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英
(中共云南省委宣傳部新聞出版產業技術中心,昆明 650031)
云南省紅河州建水縣地處滇東高原南緣,地勢南高北低。特殊的地質、地理及氣候條件,形成了特殊的土壤類別,分為黃棕壤、黃壤、紅壤、燥紅土、磚紅壤性紅壤、紫色土、沖積土、水稻土等8個土類,10個亞類,17個土屬,49個土種,特別適宜制作陶瓷。[1]產地范圍為建水縣臨安鎮、曲江鎮、南莊鎮、西莊鎮、官廳鎮、面甸鎮、青龍鎮、岔科鎮、普雄鄉、坡頭鄉、李浩寨鄉、盤江鄉、利民鄉、甸尾鄉等14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建水紫陶原始制陶工藝,萌芽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燕子洞,距今3500多年,源于2000年前西漢,經歷了唐宋元明,始于清時期。民間有“宋青瓷,元青花,明釉瓷,清紫陶”的說法。政治體制、社會生產力發展、審美習慣的變化以及中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沖擊等因素,造就了建水紫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興盛和衰敗,其發展史有獨特的系統性、發展規律和時代特征。
建水紫陶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工藝獨特。與“江蘇宜昌紫砂、四川榮昌陶、廣西欽州陶”并稱中國的“四大名陶”。以建水境內天然呈色為紫、白、青、黃、五花等五種陶土為原料,采用全手工制作。
建水紫陶裝飾講究,以書畫、金石、鐫刻、鑲嵌等為主要手段,特別是運用“無釉磨光”“殘貼”“淡艷”“陰刻陽填”等獨特制作工藝,使紫陶成器集實用性與觀賞性于一身,是目前中國能較好體現陶器與字畫完美融合的藝術品。
建水紫陶特有裝飾表現手法:斷簡殘帖。此法取書法、線描繪畫及拓片和瓦當紋樣,以金石刻印,包括竹簡、信札、書箋等匯集一體組合表現,其形似破碎、撕裂,形色自然,筆意古樸簡練,氣韻橫生,被世人稱之為“非書勝于書,非畫勝于畫”,用現代理念來說,可謂極具創意和設計意味。當然,此法需運用篆、隸、真、行、草書于其上,或山水花鳥立意以抒發作者的創作情感。這種表現形式雖源于中原的“錦灰堆”,但作為一種與陶上刻填技藝相得益彰的陶藝裝飾語言,卻是清末建水紫陶文化宗師王定一開創的,其陶飾藝術是推動建水紫陶進入文人化時代的開始,影響深遠。①
建水紫陶獨有的工藝制作:陰刻陽填。其兩道環節稱為“刻花”和“填泥”。刻填是技巧,書畫是靈魂,拉坯是絕活,磨光是工藝,帖與簡則是文化,這是建水紫陶的不同魅力。陰刻將墨跡刻除,陽刻保留墨跡,刻除其余部分。用鋼質傘骨制作,能夠切劃出比頭發絲還細的線條,挑刀時富有彈性的刻花要求刻刀刀刃薄、窄、尖、利左邊為空心刀,右邊為刻刀。其刀法有切刀、劃刀和挑刀三種。正是這一刻一填間為建水紫陶留下了永久的容妝,不曾褪去的色澤,像鉆石般永恒。①
至今為止,建水紫陶傳統制作工藝在各類陶瓷當中仍然具有唯一性特征。1932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建水紫陶獲得美術獎。2008年,建水紫陶燒制技藝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16年7月,建水紫陶被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2]
2004年,建水僅有7家紫陶企業。截至2020年8月,建水登記注冊的紫陶企業共1884家,從業人員3.4萬人,2019年建水紫陶產業的年產值達34.06億元。建水縣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及“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有“滇南名城”及“文獻名邦”美譽。近幾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建水旅游城市名片之一的建水紫陶認知程度不斷提高,給紫陶生產也帶來了廣闊的市場商機。當代的建水旅游產業與紫陶產業,可以說處于最好的持續發展階段,迎來的是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2017年10月文化部印發《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創建資格名單的通知》,建水紫陶文化產業園區等十個園區獲得了第一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創建資格。