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冬
如果說湖北武漢新冠疫情防控考驗了整個國家的治理能力的話,那么各地陸續出現的零散疫情,尤其是目前正在河北石家莊發生的疫情,在考驗著地方的治理能力,并且生動映射出不同地區的治理水平,不同群體的生活狀態、風險意識、風險應對能力。在疫情這個聚焦鏡下,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不協調的現實充分顯露出來。
根據河北省正在公布的感染人員流調情況初步分析,有五個突出特點:一是這是一次在農村地區集中暴發,然后蔓延到所在城市,并傳播到相鄰地區的疫情;二是感染者中的中老年、婦女比例更高;三是工作流動性較強的個別人員,成為病毒跨區域傳播的重要載體;四是婚禮、滿月酒等集聚活動造成病毒的集中傳播;五是許多感染者對新冠癥狀不敏感,習慣性到農村診所掛瓶吊水,農村診所缺乏足夠的能力診斷發現。
這些特點反映了目前城鄉間人員流動狀態、農村居住人口結構、農村的風俗文化習慣以及農村衛生保健的條件。顯然,流動、聚集、自身抵抗力弱等,是新冠病毒擴散的基本條件,而個體的防護意識淡漠,地方的疫情防控條件有限、治理松弛、環節薄弱、應對滯后則是疫情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農村曾經因為空間開闊、人員交往分散被認為擁有屏蔽病毒的天然優勢,但事實說明這是對農村疫情防控田園詩式的想象,也是對農村與城市關系的割裂式認識。首先,既然農村整體上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相對落后,那么必然也容易成為疫情防控戰線中的薄弱環節,因為相對于城市,農村人口在防護理念、物質保障條件、疫情突發時的組織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不足。盡管農村依然保留著鄰里相望的互助傳統,但當疫情的嚴重性超出村莊的資源和能力,就需要得到更有力的外部支持。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已經沒有了單純的農村,更不存在絕對化的城市,城市與農村已經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高強度的人口流動,并在城鄉之間出現空間尺度大、人員流動復雜、治理權限模糊的接合地帶。事實說明,城鄉接合部也是治理脆弱地帶,同樣是疫情發生后最不容易快速治理到位的地帶。
基于這些初步分析,我們更能深刻體會黨的十九大對中國社會基本矛盾轉變的準確定位。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就要富有創造性地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就當下而言,就是要通過疫情防控來發現各地、各領域存在的發展短板、治理弱項,檢驗和提升各地各部門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要切實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將制度層面、組織層面統籌發展與治理關系,與社會層面、個體層面平衡衛生健康與個人生存發展有效對接起來,通過制度建設、組織完善發展,為不同區域、每個個體提供更高質量的均等化衛生健康保障,提升個人意識和能力,為全社會衛生健康共同體的建設夯實基礎。
當前,“十四五”規劃正在制訂中,從中央到地方要認真總結疫情防控的國內外經驗,加強系統思維、整體思維,提升預見性、分眾性、針對性,將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落實到規劃的具體內容之中。尤其要從補齊發展和治理的短板弱項,提升整個國家的發展水平和治理能力出發,對農村地區、城鄉接合部、中西部二三線城市給予更全面的關注,推動這些地區的發展和治理協同發展,對城市流動人口、農村留守人口等群體給予更密切的關愛,完善和加強這些群體的社會保障,提升他們適應城市化、信息化發展的能力,讓他們能及時充分地享受到發展帶來的各項成果,不在浩蕩的發展洪流中掉隊落伍。▲
(作者是清華大學教授)
環球時報202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