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
以電子支付為代表的數字經濟近年來發展迅速,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活力,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引擎,但數字鴻溝的存在也影響著電子支付的發展。本文基于數字經濟概念出發,分析了現階段電子支付的發展狀況,探討了影響電子支付發展的問題,為進一步推動我國電子支付發展提出相關建議。
一、引言
數字經濟是現代化經濟發展的引擎,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檔升級的重要動力。作為數字經濟重要構成內容之一的電子支付,在通訊技術、金融科技等相關行業迅速發展的前提下,實現了飛躍性的發展。電子支付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從電話支付發展到網絡支付,繼而發展到移動支付。電子支付在我國實現了迅猛發展,規模快速增長,范圍不斷擴大,我國的電子支付業務已拓展至多個國家和地區。電子支付的運用,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對支付多元化的需求,對促進經濟發展有很強的支撐作用,其方便、快捷、實時交互、經濟性的特點決定了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最新需求。電子支付雖在我國取得了較快發展,但如互聯網的普及率還不充分、使用技能缺乏、經濟水平的差異等因素還影響著電子支付的發展。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提高電子支付使用效率,助力數字經濟的發展,是當前發展的所面臨的的課題。因此,深入研究電子支付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建議,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電子支付的內涵
電子支付與傳統支付方式相比,它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最大化的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支付需求,客戶不需要去線下的傳統的物理網點辦理業務,只需要進入服務商提供的服務平臺,依靠互聯網網絡和工具(手機或電腦等終端媒介),就能辦理各類支付交易,如預約存取款、購物、轉賬、理財、費用繳納等,實現了支付服務覆蓋廣泛化。
三、電子支付的發展現狀
(一)電子支付呈現快速發展態勢
據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了9.04億,較2018年底增加7508萬,互聯網普及率達到64.5%,較2018年底提升4.9個百分點。網絡支付用戶規模和手機支付用戶規模分別為7.68億和7.65億,分別較2018年底增加1.68億和1.82億,分別占網民整體的85%和85.3%。網民規模的培育壯大和智能手機設備的不斷普及為電子支付的使用提供更多的用戶來源。另據《2019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 中國人民銀行2020年3月17日發布]顯示,2019年全年,全國銀行機構共處理電子支付業務2233.88億筆,金額2607.04萬億元。其中,網上支付業務781.85億筆,金額2134.84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7.14%和0.40%;移動支付業務1014.31億筆,金額 347.11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7.57%和25.13%;電話支付業務1.76億筆,金額9.67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12%和 25.94%。 2019年,全國非銀行支付機構發生網絡支付業務137199.98 億筆,金額249.88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5.69%和20.10%。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的電子支付正呈現持續的快速增長態勢。
(二)電子支付帶動其他產業新興發展
在互聯網時代,電子支付的目的雖然沒有實質改變,主要是為了資金的轉移收付,但電子支付方式相較于傳統支付方式而言,所能夠掌握的客戶信息、交易信息等各類信息大大增加,使得支付活動的價值已經超出了支付本身,支付活動的基礎功能被急劇放大。一是通過對這些數據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支付服務提供者能夠對客戶信用、行為、愛好等進行全面了解和掌握,從而為其他業務提供必要的數據分析和支撐,為有針對性地營銷客戶、維護客戶、推銷產品和服務等提供有效保障,推動了其他領域和行業的創新和發展。二是電子支付還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電子支付的出現,解決了電商交易中的支付難題,帶動了電商平臺的興起和發展。如果沒有電子支付行業出現和不斷發展,很難想象我國會涌現出淘寶、京東這類大型的有影響力的電商平臺。2019年,我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達到8.52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20.7%。三是以條碼支付為標志的移動支付帶來了消費需求的增長,其整合了教育、交通、餐飲、醫療等多項服務,進一步增強了居民購買力,釋放了消費活力,形成了多個消費增長亮點,為國內經濟發展提質增效。