[3]同時示范園區項目被文化部納入“2017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項目庫及文化部文化產業精品項目庫。建水縣委政府高度重視建水旅游與紫陶產業鏈的有機結合。建水紫陶文化產業示范園規劃建設總面積達358.87公頃,力求打造成由紫陶產業發展集聚核心區,人才培養實訓區、產品研發區、物流配套功能區組成“一核三區”,集創意、生產、展示、市場、體驗為一體的國家級文化示范產業園區。
第一,積極落實建水紫陶創意園、碗窯古村保護等項目建設快速推進。依托紫陶文化產業,促進產業融合,培育文化旅游、文博服務、文化創意、休閑娛樂和觀光農業等相關產業,通過多元產業業態培育,帶動區域文化經濟可持續發展、促進產業融合、產業結構調整及提質增效。
第二,積極推進建水臨安古城、建水西莊紫陶小鎮兩個特色小鎮建設,提出了圍繞“做強紫陶龍頭企業,做大日常系列陶器,做優中小微企業,做精大師級紫陶作品”指導思想,將建水紫陶作為產業要素和文化要素植入,形成創意設計、生產加工、文化傳播的聚集區。
第三,以招商引資為抓手,加強建水紫陶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合作。目前,貝山陶莊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擁有州民族師范學校陶習苑實訓基地、特殊學校紫陶實訓基地、紅河學院紫陶學院、云南冶金技校臨安校區等四個紫陶實訓基地,形成大學美術專業、職業制陶技術等不同層面的立體人才輸送模式,每年為建水紫陶產業輸送各類人才近千人。
第四,創新生產模式,把機械化生產融入傳統工藝流程。繼續保留建水紫陶特有的無釉磨光、陰刻陽填、斷簡殘帖等傳統全手工裝飾制作工藝的基礎上,細分市場需求,不斷創意創新,打造出能滿足不同類別審美習慣人們的作品系列。優化工序流程,比如對第一道泥料制備工序采用現代設備,提升制泥、煉泥等階段的生產效率,降低紫陶產品的成本。
第五,充分利用好“互聯網+”優勢。除依托傳統淘寶、天貓、阿里巴巴等網絡平臺進行“互聯網+”以外,2017年7月,建水紫陶系列產品正式列入中國涵蓋氛圍最廣的東方美學生活電商平臺——“東家”APP獨立銷售類目。籌備開發建立微信銷售公眾號“茗陶薈”,打造“紫陶會”APP等網絡銷售、展示平臺。就“紫陶文化節”等重大節慶活動,通過“抖音”“快手”“螢石”等網絡平臺,實現實時直播,滿足手機、平板等終端的龐大用戶群。
隨著園區各項目及工作的落實開展,將建水紫陶作為旅游產品向世人推廣,除了能充分的展示建水歷史文化之外,也對建水紫陶的傳承必將作出應有的貢獻。
2010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從版權的主體(可以享受版權的個人和法人)、客體(可以給予版權的作品)、內容(作者對其作品享有的權利)、歸屬、保護期限、繼承、轉讓或使用許可、限制、侵犯版權及其處罰、版權管理(或登記)機構等幾個方面。圍繞知識產權保護為核心,維護版權主體的合法權益為目標,以立法形式對作者創作的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享有權利,因第三方創作、傳播和使用作品而產生的權利與義務,作者有權控制和處理自己的作品,有權分享因作品被第三方使用而產生的經濟利益。作者申請版權保護后,標志著所有權歸版權主體所有;有利于作品的許可、轉讓、來實現作品的經濟價值;有助于出現版權糾紛問題時,為作者解決版權糾紛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依據。
目前,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化傳承創新、旅游產業發展及版權登記交易有機結合,走在前列有江西景德鎮的模式。景德鎮陶瓷文化旅游蓬勃發展,文創、電商、物流等產業方興未艾。陶瓷、文創和旅游是景德鎮版權資源的重要領域。
2019年8月26日,國家發改委、文化和旅游部印發了關于《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實施方案》的通知(發改社會〔2019〕1416號)。根據國務院正式批復的《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實施方案》,江西省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及時完善組織領導,強化工作機制,明確工作分工,加大支持力度,制定出臺了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層層落實推進各項重點任務,扎實穩妥的推進試驗區各項建設工作。
