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佳鑫


摘 要:建立創新生態系統,協調不同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實現共生關系,有助于促進一個地區的科學技術發展,并刺激區域創新的活力。本文結合甘肅省2008-2017年的相關數據,構建共生模型以測算甘肅省的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共生水平。結果表明:甘肅省區域我國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共生度整體呈倒“V”型發展特征,共生度低于“絲綢之路經濟帶”九省區的平均共生度,未能充分發揮區域創新生態要素間互動共生和有效匹配功效。
關鍵詞: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理論;共生度測算
中圖分類號:F2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3.003
1 導論
自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甘肅省就與“一帶一路”沿線多個國家開展了實質性國際產能合作,成了“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門戶。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提出“創新就是生產力,企業賴之以強,國家賴之以盛”,再次強調創新的重要性。區域創新發展是推動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協調健康發展,促進高質量的經濟增長的戰略關鍵。區域創新生態系統是一種生態有機動力系統,可以有效地促進該地區技術、貿易和創新的緊密結合。它形成一個共生網絡,并受界面平臺中共生單元的相互作用和依賴性的控制。在共生環境的影響下,它促進了價值的實現,并促進了技術創新的發展。
科學測定甘肅省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共生水平,為甘肅制定有針對性的創新優化方案提供參考,有利于充分發揮創新驅動效應,自內而外激發區域創新活力,促進甘肅更好融入“一帶一路”,推進創新絲綢之路建設,助力甘肅省科學扶貧,推動區域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
2 文獻綜述
“共生”(symbiosis)原為生物學專屬名詞,指不同物種的有機體之間的自然聯系,核心思想為以合作互補、平等公正、共同發展為基本思路,最終目的是實現對稱互惠共生和一體化共生的共生格局。李煜華、武曉鋒等于2014年利用邏輯斯蒂方程式建立協同創新模型,并從共生的角度分析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協同創新策略;2017年,學者孫源從共生的角度研究了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運行和發展戰略;經由共生度模型和融合特征的進化動量模型的實證分析,從2018-2019年,李曉娣、張小燕為創新生態系統的共生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參考意義。目前關于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共生分析和測度文獻相對較少,在系統評價方面,Hartigh等從三個維度衡量了商業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穩健性、生產力和生態區域創建);周青和陳疇鏞從經濟和技術環境的角度創建了評估區域技術創新生態系統適宜性的指標;劉志春和陳向東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53個國家高新區綜合水平與創新效率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比較分析。
3 甘肅省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共生指標體系研究
3.1 理論框架設計
根據學者溫興琦、黃起海等2016年發表的論文《共生創新系統:結構層次、運行機理與政策啟示》,將甘肅省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共生劃分為5個結構層次,從共生單元的五個要素(共生基質、共生平臺、共生網絡、共生環境)開始進行研究。
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共生是元素之間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包括資源交換、能量流動、關系發展和廣泛相互作用的整體影響。研究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共生應解決整個要素之間的相互依存和共生互動問題,以充分反映其共生狀況。共生單元開展創新活動,共生基質構成共生單元創新活動的基礎。共生界面提供了特殊的界面和創新活動的載體。共生網絡的本質是共生關系。共生環境為制定共生單元的行動策略和共生基質的流動提供參考和支持。在創新生態共生中,每個共生單元都依靠自己的共生基質,以便在多個共生界面上分配各種創新資源,形成一個共生網絡,并開展價值創造和價值創造等活動。作為共生環境,各種創新政策、文化環境和法律法規等是影響共生活動的重要因素。區域創新生態系統中五個共生要素之間的協調動態互動、共生和良性對應關系激發了共生效應。
3.2 指標體系構建
作為一種互動共生現象,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共生由共生要素的質量以及相互作用和協調的程度所決定。該系統中的每個要素的質量越高,則表示要素之間的協調相互作用越強,共生程度也就越高,發展就越和諧。測量過程如下:
由實證結果可知,2009-2017年甘肅省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共生水平由2009年0.0035增至2013年的0.007,隨后又從峰頂下降至2015年的0.0033,并于2016年和2017年略有回升。這說明甘肅省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共生水平整體處于波動調整的階段,具有明顯的倒“V”形發展特征。此外,甘肅省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均值較低,都低于0.008,屬于明顯低值區,低于“絲綢之路經濟帶”9省平均共生度水平(0.0071)。
5 政策建議
首先是扭轉共生單元的負面抑制作用,增強共生網絡的積極驅動作用,提高區域創新生態系統中共生要素的質量。深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促進作用,優化創新創業的生態環境,充分考慮大公司、科研機構和大學的領航作用;加強創新創業咨詢體系的發展,為高品質共生單位的產生、成長和進入提供更多的政策傾斜和充分的服務保障;通過企業、學校、研究機構的協作和技術創新之間的戰略聯盟手段,促進改善創新網絡以與多個主體共生和共存,提高創新生態系統中研發、創新、合作的廣度和深度。
其次是提高對創新生態系統的共生效應的注重程度,促進其要素的一致性和相互作用。如增加對研發的投資,并充分利用金融資金支持技術創新,建立人才庫,以維持高素質的創新部門,以提升更廣泛的創新能力;創建和啟動更具吸引力的創新平臺,這是創新的來源和重要的增長極;激發區域創新活力,適當促進技術服務示范區建設、技術服務業特色基地建設等,保障創新生態發展。
參考文獻
[1]Adner R.Match your innovation strategy to your innovation ecosystem[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84(4):98.
[2]歐忠輝,朱祖平,夏敏,等.創新生態系統共生演化模型及仿真研究[J].科研管理,2017,38(12):49-57.
[3]黃魯成.區域技術創新生態系統的特征[J].中國科技論壇,2003,(1):23-26.
[4]王發明,朱美娟.創新生態系統價值共創行為影響因素分析——基于計劃行為理論[J].科學學研究,2018,36(2).
[5]李曉娣,張小燕.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共生對地區科技創新影響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9,37(05):909-918+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