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遼寧從區位地緣優勢出發,充分發揮完善的港口、公路、鐵路等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網絡,構建貫通東北亞、連接中蒙俄、到達歐洲境內的綜合交通運輸大通道,本文從遼寧綜合運輸總量特征、分方式特征以及功能特征等三個方面分析,為遼寧借助“一帶一路”倡議推動海洋經濟發展提供路徑研究。
關鍵詞:綜合運輸;運輸大通道;路徑研究
中圖分類號:F25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3.015
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為遼寧在“新常態”條件下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難得的重要機遇。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有利于遼寧從區位地緣優勢出發,充分發揮完善的港口、公路、鐵路等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網絡,構建貫通東北亞、連接中蒙俄、到達歐洲境內的綜合交通運輸大通道,擴大遼寧全方位對外開放,統籌遼寧三大區域協調發展,打造帶動遼寧發展的戰略支點,促進新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
1 總量特征
客運方面,2019年全省完成旅客運輸量71977萬人,相比2009年下降22%。其中,公路客運量54599萬人,相比2009年下降31%;鐵路客運量15137萬人,相比2009年增長8%;民航旅客吞吐量1711萬人,相比2009年增長452%;水路旅客吞吐量530萬人,相比2009年增長11%。貨運方面,2019年全省完成貨物運輸量189663萬噸,相比2009年增長142%。其中,公路貨運量144556萬噸,相比2009年增長68%;鐵路貨運量21184萬噸,相比2009年增長7%;民航貨物吞吐量15萬噸,相比2009年增長267%;水路貨物吞吐量12498萬噸,相比2009年翻了將近11倍。
各種運輸方式運輸量中,公路方面,2019年全省完成公路客運周轉量1208.03億人公里,全國排名第12位,貨運周轉量9183.2億噸公里,排名第7位。鐵路方面,全省完成鐵路客運周轉量655.27億人公里,全國排名第11位,貨運周轉量1230.26億噸公里,排名第8位。水運方面,全省沿海港口實現貨物總吞吐量12498萬噸,集裝箱吞吐量1926.5萬標箱,水運客運周轉量6.01億人公里,全國排名第5位,貨運周轉量5027.27億噸公里,排名第4位。航空方面,完成旅客吞吐量1711萬人次,全國排名第13位,貨郵吞吐量37萬噸,排名第12位,起降架次39萬架次,排名第11位。郵政方面,全省郵政業業務總量實現160.6億元,全國排名第15位,其中快遞業務量實現6.54億件,排名第14位,快遞業務收入實現88億元,排名第13位。
近年來,四類客運方式呈現“兩升兩降”趨勢,即鐵路客運量與客運周轉量持續上升,民航客運量與客運周轉量迅速上升,公路客運量和客運周轉量大幅下降,水運客運量和客運周轉量緩慢下降,全方式客運結構持續優化。鐵路客運周轉量占全方式客運周轉量達到54.2%,在客運方式中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特別是進入“高鐵時代”后,鐵路客運周轉量占比提高4.9%,同期公路客運周轉量下跌13.2%,民航客運周轉量提高8.3%。
2 分方式特征
2.1 公路運輸
公路客運量呈現波動下降,貨運量呈現企穩發展趨勢。2019年完成公路客運量54599萬人,占全年旅客總運輸量的75.9%,與2009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6%。全年公路旅客周轉量2823592萬人公里,占所有運輸方式完成總旅客周轉量的23.4%,遼寧省全年完成公路貨運量144556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3.8%,占所有運輸方式完成總貨物運輸量的76.2%。全年公路貨物周轉量26625384萬噸公里,占所有運輸方式完成總旅客周轉量的29.0%。
2.2 鐵路運輸
鐵路客、貨運量均呈現穩定增長發展態勢。2019年鐵路客運量15137萬人,比2009年相比增長14.1%。鐵路貨運量達到21184萬噸,同比增長7.6%。主要干線中,沈山線客運量4553萬人、貨運量13893萬噸、旅客周轉量10774百萬噸公里、貨物周轉量24434百萬噸公里、換算周轉量35208百萬噸公里;沈大線客運量5486萬人、貨運量17037萬噸、旅客周轉量7162百萬噸公里、貨物周轉量30023百萬噸公里、換算周轉量37185百萬噸公里。
目前,遼寧省鐵路網承擔著重要的進出關客貨運輸任務,能力利用率普遍偏高。通過分析各線圖定列車對數可以發現,沈山線、京哈線(含秦沈客專)、沈大線、沈丹線、沈吉線、錦承線、葉赤線、開源線、鳳上線等主要干線鐵路能力利用率都已達到80%以上,部分線路的部分區段已經飽和。
2.3 水路運輸