2020年4月26日是“世界知識產權日”,當日景德鎮市陶瓷版權快速維權中心正式在該市陶溪川文創區揭牌,旨在建立權責清晰、部門協作、規范有序的陶瓷版權維護制度,完善陶瓷版權登記、舉報受理、鑒定,逐步建立和完善陶瓷版權維權體系,一方面提升景德鎮市陶瓷版權權威,另一方面加大景德鎮市陶瓷版權保護力度,在全國版權保護服務樹立了先進典型。
云南因地處西南邊陲,特別是各地州縣,整體版權保護跟“北上廣”等經濟發達地區相比,存在“著作人版權登記意識欠缺,版權登記數量及交易有限,版權保護與產業發展難融合”的短板。但不缺乏在傳承基礎上,獨立完成藝術及工藝創新的探索。如:建水紫陶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陳紹康,大膽創新探索出了彩泥淺填色彩過渡方法,用來表現人物造型和刻畫面部細節,攻克了建水紫陶彩填裝飾只能用單一色彩的線條表現的技術難關。
為加強對建水紫陶的版權保護,一方面必須加大《中華人民共和國版權法》在民眾,特別是在著作人及非遺傳承人中的宣傳力度;另一方面,加大建立和設置線上線下快捷、簡單的版權登記服務體系。同時,將版權保護與旅游、文化等民族地方特色產業發展深度融合,促成更多更好的原創作品宣傳和交易。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社會發展要“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而各級政府部門最本職的工作就是深入基層,在與人民群眾接觸過程中了解人民群眾的訴求,專業、及時地解決人民群眾的問題。
中共云南省委宣傳部版權管理處、云南省新聞出版產業技術中心,作為服務云南全省版權作品登記窗口部門,堅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鼓勵和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切實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著作權人提供版權登記的貼心服務。真正體現了“人民需要版權登記,版權登記為人民”這個樸素的道理。
云南省版權作品登記系統上線運行后,整個作品登記流程方便、直觀、快捷,極大地方便了全省廣大著作權人。截至2020年8月21日已審核登記作品4760件,是2019年全年登記總量的三倍多,而來電來訪的著作權人隨著版權登記宣傳力度的不斷加大,越來越少了。這一升一降,顯示了云南版權管理水平和廣大著作權人版權保護意識的不斷提升。
云南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和有版權價值潛力的著作權人,都能選擇用線上版權登記這樣一種方法,來保護自己的作品,提升自己以及作品的知名度,說明云南省著作權人版權意識日益增強、版權管理部門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以及云南版權文化產業日漸繁榮。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第一,隨著國家級建水紫陶文化產業園區的打造,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一方面必須在傳承中不斷銳意創新;另一方面必須在原創中具有版權意識,更好的保護好自己的知識產權。第二,可借鑒景德鎮及其他經濟發達地區模式,建水紫陶同樣可以由宣傳文旅部門牽頭,結合建水旅游、文創及紫陶的總體思路、主要任務、組織保障等方面,組織專家充分調研后,著手編制《建水國家級紫陶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實施方案》并報批,待正式批復后,結合國家級建水紫陶文化產業園區的硬件建設,打造以版權保護建水紫陶非遺傳承人知識產權為核心的軟實力,最終實現版權保護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
注釋:
①引至中共紅河州委宣傳部、建水縣人民政府、紅河學院主辦的《建水紫陶》2015年第1期總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