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尉源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錄像觀察法,統計法,對2019年日本公開賽樊振東男子單打技戰術做了數據統計與分析,找出其優勢和不足,針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結果表明:(1)樊振東在發搶段與接搶段中的意識強烈,但其進攻技術單一,發球落點變化少且旋轉度不高,偶爾通過正反手位短球的落點變化突襲對手,但其被攻防守失誤較多。(2)樊振東第三板多用反手擰拉與正手擺短的控制技術,其反手擰拉的落點變化多,速度快、質量高,效果好,得分率高。(3)相持段是樊振東弱勢段,樊振東在多板以后反手位的銜接較差,失誤率較高,出現被動失分的狀態。
1 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中國優秀乒乓球男子運動員樊振東在2019年日本公開賽男子單打部分比賽中樊振東VS吉村和弘、樊振東VS馬龍、樊振東VS許昕的三場比賽。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閱讀有關書籍文獻。查找乒乓球技戰術文件,閱讀、整理、歸納,為本研究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論支持。
1.2.2 錄像觀察法
反復觀看2019年日本公開賽男單部分比賽中樊振東與吉村和弘、馬龍、許昕三場比賽錄像,記錄比賽中樊振東技戰術運用情況,并進行技戰術分析。
1.2.3 三段統計法
將樊振東在比賽中的發搶段(包括第一板、第三板)、接搶段(包括第二板、第四板)和相持段(包括第五板及第五板以上)三段的得失分統計,對其使用率和得分率加以分析比較,并對所得數據其技戰術的運用進行分析整理,以得到相關的結果。
當局使用率=(當局段得分+當局段失分)/(全局得分+全局失分)×100%
當局得分率=當局段得分/(當局段得分+當局該段失分)×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對樊振東在比賽中三段技戰術使用的統計、評估與分析
從樊振東三場比賽的整體得失分分析,樊振東發搶段的得分率評估值為及格,使用率評估值為良好,接搶段的得分率與使用率評估都為優秀。說明前四板是樊振東的優勢段。其相持段得分率為良好,使用率為不及格,可見相持段屬于樊振東的劣勢段。
2.2 樊振東VS吉村和弘分析
樊振東的發球旋變化不多,旋轉不強且落點的變化不多,以正手位短球為多,其目的是抑制對手接發球搶攻戰術,為第三板搶攻做準備。樊振東第三板的接球變化不多,主要分4種:反手拉/攻、正手拉/攻和控制,在本場比賽中樊振通常使用的技術為反手擰拉與正手控制。樊振東接搶段進攻多于控制,多采用反手擰、反手拉與正手擺短三個技術,主動發起進攻。其第四板也多采用反手拉的進攻技戰術,較少運用正手拉等進攻技術,對于正手來球的防守也相對較差,容易被對手發球搶攻壓制。在相持段中,樊振東較前四板優勢縮小,反手位在相持段轉變為劣勢,反手技術在相持段的持續能力不強,銜接較為緩慢,爆發力不高。樊振東的防守的能力不強,很難轉被動為主動,容易在此失分,相持段容易因此陷入被動失分。
2.3 樊振東VS馬龍分析
樊振東與馬龍對陣時,其發搶段的優勢較大,馬龍對于樊振東發球以及第三板的克制也較大。樊振東發球主要以下旋與逆旋轉為主,其旋轉強度不高,落點變化少,對于馬龍沒有造成太大的威脅。樊振東也較少能夠在第三板主動進攻而得分。樊振東在接搶段可以給對手強大威脅與壓力,馬龍發中路近臺和左邊近臺短球比較多,是比賽中主要的發球落點。在處理馬龍正手來球時,樊振東多用正手擺短與反手擰技術。馬龍發反手位短球并不多,所以第二板樊振東多用正手擺短的技術,直接得分率不高,但在第四板樊振東多以反手進攻、正手防守為主。相持段中,其反手位使用率最高,其次為正手位、側身位,但其得分卻恰恰相反,由此可見,樊正東在與馬龍的比賽相持段中反手位是樊振東最常用的站位,而反手位卻是樊振東最弱的站位,馬龍在相持段中充分利用樊振東反手位在相持段中的弱勢,給樊振東造成直接威脅。
2.4 樊振東VS許昕三段指標分析
樊振東在與許昕的比賽中,發搶段的表現波動較大,發搶段不是樊振東的優勢段。樊振東在發球技術多用下旋短球與斜短球、側上旋斜短球為主,旋轉性不強,通過短球與落點的變化抑制許昕正反手手拉攻。從第三板來看,許昕也通過擺短到樊振東正手位以抑制其反手擰拉技術,導致其在發球搶攻段的得分率不高,使樊振東在發搶中陷入被動。接搶段為樊振東與許昕對陣中的優勢段,許昕的發球落點變化多樣,旋轉強,很好的牽制了樊振東第二板接發球搶攻,因此樊振東在第二板處理短球時被動防守,極少進攻,進攻也不能直接得分,從而第二板正反手擺短成為樊振東接搶段的主要技術,可以通過擺短落點變化為自己第四板制造機會。在第四板主要通過反手擰拉、反手拉直接得分,但許昕回球旋轉度強,其失誤率也很高。在相持段中,樊振東處于劣勢階段,整體占主動的球數不多,絕大多數為兩人相持。在相持中樊振東正手拉球使用率高但其失誤率也高,偶爾側身位拉攻反而能夠直接得分。樊振東在相持中銜接遲緩,銜接不夠,對陣許昕容易被許昕壓制。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從發搶段分析,樊振東進攻的主動性很強,積極主動進攻。發球旋轉不強,直接威脅性不高,偶爾通過落點的變化突襲對手。落點多為正手位短球,以短球來抑制對手第二板接發球搶攻。第三板多用正手擺短的控制技術、反手擰拉進攻兩個技術,其中樊振東反手擰拉的落點變化多,速度快、質量高,效果好,得分率高。
(2)從接發球搶攻分析,接球搶攻是樊振東得分率最高的一段,在接發球時主要使用反手擰拉與正手擺短技術。在二四板的技術組合上,第二板接發球多用擺短等控制的方法抑制對手發球搶攻,在第四板主動上手,在第二板控制后進攻,打法強勢,兩板之間銜接良好,得分率高,處于自己的優勢段。
(3)從相持段技術分析,相持段為樊振東的弱勢段,樊振東在相持段多用反手位技術,但其反手位在相持段中失誤率較高,出現被動失分的狀態,正手位與側身位得分率均高于反手位。
3.2 研究建議
(1)從發搶段一、三板技術組合分析,樊振東應增加發球落點變化與旋轉的強度,豐富自己發搶段的技戰術組合,提升自己發球后被攻的防守能力。
(2)從接搶段二、四板技術組合分析,樊振東應豐富正手接發球的技術,增強二、四板的正手位進攻能力。
(3)從相持段技術分析,樊振東在相持段加強相持段板與板之間的銜接,主要加強反手位銜接的速度與力量與加強正手位的銜接。
(作者單位:北京體育大學競技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