四、電子支付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一)互聯網的普及率還不充分
據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達64.5%,雖然發展較快,但互聯網普及率與美國、日本及歐洲等發達國家 80% 左右的普及率相比尚存在較大差距,與這些國家之間存在顯著的網絡普及率數字鴻溝。尤其是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更低,僅為46.2%,還未實現過半,比平均普及率水平低18.3個百分點。農村地區較低的互聯網普及率,意味著農村居民的網民數量更低。據報道,截至2020年3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為2.55億,僅占網民整體的28.2%,占農村總人口45.2%。因此,在互聯網普及率不高的形勢下,我國的非網民群體跟不上互聯網時代的步伐,被阻隔在電子支付和其他數字經濟體系之外,未能享受信息社會發展的便利。
(二)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以及收入水平制約了電子支付的發展
我國幅員遼闊,部分農村地區還處在偏遠地帶,交通條件受限,教育水平較低。截至2019年底,我國還有90多個貧困縣,551萬貧困人口。且這些農村地區人口大多數為老年人和留守兒童。他們的受教育程度和對新興事物的接受程度等制約了電子支付業務在農村地區的開展。據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因為不懂電腦/網絡技能而無法上網的非網民占比為51.6%;因為不懂拼音等文化程度限制而無法上網的非網民占比為19.5%;因為年齡太大/太小而無法上網的非網民占比為14.0%,這在受教育程度上降低了電子支付的普及。
同時,我國對客戶的相關信息保護還未立法,客戶信息泄露、出售的事件時常發生。同時,部分弱勢群體風險意識薄弱,風險承受能力也相對較低,因此這類群體對電子支付產品產生畏懼,不愿意開展電子支付業務。
(三)經濟發展差異的影響
當前我國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一,數字經濟的發展現狀也參差不齊。發達地區如北京、上海、廣東的數字經濟發展迅猛,數字經濟總量占當地GDP的比重達50%。這些地區居民知識儲備豐富,金融素養較高,擁有的數字金融服務機構和平臺數量也明顯多于經濟落后地區,在這些地區推廣電子支付業務更加容易。反之,在經濟相對落后地區,居民獲得相關金融服務的渠道較少,金融素養偏低,對各類支付方式的創新業務持保守態度。同時,經濟的落后,使得購買和更換智能終端設備的難度也更大。2019年我國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567元,對部分老年人以及貧困人口來說,收入還會更低。收入水平低下也顯著降低他們購買智能終端設備的意愿。據調查因為沒有電腦或其他上網設備而無法上網的非網民占比為13.4%,這在設備使用上直接降低電子支付的普及。
五、政策建議
(一)持續推進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網民規模
加快推動信息基礎設施演進升級。加強統籌規劃 ,加快建設超高速寬帶、全面互聯、普遍接入的新型基礎設施。在城市地區加快推進5G商用網絡建設,在農村地區提高互聯網接入率。在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前提下,進一步提高網民規模,尤其是要通過各種方式強化農村居民的互聯網意識,提高農村居民網民比重。
(二)加快經濟結構轉型,提高居民收入
我國的經濟發展還不平衡、不充分,科技研發力量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因此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和關鍵。同時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各地要因地制宜,根據本地資源稟賦和資源優勢,規劃本地經濟發展。同時,要繼續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和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整合財政涉農資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能帶動貧困戶長期穩定增收的特色優勢產業,打贏精準扶貧攻堅戰,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
(三)加快法律體質建設,從法律層面進行保護信息
網絡安全已是國家安全的重要領域。因此,我國要加強互聯網網絡安全建設,提高技術水平防止因系統漏洞產生的信息安全事件。要提高信息處理工作人員的安全保密意識,嚴禁出售、泄露社會公眾、市場主體支付信息。要盡快頒布實施《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從法律層面保護個人信息、數據信息。同時建立支付結算風險防范和打擊犯罪的長效機制,多元化宣傳網絡詐騙手段,提高公眾防范意識。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宜昌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