全省水運旅客吞吐量呈波動型增長發展趨勢,貨物吞吐量呈穩步增長態勢。2019年水運旅客吞吐量為530萬人,與2009年相比下降2.6%。貨運吞吐量為12498萬噸,相比2009年增長超10倍。全省港口貨運吞吐量呈“先快后緩”的穩步增長發展趨勢。2019年,我省沿海港口實現貨物總吞吐量86124萬噸,其中外貿吞吐量28915萬噸。全省集裝箱吞吐量呈現增長放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2019年集裝箱吞吐量1689.3萬標箱。2019年大連、營口集裝箱吞吐量分別位居全省前兩位,其中大連港的吞吐量為10662.5萬噸(全國排名第8位),占比為44.1%;營口港吞吐量為9174.9萬噸(全國排名第9位),占比37.9%;錦州港的吞吐量為2936.7萬噸,占比為12.1%;丹東港的吞吐量為758.6萬噸,占比為3.1%;其他港口的吞吐量為650.8萬噸,占比為2.7%。大連港集裝箱吞吐量為875.8萬標箱,營口港集裝箱吞吐量為547.8萬標箱。
2.4 航空運輸
全省航空客運量成“U”型增長趨勢,2019年完成旅客吞吐量4202萬人,相比2009年增長190%。全省航空貨運量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2019年完成貨物吞吐量36.8萬噸,相比2009年增長93.5%,其中貨郵吞吐量36.7萬噸。2019年開通航線544條,其中國際(地區)航線63條,保障能力全面提升,經營管理與服務水平穩步提高,在服務遼寧省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5 郵政快遞
全省郵政業務總量實現快速增長。2018年,全省郵政業業務總量實現160.64億元,相比2009年增長3倍。業務收入(不包括郵政儲蓄銀行直接營業收入)實現138.53億元。其中快遞業務量實現6.54億件,同比增長27.08%;快遞業務收入實現87.97億元。全省全行業平均每一營業網點服務面積為20.8平方公里,平均每一營業網點服務人口為0.61萬人。郵政城區每日平均投遞2次,農村每周平均投遞3次。全省年人均函件量為1.42件,每百人訂有報刊量為10.41份,年人均快遞使用量為14.99件。年人均用郵支出317.79元,年人均快遞支出201.8元。
遼寧省2019年快遞業務量排名前三位的地市依次為沈陽市、大連市、鞍山市,其快遞業務量合計占全部快遞業務量的比重達到781%;其次是葫蘆島市、錦州市、丹東市、盤錦市、營口市、撫順市、鐵嶺市、朝陽市、本溪市、遼陽市、阜新市,合計占全部快遞業務量的比重為22%。
3 功能特征
遼寧省綜合交通網服務功能按旅客運輸和貨物運輸劃分,旅客運輸功能按服務范圍與性質可劃分為國際客運、省際客運、城際客運、城市客運四類系統。貨物運輸功能按貨物品類可劃分為集裝箱、礦石、糧食、油品、煤炭、商品汽車、快遞物流七類運輸系統。客運功能方面,其中國際客運系統主要依托沈陽、大連和丹東等綜合樞紐,通過航空、海運與陸路運輸實現遼寧對外國際聯系,具體包含大連港國際郵輪運輸、丹東對朝陸路口岸等;省際客運系統依托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水路客滾運輸和民用航空方式,實現與全國其他地區的聯系;城際客運系統全省所有地市級之間實現高速公路與高速鐵路為主的快速網骨架構建。城市客運系統全省主要呈現以公共交通為主,多方式融合的發展態勢,其中大連地區涉及以水路客運為主的陸島運輸方式。
貨運功能方面,其中集裝箱運輸系統主要以大連港、營口港、沈陽國際陸港為核心,依托遼滿歐、遼蒙歐、遼海歐和遼新歐打造覆蓋東北亞經濟走廊、歐洲經濟體、中亞經濟體的多模態集裝箱多式聯運系統;進口鐵礦石運輸系統是遼寧省乃至東北地區鋼鐵產業的重要支撐,目前,遼寧省礦石運輸系統已經形成由大連港30萬噸級、營口港20萬噸級礦石接卸碼頭及鐵路、皮帶連廊構成的專業化系統為主,丹東、錦州港散雜碼頭和鐵路構成的非專業化系統為輔的運輸格局;東北地區是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糧食運輸系統是國家糧食儲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遼寧省已基本形成以大連港專業化糧食碼頭為主,營口港、丹東港、錦州港散雜貨碼頭為輔,以鐵路、公路為集運手段,并達到一定專業化程度的糧食運輸格局;油氣運輸系統是我省石化產業和民生保障的重要支撐,原油、成品油、天然氣均已形成成熟的運輸管線網絡;順應國家“西煤東運”和“北煤南運”的煤炭運輸格局,我省目前形成了以蒙東到營口港的線路為主,以遼寧省內煤炭配送為輔,以鐵路為主,公路為輔的低碳環保、經濟高效、資源配置合理、銜接順暢的煤炭運輸系統。商品汽車運輸系統主要以大連港汽車碼頭為主,初步形成海公鐵多方式一體化的商品車運輸體系。在快遞物流系統方面,已形成以沈陽、大連、錦州三大郵區中心局為中心,適應交通運輸發展新格局,發揮各個節點城市的比較優勢,相互依托、相互支撐、錯位發展,輻射全省乃至東北地區的郵政服務網絡。
參考文獻
[1]遼寧交通運輸廳.遼寧綜合交通運輸大通道建設研究[Z].2015.
[2]馮忠拴.經濟預測與決策[M].北京:中國財經經濟出版社,1998,(10).
[3]鞏建國.基于AHP/DEA的區域物流與經濟協調性評價[J].物流技術,2010,(29).
[4]李化.基于DEA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績效評價[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2010,(4).
[5]陳春霞.選擇第三方逆向物流企業的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6.
[6]岳輝.第三方逆向物流決策研究[J].物流技術,2004,(6).
[7]朱道立.逆向物流系統和技術[J].復旦學報,2003,5(42).
[8]達慶利,黃祖慶,張欽.逆向物流系統結構研究的現狀和展望[J].中國管理科學,2004,12(1).
[9]楊印生.經濟系統定量分析方法[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