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淑珺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福州 350200)
維度,又稱維數,是數學中獨立參數的數目。在物理學和哲學的領域內,指獨立的時空坐標的數目,包括0維、1維、2維、3維、4維。空間是與時間相對的一種物質存在形式,表現為長度、寬度、高度,也指數字空間、物理空間與宇宙空間。[1]立體裁剪范疇中的維度和空間不存在明顯的概念區別,是指從縱向和深度對作品造型進行塑造和延展,這種塑造和延展可以突破時空的界限,不必拘泥于作品制作時所使用的人臺的局限,也避免操作過程中僅僅著重于一個面或一個局部,而忽視了作品是由多個面互為關聯的整體。
非常規材料是指除常規服裝面料之外的所有材料,包括工業材料和生活用品等。“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①這里的五材,即指構成自然萬物本質元素——金、木、水、火、土。這是自然萬物為所有的工藝創造活動提供的最基本的物質基礎。材料的物理性質通常指一件材料的外形、樣貌、色彩、結構等。一般來說,物理性質是可看、可摸、可聽、可嗅的。在創意服裝設計過程中,要根據設計的基本原則,比如什么場合、什么人穿、塑造什么形象等,了解不同材料的物理特性,靈活運用[2]。
立體裁剪源于西方,區別與服裝平面結構制版并與其相輔相成,共同承接服裝從設計到成衣實現的重要過程。立體裁剪以無紡布或胚布作為媒介,通過學生的設想與結構原理的知識儲備直觀地在人臺上進行手動操作,塑造出與設計構思接近的款式形態,并與人體工學特點相契合[3]。
創意立體裁剪是由立體裁剪發展至今派生出的一種服裝結構裁剪與制作方法,相對立體裁剪而言,創意立體裁剪突出“創意”的特點,這就要求學生在操作中要不斷挖掘設計可能性,不時迸發創新激情。在創意立裁過程中由于使用的材料、學生的發散思維、空間維度的變化、制作方式等因素都會隨著操作的進行而產生可變性,這些不斷變化的因素直接作用在操作過程中本身就使得立裁成為能夠激發新思維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創意立體裁剪就是在各種因素變化碰觸中,激發學生從多種角度考慮造型的實現并進行空間和維度上的不斷探索,眼、腦、手并用,讓技術與藝術能夠恰到好處的結合并衍生創意作品。
國內的服裝專業相對于國外來講還比較年輕,跟其他相對成熟的設計專業相比仍然處于發展階段。創意立體裁剪近幾年才融入立裁課程體系中,未在國內所有的服裝專業中形成普遍必修課,創意立體裁剪的課時安排也較為有限,大多數學校仍徘徊在以立體裁剪基礎作為重點的課程教學層面。以“造型聯想”為立裁課程實驗性教學主導的北京服裝學院是目前眾多服裝院校中較為特色的立裁訓練課程。通常教師都會采用傳統的折紙方式來作為教學操作手段,通過多種折疊和裁剪方法使立裁面料產生類似折紙形成的造型效果,從表面上看課程像是突破了傳統選取稍加變化的服裝結構作為立裁課程目標進行訓練的方式,但是這種教學內容和思維方式仍然十分單一與固定,無形中忽略了立裁能夠給學生帶來思維的無限啟發和創意的可能性。
創意立體裁剪能夠眼、腦、手并用來激發學生的創意思維,使立體裁剪課程變得生動有趣,實現學生自己的設計初衷。通過非常規材料的使用,學生接觸到服裝面輔料等常規材料之外的材料,拓寬設計思路,換角度思考服裝作品成立的可能性。
多半學校的立裁教學體系側重于服裝造型基本設計能力和成衣結構邏輯思維的培養,將立裁訓練視為推動學生認知服裝形態及塑造基礎結構的必要學習過程,而忽略了對制作材料的多樣性考慮。而本項目的研究側重于非常規材料在空間與維度中展現造型的張性,結合立體構成、材料再造等課程來塑造創意服裝形態,豐富課程內容,開拓創意思路。
