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馨 王晨 王曉冉 李瑩 潘曉英 姜夢婷 劉君 張婷 張慧 夏志恒
合理的運動方式和運動強度能提升大學生的免疫球蛋白水平,改善免疫系統功能,還可以減少抑郁、焦慮等不良心理癥狀,并可對社會交往及自我成長等產生良好的影響。對近年來不同運動方式及強度對大學生免疫力及情緒心理的文獻資料進行分析,為探究適合大學生的運動方案提供有益參考,在當前疫情背景下對于大學生保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生活方式的逐漸進步以及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現如今在校大學生已經進入了點餐靠美團、購物用淘寶的時代。這種新興的生活方式在為大學生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縮減了很多大學生的運動時間。特別是發生新冠肺炎疫情以來,由于居家隔離以及運動場所關閉等因素,大學生每周的運動頻率與運動強度進一步降低,不運動或少運動的大學生身體素質及免疫力明顯下滑。此外,由于各地高校延遲開學,也給大學生的情緒及心理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一項針對中國47所高校4416名大學生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居家鍛煉情況的調查顯示:82.98%的大學生每天鍛煉不足一小時;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華中地區大學生居家體育鍛煉頻率和時長均最低;力量練習和跳繩是大學生主要的居家體育鍛煉項目。另一項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對376名在校大學生的網上問卷調查發現:部分學生出現了恐慌不安、焦慮擔心、壓抑焦躁、無聊郁悶、抑郁失落、緊張無助等不良情緒,有的學生出現了失眠乏力、食欲減退、胸悶頭痛等行為反應和軀體化癥狀。這些情況不僅不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學業進步,還將增加感染病毒的幾率。
運動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一種能夠有效改善免疫力和情緒的方法。但采用哪些運動方式及如何協調組合、達到怎樣的運動時間和強度才能更好地提升身心健康狀態,很多大學生并不十分清楚。本文就不同運動方式及強度對大學生的免疫力及情緒心理的影響研究進行分析,為探究適合大學生的運動方案提供新思路和理論依據,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對于大學生保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1 不同的運動方式在改善大學生免疫系統功能的作用
血清免疫球蛋白(Ig)是具有抗體(Ab)活性或化學結構的球蛋白,是一類免疫活性分子,作為機體體液免疫的常用指標,可敏銳地反映機體的免疫水平。其中,IgG約占血清Ig總量的75%,是體內最主要的抗體,是機體抗感染免疫的主要成分;IgA約占血清總免疫球蛋白的10~20%,是機體黏膜局部免疫的主要因素;IgM約占血清總Ig的5%~10%,具有殺菌、激活補體、免疫調理和凝集作用。而國內外多項研究都表明,合理的運動可以提高機體IgG、IgA、IgM的水平,因此合理的運動在提升大學生免疫力水平方面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1.1 跑步和健身氣功對大學生免疫力的影響
楊玉冰等采用實驗法,將60名普通在校大學生分為對照組、慢跑組和健身氣功組進行為期12周的干預研究,慢跑組采用勻速跑,健身氣功組采用健身氣功·五禽戲功法套路配合提示詞音樂進行練習,運動時心率控制在110-140次/分鐘之間,運動時間為每次60分鐘,一周練習三次。實驗前一天和實驗結束后一天對實驗對象取血檢測發現,健身氣功組和慢跑組免疫水平和對照組相比均有明顯提高,且健身氣功組免疫力提高程度優于慢跑組,與慢跑相比,健身氣功訓練能顯著增加大學生血清IgA水平(P<0.05)和補體C3水平(P<0.05)。
1.2 有氧健身操對大學生免疫力的影響
劉延瑩等將處于亞健康狀態的女大學生分為亞健康對照組和亞健康干預組,干預組進行12周的有氧健身操結合健康教育干預,并在實驗前后分別測定受試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2(IL-2)等指標時發現,干預組血清IgA和IgG水平升高,IL-6水平降低,IL-2水平升高。且干預組亞健康疲勞狀態女大學生的健康狀況好轉,疲勞程度減輕。
1.3 球類運動對大學生免疫力的影響
楊戰廣通過選取安陽師范學院男性大學生網球運動員(運動員組)36人和男性普通大學生(對照組)60人,在測量其血液免疫球蛋白指標時發現,長期網球運動可以提高血清IgA、IgM水平,說明網球運動可以提高男性大學生的免疫力。和上述研究者不同的是,Ashley L Lamb等則從唾液中的IgA水平出發,通過對參加了NCAA III級運動隊(曲棍球)的“季節”運動員和參加了足球運動隊的“淡季”運動員進行唾液IgA水平的免疫測定發現,“季節性”大學生運動員的焦慮水平較低,唾液IgA水平較“淡季”大學生的唾液IgA水平較高。
1.4 游泳和跑步對大學生免疫力的影響
Chaney Carlye等招募了52位年齡在18-22歲之間的女性大學生參與者(分為13位游泳者,20位跑步者和19位非運動員)。在實驗開始與結束之后,從每個參與者那里收集了兩份唾液樣本進行唾液IgA水平測定發現,運動員和非運動員的平均唾液sIgA分泌率無顯著差異。兩組樣本之間的唾液sIgA顯著增加,非運動員的sIgA的增加幅度大于運動員。
通過以上研究可以發現,學者們在研究運動對于大學生免疫力影響的實驗時多采用隨機對照試驗,既有單一運動方式組和非運動組的對照試驗,也有多種運動方式相互對照的試驗等。不同的有氧運動方式對大學生血清、唾液免疫球蛋白水平的提高具有正性作用,某些運動方式對于提升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作用更加顯著,如健身氣功比慢跑更能提高大學生體內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改善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
