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明
我與寧波真有緣,去年去了兩次鎮海、北侖,這兩個區被甬江隔開,北侖有全國著名的深水港。10 月清秋,上海名畫家賀友直的大公子賀治平,帶了一眾好友到新碶頭參觀賀友直紀念館,恰遇桂花盛放,鎮海區塔峙產的丹桂遐邇聞名,塔峙岙地處太白山麓,山巒疊嶂,環塔峙桂花香飄十里,金蕊、銀蕊,清香濃溢,這里的丹桂橙紅色,色深濃而香醇厚,制成糖桂花,撒一點在白色的糯米湯圓上,猶如黃金白玉,好看又好吃。想起一首楊萬里的《謝定水僧送木犀》詩曰:“春得鄞江信,香從定水來。今年有奇事,正月木犀開。” 清代顧張思《土風錄·木犀花》曰:“浙人呼巖桂曰木犀, 以木紋理如犀也。”桂花開在正月里,我想詩人看到的是四季桂吧?我更喜歡宋人趙師秀《池上》句:“一樹木犀供夜雨,清香移在菊花枝。”
上海人愛到寧波吃海鮮,其實寧波人秋季也喜歡吃大閘蟹的。現在沿海都產大閘蟹,20 世紀80 年代,我在溫州吃到過一只250 克的大閘蟹。在賀友直紀念館里看到賀老在視頻里說大閘蟹: “從前陽澄湖大閘蟹是給有點辦法的人吃的,還有是出口到外面的,據說現在有些大閘蟹不是產自陽澄湖,是別地的大閘蟹運到陽澄湖里借住幾天過過水的,陽澄湖的蟹,殼薄肉鮮,外地的蟹,殼厚肉粗,養殖的蟹沒有野生的蟹來得鮮頭足。”據賀治平講:“我父親也喜歡吃大閘蟹,黃酒咪咪,蟹腳扳扳,閑話講講,秋天里是他最開心的日子。”這次,我們在寧波也吃到了大閘蟹,蟹黃紅潤蟹肉甜,還有一盆腌過的紅膏海蟹,蟹黃燦若紅寶石,可惜,我不習慣吃生熗蟹。
寧波的大小黃魚最好吃,野生小黃魚蠻多,野生大黃魚就罕見了。在北侖區一家海鮮館里,我欣賞了一下陳列的各種海魚、小海產,有一種叫“石九公” 的小海魚,又名“褐菖鲉”,俗稱“石狗公仔”,魚身有褐紅色斑塊,樣子很萌。清蒸,肉細潔、鮮味足,有吃石斑魚的感覺。我發現一條300 克重的大黃魚,身體秀長,頭部略尖,魚鰭可以遮住魚眼,尾長,上下頜邊緣處呈鮮艷紅色,一看就是野生的黃花魚,一問,要價400 元,而一邊深海養殖的大黃魚每500 克只需120 元。到寧波,我也喜歡吃野生的梅童魚,清蒸幾分鐘,一吮,魚肉融化,滿嘴清鮮。
在鎮海農家樂,一盤魚吸引了大家,魚湯濃稠,我夾一塊,仔細一看,原來是上海人從前不喜歡吃的“黃夫魚”。此魚有股騷氣,魚肌肉中含有微量尿素,有股氨水味,越是新鮮味道越濃,買來后用冷水浸泡一兩個小時后,再用沸水焯燙一下,可以除異味。
“黃夫魚”學名“孔鰩”,尾平扁狹長,肉多刺少,無硬骨。其肉可鮮食,但更多的是腌制,加工成淡干魚。在山東、遼寧一帶沿海地區,此魚被視為過春節不可缺少的年貨。“黃夫魚”尾尖有倒刺,有劇毒,從前出售前攤主公用刀斬除倒刺,以免傷人。