從培養創新意識角度出發的創意立體材料課程教學改革為低年級學生搭建“形體”“維度”“空間”三者關系的認知路徑,橫向上掌握服裝結構設計的基本技能,縱向上體驗服裝設計本質——原創設計造型的衍生規律,并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宏觀上創建學生設計思維的系統性與協同性,具備“軟雕塑”的創新造型能力,生成正確的空間與維度觀念,在設計的原創思維和技術不斷推進的相互作用下,不斷衍生出創意造型,解決樣板轉化、工藝制作等問題,沉浸中不斷由淺及深汲取專業知識,繼而建立完整的教學體統化并強調課程學習關鍵環節加以技能的拓展與延伸。
1.建立系統性
在創新思維的引導下,融合空間、立體、維度三者為統一的有機整體,學生與人臺的互動貫穿始終,操作隨著創新思維而不斷調整,強化創意與激情在整個課程中的主導地位,引導學生結合非常規材料、色彩、肌理等因素的變化,從二維平面到三維立體空間的發生機制及形態生成邏輯。將整個課程項目化、整體化,在整體中進行細致分解,有針對有創新的操作階段性任務,每一階段的進行同時又是對整體效果的逆向思考,由表及里,將原創思維大膽發揮加以發想盡情表達在創意立體裁剪課程中。
2.強化關鍵點
(1)運用理性規則加以感性發想
建立在理性思維基礎上的感性創意發想往往更能夠順暢進入操作狀態,這是創意立裁需要的關鍵狀態。提取靈感元素之后從服裝原始造型結構出發,進入結構線,漸入面,進而生成局部廓形與整體造型,每一個環節都融入感性發想,在理性規則的指引下慢慢向整體發散,不斷延伸,隨之學生的思路和視野緊跟漸漸開闊,創意發想也愈加明朗,反過來作用于理性思維,沖破固有形式所帶來的阻礙,環環相扣互為補充,促使設計創意不斷衍生的無限可能性。
(2)在形體之外表達“空間”
人臺與面料之外的維度是無限的空間,學生能夠無限延展服裝結構造型,而非固有的思維定式,將面料附著于人臺之上的合體、寬松或版寬松結構,或是局部的褶裥與波浪等缺乏張力的廓形,如此束縛了學生對結構的想象空間。因此在形體之外的空間該如何表達顯得尤為重要,有利于學生對空間造型的創新思維能力提升。從立體向空間維度的延伸成為學生空間造型塑造能力的關鍵。
(3)強化類型化教學
從局部到整體、平面與立體互動、單一元素到整體造型衍生,多項類型化教學操作讓學生能在立體的結構上了解服裝的空間感、體積感以及展示效果,利用非常規材料對整體服裝進行綜合考慮,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想象力、創作力以及增強他們的實驗動手能力。
3.預留拓展性
教學改革計劃中系統化地引導學生完整體驗一次從靈感元素概念生成到創意設計方法實驗演進,以創意立體裁剪課程內容作為一個大項目,引入非常規材料挖掘立裁造型創意的可能性,啟發學生新思維。立裁技術行為與藝術衍生這一互動設計的思維操作方式,使服裝立體裁剪教學從固有結構更好地向設計方向延續。
創意立體裁剪教學如何在維度和空間的拓展中實現非常規材料的造型運用,以及在“維度”與“空間”概念的傳授中如何引導學生從“維度”與“空間”概念邏輯生成到設計方法演化,挖掘立裁過程中的設計衍生的操作方法,拓寬服裝創意造型的思路,對當下創意設計教學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4]。
學生大量的了解和欣賞后現代服裝設計大師的作品,打破用面料來塑造服裝的常規制作方法,暫時忽略服裝服用性能的限制,調動想象力,利用諸如工業與生活用品等各種唾手可得的綜合性材料[5],例如瓦楞紙、包裝繩、泡沫、膠片、別針、易拉罐、螺絲、木條、竹片、聚氨酯發泡劑、亞克力板、焊絲、光碟、磁帶、羽毛、人造橡膠等。
首先,學生要對創意立體裁剪作品進行構思,一方面考慮材料的選用,另一方面考慮作品造型,這就需要學生先畫出設計圖,將作品的效果圖包括作品中的造型、細節、肌理詳細地繪出,在效果圖旁標注清楚每一個部分每一個細節所采用的材料,其次將整個效果圖大致的顏色進行規劃。