2 運動對于提升大學生身心健康的作用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大學生抑郁、焦慮、人際交往差等心理問題卻逐漸開始顯現。據調查,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間由于居家隔離及其他因素,大學生的不良心理狀態顯著增加。研究已證實運動干預能夠提高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探索適合大學生的運動方案對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2.1 不同運動強度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
Michael Grasdalsmoen等觀察發現大學生的運動量(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與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程度呈負相關。胡啟權選取武漢職業技術學院1546名大一學生,將學生按班級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按照常規體育課程、小運動強度鍛煉、高強度體育鍛煉、中等強度鍛煉進行三個月干預后發現,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大學生SCL-90量表中軀體化、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偏執得分顯著較高,觀察組學生認為體育鍛煉可對社會交往、身心健康、精神解脫以及自我磨煉等產生良好影響。Murphy Marie H等通過對愛爾蘭8122名大學生進行線上調查后發現,達到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建議的受訪者比例為64.3%;達到建議運動時間的男性受訪者比例高于女性受訪者;與運動較少或者沒有運動的同齡人相比,達到建議運動水平的受訪者整體的心理健康和精神狀況更好。二者的研究都說明了中等強度的鍛煉在提升身心健康方面的優越性。
2.2 舞蹈類訓練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
Ziheng Wang等將90名不同身體素質的中國女大學生分為低體能水平組和高體能水平組,進行為期8周的爵士舞課程訓練(每周兩次,每次兩組,每次70分鐘),在每節課后使用主觀運動經驗量表獲得有關心理狀態的數據后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兩組的心理健康得分平均值均顯著提升。白云瑞等對文獻資料和數據分析后認為體育舞蹈運動對大學生身心健康具有積極影響。
2.3 籃球運動對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
茆登華選取南京某高校的人際交往能力問卷和移情問卷調查得分低于總分40%的17名大學生進行2個月的籃球公選課干預發現,干預后2個月比干預前在移情總分、認知移情、行為移情、適當拒絕、自我表達等方面的得分均顯著提高。
2.4 健身氣功八段錦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
譚志剛等通過問卷調查選取抑郁得分在中、輕度水平的大學生共70名,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5人,實驗組進行為期一學年的八段錦練習干預后發現,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抑郁得分顯著降低,身體運動機能明顯改善,體內NE、5-HT受體的敏感性顯著降低。
基于以上研究可以發現,運動特別是中等強度的運動對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有十分顯著的促進作用,可有效提升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和心理承受能力,對于改善大學生心理素質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3 總結與展望
當今國內外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情況并不理想。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后,由于居家隔離和延遲開學,大學生運動鍛煉的頻率進一步降低。如何調動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提高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素質值得高等教育者及科學研究者思考和探索。
國內外多項研究都表明運動對于大學生的體質及身心健康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運動可以改善大學生的免疫力,提高大學生體內IgG、IgA、IgM免疫球蛋白水平。但大多數研究主要圍繞單一運動方式對機體免疫力的影響,而有關于多種運動方式聯合對機體免疫力影響的研究還比較少,因此對于多種運動方式聯合和單一運動方式對機體免疫力影響的比較還可做進一步探究。此外,大部分國內外研究主要注重運動因素對身心的影響,對運動過程中其他可能會影響機體免疫力水平的因素(如運動期間的營養水平、是否患有感染性疾病、是否有過應激狀態、運動過程中有無懈怠等)納入調查研究的范疇亟待加強。將影響機體免疫力水平的因素與運動因素進行結合性研究,從而使大學生運動方案更加有效且合理。
另一方面,國內外許多研究關注了運動對于改善身心健康的整體作用,但針對大學生個體差異性的研究不足。個體心理狀態由于自身性格及外部因素(如家庭、社會等)的影響而呈現不同狀態,探索運動方案結合個體心理狀態,對不同心理狀態相似的大學生采用適合的運動方式和運動強度,“以人為本”,探索“個性化運動方式”,進而更好地改善大學生個體身心健康。
資助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2010347050)。
通訊作者:夏志恒
(作者單位:湖州師范學院醫學院)