袁枚著的《隨園食單》里談到江瑤柱,“江瑤柱出寧波,治法與蚶、蟶同。其鮮脆在柱,故剖殼時,多棄少取。”魯迅先生在《兩地書》中說“用火腿對江瑤柱煮了一鍋”。我曾照著做,用小的江瑤柱加火腿絲煮熟,放入豆腐,勾點芡,配飯吃,鮮上加鮮。
舊時夏天,上海人喜歡用海蜒燒冬瓜湯、海蜒蒸雞蛋,開胃下飯,這種小魚干產自寧波,雅名“丁香魚”,有丁香花味。海蜒喜光怕驚,漁人候夜以燈光誘捕之,有古詩云:“不用蝦撈不用鉤,生成半寸狎浮漚。燈光射處丁沽集,取盡魚兒萬萬頭。”
寧波鳧溪特產香魚,聽當地老人說舊時鳧溪野鴨子很多,古人稱野鴨為“鳧”,因而名“鳧溪香魚”。清光緒《寧海縣志》載:“香魚產溪中,又名細鱗魚,無腥而香,其長隨月,至7~8 月,長7~8 寸,過此則生子而味不美,出鳧溪者佳。”過了夏天,魚就不香了,我曾在寧海嘗過清蒸香魚,肥鮮滋嫩,入口香氣滿嘴,妙極妙極。
吃寧波海鮮不得不講牡蠣,也就是生蠔。鮮蠔肉青白色,柔潤細滑,又名“太真乳”。舊時上海人吃的蠔肉叫“蠣黃”,已經去殼,小菜場里每500 克2 角錢。袁枚《隨園食單》中提到蠣黃:“蠣黃生石子上。殼與石子膠粘不分。剝肉作羹,與蚶、蛤相似,一名鬼眼,樂清、奉化兩縣土產,別地所無。” 我曾在寧波海邊看見漁家女拿著一把鑿子,在海島巖石上不多時就采了一小竹籃。寧波本地菜中蚵仔炸、蚵仔蘿卜絲湯、蒜蓉蒸生蠔、生蠔煎雞蛋等都是家常吃法,突出一個“鮮”字。
到寧波必吃黃泥螺,從前上海街巷里常常聽到小販叫賣聲:“三北黃泥螺,只只大又大,過酒淡呵呵,過飯蠻爽口。” 老寧波人告訴我:“三北黃泥螺產在澥浦十七房一帶,十七房的祖先鄭七公從海涂上撿來黃泥螺,泡在鹽鹵水中,腌了十來天一嘗,咸鮮下飯。”春天油菜花開的時候是腌黃泥螺最佳時節,后來有人弄到上海賣,生意特好,同三北鹽炒豆一樣,名氣響遍上海。
我們小時候吃過的咸的龍頭鲓是經過腌制后晾曬風干的蝦潺。蝦潺也叫“九肚魚”或“龍頭魚”,新鮮蝦潺肉軟水分多,不易保存,只能用重鹽腌制曬干。鎮海的 “白龍魚翡翠羹”名字不錯,是用蝦潺和豆腐燒制,最后點綴蔥花,湯汁如乳汁,豆腐若白玉,蝦潺飄浮著,蔥花青翠如翡翠。輕輕地舀一勺,蝦潺、豆腐滑嫩,融入齒頰間即化,咸鮮適口,這是寧波鎮海鄭家十七房創制的一款美味。
濃油赤醬的寧波傳統菜——蘿卜絲燒帶魚,在那憑魚票的日子里,是上海人家燒的經典家常菜。冬天,帶魚肥了,蘿卜上市,燒一碗,多留湯汁。在那沒有冰箱的日子里,一碗蘿卜絲燒帶魚放在灶披間的竹籃子里掛著,冷風吹一晚,早上起來一看,琥珀色的魚凍晶晶亮,燒一鍋燙的泡飯,吃得你渾身上下直冒熱氣。蘿卜絲特有的滋味和帶魚的鮮,融合成寧波老味道,讓我一直思念著,今年冬天,我也要認真燒一大碗,吃一碗泡飯,嘗嘗魚凍,回味那記憶中的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