接下來也是最關鍵的一個環節是制作小樣,所謂制作小樣,指的是對作品細節及肌理部分的造型先進行前期的試驗,特別是對非常規材料進行改造后效果的確定,經過反復嘗試、試驗,制作出符合設計意圖且令人滿意的效果,以A4大小為宜。由于非常規材料極少用于服裝創作中,尤其是服裝專業學生對非常規材料的使用及性能更是不熟悉,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造成作品的不可控制,超出自己原有的設計和想法,甚至是背離作品。因此這個環節尤為重要,將決定整件作品下一步的創作走向。
在小樣的制作過程中,學生一方面可以邊嘗試制作,邊了解自己所使用的非常規材料的性能,比如有的同學會選用噴漆,漆含有揮發性物質,對一些被噴的材料會有腐蝕性,而且噴這類動作較為隨意,不好控制,更需要多次嘗試,在嘗試的過程中總結經驗,如何使噴更好的在可控的范圍內表現出自己的想法,能夠噴出自己想要的作品。再比如有的同學選用塑料調羹,塑料調羹比較堅硬,服裝作品從根本來說是帶有曲面的,如何使塑料調羹能夠有一些造型上的變化,不至于形狀的單一,那么學生很容易聯想到用火來烤,利用調羹受熱柔軟的瞬間調整其形狀,這就需要學生反復進行試驗,在很短的時間內將調羹調整到符合作品要求又令人滿意的效果。從小樣制作的優劣可以預見整件作品的好壞,建立在有前期小樣制作基礎上的作品能夠更加成熟完善,甚至超出小樣的效果。
另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顏色,一件作品給人最直接的印象就是顏色,其次才是造型,進而是細節、肌理。作品的顏色需要在整件作品的情況下考慮,這就要求學生在制作過程中,對作品顏色的把握要區分主次,比如作品局部存在漸變色,局部離不開整體,漸變色的部位要跟整體會融合,特別是銜接處。學生可以在整件作品做到六七成之后,用消失筆在作品上面對顏色的分布大致標記一下位置,初步上色,選取片區或將主要部分顏色先做好,接下來繼續完成作品,基本完成的時候再進行一次前面的步驟。總之,顏色的制作要跟整件作品的制作結合在一起進行,千萬不能分離開來。
非常規材料制作立體裁剪的過程,其實就是材料二次設計與服裝立體構成相結合的過程,對于材料的使用其實可以更為廣泛、多種,在制作小樣的時候可以選取多種材料進行綜合試驗,甚至可以和一些有機材料發生物理或化學的反應,改變材料原有的面貌,使作品更具有創意。在空間造型上除了對細節、肌理進行小樣制作的嘗試之外,對作品的各個維度造型也可以進行小樣嘗試,比如局部結構的縮小化試驗,用替代材料進行簡單的先期塑造等。通過造型、細節、肌理等多方位多角度的小樣制作的試驗,使作品達到盡善盡美。
基于“立裁”形制之上的創意立體裁剪課程,為學生搭建出維度與空間交融中靈感的碰撞與設計的表達,在眼、腦、手協助互動間不斷激發設計思維、拓寬設計思路,這種反復構思、不斷塑造、重復修改與實驗的過程深入淺出地訓練著學生的發想與實踐的思維記憶。實際上,創意立體裁剪本身并不具備這種沉浸性,它需要學生一開始就帶著創意發想進入操作狀態,并且貫穿始終。然而非常規材料的使用能夠帶來更多操作沉浸體驗和制作的快感滿足,學生直接在人臺上近似立體構成般的操作,維度與空間不受限制,創意思維也跟著二者無限延展,直觀且有效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熱情。這些環節密切關聯、由淺入深,既能滿足技能學習的漸進性,又能實現創意在互動中的不斷迸發,對今后服裝教學與創作,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注釋:
①(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浦衛忠、龔抗云、于振波、胡遂、陳詠明整理,楊向奎審定 《春秋左傳正義》卷38<襄公二十七年>,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第10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