靜、勇敢果斷。擁有良好的意志品質,是青少年發展自我,突破現狀的必要條件,也是防止問題行為發生的有效策略。
性格的理智品質是個體在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認知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征。個體在感知方面,或主動、或被動,或分析、或綜合,或快速、或精確;在記憶方面,存在主動與被動之分,擅形象記憶與擅抽象記憶之分;在想象方面,分主動想象與被動想象;在思維方面,主動思維對立被動思維,獨立思考對立依賴他人,深刻對立膚淺等。青少年的理智品質往往決定了青少年對事物的認知程度,決定了青少年處事的直觀依據。維護青少年良好的理智品質,有助于青少年正確改善感知方式,改良記憶方法,加強主動想象與思維,理智對待各種應激情況,有效防止問題行為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